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油气运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ppt

【7A文】油气运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ppt

ID:32503738

大小:7.91 MB

页数:75页

时间:2019-02-09

【7A文】油气运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ppt_第1页
【7A文】油气运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ppt_第2页
【7A文】油气运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ppt_第3页
【7A文】油气运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ppt_第4页
【7A文】油气运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7A文】油气运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油气运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油气运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油气运聚研究的概要初次运移的研究与应用二次运移的研究与应用油气聚集的研究与应用在一次沉降的生烃盆地中,油气的运聚作用是一个带幕式特征的、连续的分异过程,该过程可以在20-30Ma中完成,在地质上可视为瞬时。油气运聚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油气运聚研究的概要幕式特征幕式生烃:生烃物质千万种,门限温度不同;幕式运移:幕式排烃、幕式上浮和地震泵作用;幕式聚集:幕式充注和突破散失。连续性从地质时间尺度上看:例如天然地震。分异性密度、烃分子大小、吸附性、溶解度、扩散和生物作用等。油气运聚研究的概要实际上就是含油气系统中的关键时刻,在地质上可视为瞬时。生、

2、运、聚作用可在20~30Ma中完成:可用熟化率指标评价该过程:熟化速率(ΔRo/ma),生气速率(×108m3/km2·ma),主生气期持续时间(ma),主生气期生气比例(%),(ΔRo>0.05%/ma);(>0.6×108m3/km2·ma);(<40ma,以<20ma为最佳);主生气期生气量占总生气量的60%以上。油气运聚研究的概要油气运移的时空范围是从源岩到地表,贯穿在整个油气的生成、排出、运移、聚集、散失的过程中。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是人为划分的两个阶段,它们发生的空间虽不同,但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地质事件。油气运移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油气怎么从源岩中排出、什么时候排出、排出

3、多少、运移的优势方向和通道、可能聚集的地方、能聚集和保存多少。油气运聚研究的概要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是,动态分析、综合研究,并要考虑地层的非均质性、三维空间、定量和定时的问题。动态分析:例如含油气系统就是一个运聚系统、恢复系统、评价系统。非均质性:运移和聚集的要求有所不同。三维空间:例如断层封闭的问题。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关系。(据Hindle,1997)油气运移是指导油气勘探和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全世界约有70%以上的油气田位于优势运移通道上。油气运聚研究的概要初次运移的研究与应用岩石的组构与油气的排出1.泥(页)岩孔径的大小与烃类分子的比较甲烷和水能通过小微孔(1n

4、m>d>0.3nm)正烷烃、芳香烃、沥青稀可通过中微孔(10nm>d>1nm)大分子集合体和游离相烃只能通过大微孔(d>50nm)10μm100μm初次运移的研究与应用2.砂、泥岩中连通孔隙的5种组构孔径1nm-10nm(1)20%10nm-100nm(2)30%100nm-1μm(3)45%1μm-10μm(4)5%10μm-100μm(5)砂岩泥岩(1)90%(2)10%其中包含(3)少许我国陆相泥岩粘土质含量一般<50%(以济阳坳陷为例)多属大微孔和中微孔(2)+(3),烃类可通过埋深2000-3000m孔径660nm喉径34nm3000-5000m440nm12nm我国陆相泥

5、岩的渗透率约在10-2~10–6mD(10-17~10-21m2)一般泥岩的渗透率约在10-2~10-8mD(10-17~10-23m2)初次运移的研究与应用初次运移的相态与动力1.初次运移的相态石油:油相、气溶相天然气:水溶相、油溶相、气相、扩散相2.初次运移的动力、决定于运移相态和岩石组构若泥岩中视孔径30nm,油水界面张力取地面值3×102N/m,则泥岩中的毛细管阻力约为4MPa,至少需要百米以上的油柱或几十米的气柱高度,若砂岩孔径取10μm,砂岩中的毛细管阻力约为0.012MPa,只需2~3m的油气柱高度,可见在砂岩中依靠浮力就可以运移可见初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力,可由

6、压实、欠压实、生烃、构造挤压等作用产生此外,还有由烃浓度差产生的扩散力和盐度差产生的渗透力初次运移的研究与应用初次运移的流动类型典型储集岩油—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泥质烃源岩油—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曲线1.渗流—地层孔隙中流体(包括油气)在压差作用下所发生的连续状流动。一般是多相渗流,要求含烃饱和度和相渗透率可用达西公式来研究和定量计算初次运移的研究与应用2.扩散流-在烃浓度差作用下产生的烃分子流动式中,Npe—佩克莱特数,(无量纲);V—达西流速,(m/s);L—距离(厚度),m;D—扩散系数,(m2/s)。当:Npe<0.1时,以扩散流为主;Npe>1时,以达西流为主;1>Npe>

7、0.1时,为过度范围。Npe=VLD判别:生烃泥岩中的扩散流与渗流10m厚的源岩Npe在10-4-103之间,说明这两种流动在源岩中同时存在并可相互转换。初次运移的研究与应用3.渗透流—在盐度差作用下水分子由低盐度向高盐度方向的流动。4.势平衡流(Potentialequilibrationflow)—在强压差下产生,国内称为破裂流、喷射流、涌流。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的运移过程(据骆祖江,1997)初次运移的研究与应用初次运移的速率1.达西流在泥岩中的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