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ID:32523121

大小:56.59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2-10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2)文论亦未独立。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

2、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

3、能。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完美格式可编辑版..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巧言佞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内容与形式——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3)思无邪:论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孟子(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乐也。”《孟子·梁惠王》(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5、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是指文学释义时,不能因为文采修辞而妨害对辞句意义的理解,也不能因为辞句的表层意义而妨害对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要通过揣摩整首诗的诗意,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读者心解与作者本意的会通,即“视界交融”。“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中国释义学的开山纲领“以意逆志”从解文到观辞更进到释意,重在文本内部研究;“知人论世”从论世到知人再落实到释意,重在文本的外部批评

6、。完美格式可编辑版..(3)“知言养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所谓养气,指道德修养。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上的气,是经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气与言的关系是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关系。对“文气”说有奠基作用。4、荀子(1)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2)“乐得其欲”与“以道制欲”(二)老庄及道家文论1、老子(1)尚质弃文,道法自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提出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

7、静、自然等,对中国文论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巨大的影响。(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①凭借有限、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②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通于道——自然无为。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就是艺术意境的特征。(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恒也。”“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①“虚”,是指排除与至道无关的杂念与欲念;“静”,是指心境的平和宁静。②“虚静”是主体排除主观成见和偏见,超越身心

8、欲求,宁静专一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子所启示的创作心理规律,对后代文学理论产生很大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