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ID:32455248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铜陵一中乔勇【设计思路】关于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近年来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具体到历史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五项目标,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教学中怎样抓落实才是关键,要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需要提升教师的素养,教师首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准确把握核心素养要求,掌握史学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精心优化课堂设计,借鉴新史学观点,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教材分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上承经济

2、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下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节课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跨度从文革结束到21世纪,可谓是内容多、时间长且理论性强,如何在40分钟的教学中将这段历史呈现给学生?又如何引导这些出生于00后的学生去理解中国的改革历程?教学难度大。【学情分析】对于出生于00后的高一学生而言,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对于“计划”一词只能是抽象的理解,他们成长的时代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时期,虽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直接的体验,但又因认知水平有限而理解不深。基于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用史料,调动学生的

3、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如下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教学目标】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会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生

4、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拓宽知识领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理解改革家的历史担当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艰难历程。【教学准备】资料收集;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制作【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历史的遇见,人类历史的进程无外乎必然和偶然的遇见,当1979年1月1日,《时代》周刊与邓小平的遇见,邓小平当选时代年度人物。引入新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启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新课讲授:【概念解读】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5、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是指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本质区别:资源配置方式时空观念【知识回顾】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1949--195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3--1956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1966--1976文革时期的经济困境1976--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一.敢问路在何方——改革的缘起【史料实证】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广东出现了“逃港”这一特殊的社会治安问题。195

6、1-1980年的29年偷渡风潮中有两个高潮:一是1962年,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试图偷渡者汇集到深圳,分水陆两路涌入香港;二是“文革”刚结束的1976-1980年,约有30-40万人非法从珠三角各地奔香港——根据陈秉安《大逃港》材料二: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为2亿吨,可是20年后的1978年才达到3亿吨,年平均只增加500万吨左右。全国农村有近两亿人口的口粮不足。——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三:从1957年到1978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曾培炎:《新中国经济50年》材料四: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

7、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伟大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播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路径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造已经没有出路了。”——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讲话问题: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分析(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建国初期农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