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教育学心理学

2010教育学心理学

ID:32513429

大小:319.30 KB

页数:101页

时间:2019-02-10

2010教育学心理学_第1页
2010教育学心理学_第2页
2010教育学心理学_第3页
2010教育学心理学_第4页
2010教育学心理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0教育学心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察觉。  感觉是认知活动的起点,通过感觉,人们可以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也能知道自己身体的内部的状况和变化。感觉是意识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来源,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也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感觉为我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众多信息。只有通过感觉,人才能认识到事物的颜色、气味、软硬和大小等特性,从而才能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多种属性。感觉保证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人类依靠多种感觉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以保证正常生存所需。  感觉可以测量的。感觉的测量师说明心理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对各种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度量的。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受刺激物的物理特征所决定。知觉则较为复杂,它要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同时解释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例如:我们听到身后的熟悉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听到脚步声”是

3、感觉,“熟悉的”是指已有经验,感觉信息与已有经验相互作用,使我们产生了谁来了这种知觉。  知觉有很多种。通常,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另外,我们把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称作错觉。  感知规律  1、目的律  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人在感觉活动中能够从周围环境的许多事物中优先地分出当前所要感知的对象,这是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缘故。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感知的目的,目的性越强,感知也越清晰。  2、差异律101  对象和背景的反差包括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

4、如果这些反差越大,则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而先被感知到。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反差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中,而很难被察觉出来。如雪地里的白羊不易被人看出来,由于某些昆虫有“保护色”不容易将它们和周围的事物区分出来。  3、组合律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产生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对象的组合可分成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上的组合式指在视觉刺激物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状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感知的对象。例如:游行队伍在前进时,各单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可以使观礼者便于区别。又如我们记笔记时,章和章、节和节之间,重要的标题与其他词句之间都留出一定的空行,也是为了要在距离上显出明显的差异,以便

5、日后查阅时一目了然。时间上的组合式指听觉刺激物各部分“时距”的接近,它们也能使我们分出感知的对象。如,我们听别人唱歌或说话,能一句一句地去感知它,一般来讲,这是因为一句话的各个词之间时距较近,而各句话之间时距较远的缘故。4、活动律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人感知。因此对直观的重要对象或部分,应尽可能地增强其活动性。展览上活动的展品,容易被观众感知;课堂上学生的小动作容易被老师发现,汽车上的指示灯,一明一暗容易被警察感知;霓虹灯的闪动易被行人感知,都是这个道理。  5、调节律  人的感知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第二信号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言语的作用,可以使我们

6、的感知更迅速、更完整、更富有理解性、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在环境相当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知觉对象比较隐蔽,而难于感知的情况下,言语对引导学生的感知活动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显著。言语可以补充感知对象的欠缺部分,提高感知效果。  6、协同律101  由于客观事物常常是包含很多属性的复合刺激物,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也经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印象深。单纯靠听觉,一般只能够记住15%,如果靠视觉,从图形中获得的知识一般能够记住25%若使听视两者相结合,又听又看,那么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65%。在感知活动中,运动分析器的参与具有重要的作用

7、。因为只有在运动分析器的参与下,有些对象的某些特点才有可能被感知,如物体的软硬属性等。  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1、提出明确的感知目的  根据感知的目的律,要使学生的观察取得成效,教师就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感知的目的。例如,在自然常识课中,让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鲫鱼,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目的;如注意鱼的身体的形状、身体的表面覆盖着什么,背部、胸部、腹部、尾部长着什么。这样,学生才能观察到鱼的身体结构的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