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柔情[智利]米斯特拉尔.赵振江、陈孟译.漓江出版社(1986)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柔情[智利]米斯特拉尔.赵振江、陈孟译.漓江出版社(1986)

ID:32496050

大小:1.03 MB

页数:228页

时间:2019-02-08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柔情[智利]米斯特拉尔.赵振江、陈孟译.漓江出版社(1986)_第1页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柔情[智利]米斯特拉尔.赵振江、陈孟译.漓江出版社(1986)_第2页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柔情[智利]米斯特拉尔.赵振江、陈孟译.漓江出版社(1986)_第3页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柔情[智利]米斯特拉尔.赵振江、陈孟译.漓江出版社(1986)_第4页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柔情[智利]米斯特拉尔.赵振江、陈孟译.漓江出版社(1986)_第5页
资源描述: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柔情[智利]米斯特拉尔.赵振江、陈孟译.漓江出版社(198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智利〕米斯特拉尔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译本前言“抒情女王”米斯特拉尔陈光孚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原名卢西拉戈多伊阿尔卡亚加,是智利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抒情性极强,感情真挚,故此有“抒情女王”之称。一九四五年,“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金,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位荣获此奖的作家。一八八九年四月七日,米斯特拉尔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以北的艾尔基河谷。一九五七年一月十日在纽约逝世。对于她的血统,学术界有不同的考证和结论:一说她是印欧混血种(印第安人与欧洲白人混血)的后裔;一说她的父母都是在智利土生土长的西班牙人;还有

2、些文学史家则认为她的家族有犹太人的血统。这后一结论仅仅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诗人对犹太人的同情以及对《圣经》的态度推断出来的,不足为凭。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和漂泊不定的生活是她诗作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她所经历的爱情悲剧,她的职业儿童教育和她亲身体验的世界战争是她诗歌创作激情的摇篮。她的悲怆身世和对妇女儿童的同情决定了她的诗作的风格。因此,只有结合她的生平,我们才能深入了解和评价她的诗作。诗人在三岁时,父亲就弃家出走,不知去向。她自幼过着清苦的生活,从未迈进过学校的大门。所幸的是她的同父异母姐姐埃梅丽娜是小学教员,担任了米斯特拉尔的义务家庭教师。诗人热爱书籍,尤其是俄国文

3、学作品。外国文学对她的熏陶,无疑为她后来开创拉美新的诗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姐姐的指导下,米斯特拉尔也爱上了教育事业。一九五年她在农村的一家小学当上了助理教师。一九六年,正当豆蔻年华,爱情的悲剧接踵而来,精神上的刺激不仅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而且给她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她的第一部诗集《绝望》便是这一时期内心深处感情的迸发。为了进修教学专业,一九一年诗人参加了一个特别的训练班,短期毕业之后便成为正式教师。一九一一年又转入中学任教员。一九一二年接受边境一座名叫安第斯中学的邀请,在那里任教并担任教务主任。课余,仍旧怀念着失去的爱情和未婚的爱人,并以此为题材,不断创作

4、着痛楚感人的诗歌。一九一四年,她参加了在圣地亚哥举办的“花节诗歌比赛,以她悼念爱人的三首《死的十行诗》荣获第一名。发奖时,台上呼唤着她的名字,却没有人上台领奖。事后,相传她出于羞涩,没有出席发奖大会。谁知几天之后,她写了一首十四行诗,叙述了大会的盛况。由此证实,诗人参加了发奖大会,但她担心朗诵自己诗歌时感情过于悲痛而未敢上台。感情的煎熬竟然持续了十年之久!米斯特拉尔到一九一九年才恢复了常态。尽管如此,她决定终生不嫁,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和诗歌创作中去。果然,她在教育方面所进行的一些改革收到显著的效果。蓬塔阿雷纳斯特穆科和圣地亚哥的一些中学先后聘请她任校长。她的名声

5、甚至传到国外,墨西哥政府特意邀请她到该国进行教育改革。就在她赴任之前,纽约的一些朋友极力促使她将诗作汇编成册出版。西班牙研究院承担了出版的义务,于是《绝望》集于一九二二年问世。西班牙文学界首先为这本诗集喝彩。著名文学家唐曼努埃尔德孟多利奥评论这本诗集时这样写道:“她的创作特征具有火山爆发那样的激情和广泛的概括力;灼热的诗句来自那长期经受铸炼、激情迸发的熔炉心田,也是从那经久不熄的思想烈焰中陶冶出来的。象她这样的诗人,普遍有着深邃坦荡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陶醉在自己作品外在的美学之中。在他们身上,一种动人的、生活在难以名状的神秘中的永恒激情把幻想、思想以及精神和肉体的感受都

6、融成为一体。不言而喻,这种气质的诗人一定具有巨大的抒情力量”。一九二四年,诗人完成了墨西哥政府委托的教育改革工作,回国途中,访问了美国和欧洲。在马德里发表了第二本诗集《柔情》。这本诗集中有一部分是《绝望》中的作品,大部分则是表现母爱和儿童生活的,标志着诗人摆脱了个人孤寂和痛苦的情感,不断开拓新的题材。一九二五年二月她回到祖国时,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她接受了博士学衔和最高退休金,同时又被政府任命为驻外代表,先后到意大利、西班牙、萄葡牙、布鲁塞尔和美国去作领事。一九二九年母亲去世,这又使她一度陷入悲痛,在后来发表的第三本诗集《有刺的树》中可以看到痕迹。一九三年可以说是她诗

7、歌创作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她将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总结成为十条原则公诸于世。《艺术十条原则》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神论的艺术;美就是上帝在人间的影子;美是指灵魂的美,美即是怜悯和安慰。根据这些原则可以看出,她的诗歌一般存在着泛神论的观点,后期诗歌中人道主义色彩比较浓郁,虽然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但在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后有着具体的进步内容即为贫苦的人们的不幸大声疾呼,为犹太民族的遭遇表示不平,为穷苦儿童祈求怜悯。一九三八年发表的诗集《有刺的树》便是具体的明证。诗人的心胸逐渐宽广了,从个人的悲痛中挣脱出来面向全世界。不过,由于她与许多欧美诗人一样,受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