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聚合改良水稻恢复系先恢207的白叶枯病、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

基因聚合改良水稻恢复系先恢207的白叶枯病、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

ID:32504746

大小:6.15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2-09

基因聚合改良水稻恢复系先恢207的白叶枯病、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_第1页
基因聚合改良水稻恢复系先恢207的白叶枯病、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_第2页
基因聚合改良水稻恢复系先恢207的白叶枯病、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_第3页
基因聚合改良水稻恢复系先恢207的白叶枯病、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_第4页
基因聚合改良水稻恢复系先恢207的白叶枯病、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因聚合改良水稻恢复系先恢207的白叶枯病、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华中农业大学2015届硕:仁研究生学位论文缩略词表万方数据基因聚合改良水稻恢复系先恢207的臼叶枯病、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怊:1文献综述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年均水稻种植面积约为3016万公顷,稻谷产量约为20294万吨,是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4.54%。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等病虫害威胁着水稻生产,影响水稻的稳产、高产和优产。防治的主要途径有施用化学农药和种植抗病虫品种。施用农药会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增加生产成本,稻谷中会有农药残留,而种植抗病虫品种既不污染环境又不伤害自然天敌,能很好地保护环境。抗病虫基因被不断发掘给予水稻抗性育种以物质基础

2、,而分子标记提供了技术支持。很多育种家将一些抗性基因导入已推广的水稻品种中,培育出抗病虫且性状优良的品种,替代不抗病虫的品种,对病虫害起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1.1水稻抗稻瘟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无性世代:P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引起的真菌性病害(Qu,1985)。它发病时间很长,能危害水稻的各个组织器官(Coucheta1.,2002)。稻瘟病几乎存在于我国各个地区,温度低日照少的地区发生更严重。普通发病区减产10%一20%,重病区可减产

3、40%.50%,而且稻米品质会下降(孙国昌等,2000;Liuetal.,2004)。近二十年,稻瘟病在我国频频发生,每年都有数百万公顷的水稻被感染,损失了数亿公斤的稻谷(孙漱沉等,1996;董继新等,2000)。故如何控制水稻的稻瘟病危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选育有稻瘟病抗性的品种不仅能减轻稻瘟病危害,还能节约生产成本保护环境。育种家已培育出了一些含抗性基因的抗病品种,且一定程度上防治了稻瘟病。但是稻瘟病菌群体的易发生变异、侵染寄主的方式复杂,现推广的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相同或相似,抗谱不广,导致新的抗病品种推广3.5年后没有了抗性,造成水稻生产

4、的巨大损失(沈瑛等,1994;伍尚忠等,2004)。因此,众多专家学者越来越重视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挖掘工作,随后育种家将新发现的抗性基因运用到育利·工作中,培育出携带单基因或多基因的抗病新品种,用以提高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Hittalmanieta1.,2000;Lieta1.,2007;陈红旗等,2008;殷得所等,2011;王军等,2011)。万方数据华中农业大学2015届硕二f:研究生学位论文1.1.1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鉴定、定位与克隆抗病基因的发掘和利用是抗病育种的主要途径。只有不断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并将其应用到抗性育种中,才能对水稻病

5、害起到较好地防治效果。Sasald在1922年率先发现稻瘟病菌存在致病性不同的菌系,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1971年到1972年间,Kiyosawa在分析鉴别多个抗稻瘟病抗性品种时,鉴定了14个抗性基因。此后,稻瘟病抗性的遗传研究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越来越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到2013年8月为止已有83个抗稻瘟病主效基因被报道,除2个为隐性基因外,其余为显性基因(Ballinieta1.,2008;杨勤忠等,2009;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其rflPil、Pi2、尸f卯西/尸f—i、Pi7、Pi33、Pib、Pi-zt、P

6、i—k、Pik-p、Pi—ta2、Pigm、Pi9、Pi—ta、P扬等基因表现广谱抗性(吴俊等,2007;Tacconileta1.,2010)。而PbI,Pia,Pib,Pid2,Pid3,Pik,Pik-h/Pi54,Pik-m,Pik-p,Pish,Pit,尸f幻,Piz一厶Pil,Pi2,Pi5,Pi9,pi21,Pi25,Pi36,Pi37,Pi50,Pi56,PiC039等24个基因已被成功克隆(见表1)。Pi9基因发现于小粒野生稻中,该基因由我国的研究者最先克隆得到的。它是广谱抗稻瘟病基因,位于水稻第6号染色体靠近着丝粒区域,很多育

7、种家已将其用于抗病育种上(Nagaieta1.,1970)。75.1.127携带Pi9基因,是小粒野生稻与IR3197杂交后回交多代而获得的的籼稻品种。用100多个稻瘟病菌小种来侵染75—1.127株系,75.1—127都没有被感染(Queta1.,2006)。Liu等(2002)用43个稻瘟病菌株分别侵染75一l一127,而75—1.127都表现出极强的抗性水平。而白珍安等(2011)用154个稻瘟病菌株分别侵染75—1.127,只有32.47%的菌株使其发病。基因结构分析表明,Pi9属CC.BS—LRR类基因,与之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有RG

8、64和R2132。Pi9基因编码1032个氨基酸,半定量PCR结果显示,Pi9基因为组成型表达,不受稻瘟病菌诱导(Queta1.,2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