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ID:32501250

大小:107.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2-09

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_第1页
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_第2页
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_第3页
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_第4页
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论文综述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包磊综述汪华审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应的随之提高,人们的生活饮食结构也伴随着发生了变化。同时,由于公众对于健康知识的缺乏,超重和肥胖日益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它将引起一系列健康、社会和心理问题。肥胖本身也是一种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和遗传因素等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乳腺癌等多种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影响

2、健康的第5大危险因素[1],并且肥胖与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死亡的增加呈现出正相关关系[2]。因此,肥胖应该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现将肥胖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一、肥胖的概述肥胖(obesity)指机体长期的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引起能量平衡紊乱,导致机体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且脂肪的聚集可能引起人体生理功能出现异常或潜伏着诱发其他疾病的一种状态[3][4]。肥胖主要有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种类型。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引起肥胖的特殊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

3、、行为偏差为特征的全身性脂肪过度增生的慢性病[5]。”继发性肥胖主要指临床上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病或遗传性疾病所致的肥胖。肥胖症患者的一般特点为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异常增高,并在局部过多沉积。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积蓄过多,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中心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诊断是否肥胖的方法有很多,正常情况下,18岁以上的男性体内脂肪量约占体重的15%~18%,女性约为20%~25%。此标准判断肥胖不会导致漏

4、诊。但是,现在仍然没有价格低,能快速、准确地测定人体内的脂肪量的方法。1、标准体重先按年龄或身高计算出标准体重,然后计算实测体重与标准体重之百分比,其值处于90%~110%为正常范围,110%~120%诊断为过重,大于120%16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论文而无原因可寻,即可诊断为肥胖,但需要排除因肌肉发达和水分储留所引起的体重增加。其分度标准是:120%~130%时称轻度肥胖,在130%~150%之间称中度肥胖,大于150%时称重度肥胖。对于小于12周岁的儿童标准体重计算公式如下[6]:1~6

5、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X0.7(kg)7~12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4.2(kg)+(月龄-6)×0.4(kg)2岁~12岁体重(kg)=年龄×2(kg)+8(kg)对成人标准体重的计算,我国通常采用Broca改良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2、体重指数在实际工作中,用体重指数和腰围估计肥胖的程度是最实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也称体质指数,算法是:BMI(kg/㎡)=体重(kg)/身高2(㎡)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到其局限

6、性,如对肌肉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病人,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老年人的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肌肉组织的减少较多,计算的体重指数值可能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相等BMI值的女性的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7-10]。如有适当仪器条件时,同时测定体脂百分含量(体脂%)会有助于判断肥胖程度。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肥胖程序制订了体重指数界限值(表1)[11-13]。表1WHO制定的体重指数界限表分类分类BMI(kg/㎡)低体重﹤18.5正常体重18.5~24.9超重25~29.9l级肥胖30~34.92级肥

7、胖35~39.93级肥胖﹥40世界卫生组织肥胖专家顾问组,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在2002年也曾提出亚洲成年人在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水平时,相关疾病发病危险度的界值,即体重指数在23.0~24.9为肥胖前期,大于25为肥胖[14]16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论文,并建议各国应收集本国居民肥胖的流行病学以及疾病危险数据,以确定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的分类标准。但以上数据不适用于太平洋岛国的居民,这些人因体形高大、肌肉发达,须采用更高的切点来定义超重与肥胖(分别为BMI≥26和3

8、2),但目前资料尚嫌不足,仅作为参考指标。WHO针对亚太地区人群提出的BMI界限值的依据并没有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数据。因此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对我国13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总计约24万成人的数据汇总分析了体重指数与相关疾病患病率的关系,提出对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及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表2)。腰围(WaistCi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