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于中国的农田排水技术进展与研究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2月第27卷第1期JournalofIrrigationandDrainage文章编号:167223317(2008)01201082043中国的农田排水技术进展与研究展望1,2322王少丽,王修贵,丁昆仑,瞿兴业(1.清华大学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北京100044;3.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武汉430072)摘要:涝渍盐碱灾害是我国不少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提高防御涝渍盐碱灾害的能力,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长期的实践证明,农田排
2、水在防御涝渍灾害和土壤盐碱化、改善田间耕作管理、增加农作物产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阐述了农田排水技术的重要性,回顾了排水技术的发展与主要实践,指出排水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今后农田排水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关键词:涝渍;盐碱;农田排水;水环境中图分类号:S276.1文献标志码:A6262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中低产田面积共有56.3×10hm,其中易涝耕地24.4×10hm,渍害田7.67×6262[122]10hm,盐碱耕地7.33×10hm,涝渍碱灾害是造成农作物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
3、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排水是中国的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措施。建国以来,中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防御涝渍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总体而言,中国的农田排水技术还相对落后,有些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排水理论和技术体系,减少涝渍盐碱灾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1农田排水技术的进展与实践1.1盐碱地改良2新疆是中国西北地区盐碱地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和盐碱威胁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在约1000万hm的宜垦荒地中,盐碱地占75%以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单位,采取健全灌排系统和修建
4、2条田,实施冲洗或种稻改良、水旱轮作和牧草轮作等措施,共开垦利用盐碱荒地86.7万hm。在宁夏的银川平原,历史上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区,1949年以后,采取引黄河水灌溉种稻和加强排水等措施,垦殖盐碱22荒地3万hm,平均产量达7500kg/hm以上。除上述外,在中国滨海和其他内陆地区,通过灌排配套、洗盐、种稻以及农林牧结合等措施,改良大面积盐碱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关中平原的泾惠渠灌区历史上涝渍、盐碱灾害严重。20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排水工程,20世纪60年2代在低洼地区开挖了36条排水干沟,形成排水系统,控制排水面积6.93万hm,原有盐碱地
5、全部得到治理。洛惠渠灌区涝渍、次生盐碱灾害严重,20世纪50~60年代开挖并扩建中干沟,20世纪90年代又修建洛西干2沟等,控制排水面积2.2万hm,有效地控制了次生盐碱化的发展。黄河中下游引黄灌区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盐碱化问题一度被迫停灌,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初步解决了排水问题,又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到目前,河南、山东二省沿黄13个地市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产量大[1]幅增加。3收稿日期:2007201225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11B06)作者简介:王少丽(19632
6、),女,江苏无锡人,教授级高工,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田灌排理论与技术、农业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801©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1.2涝渍低产田治理6262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易涝面积24.4×10hm中,已经不同程度治理21.1×10hm,其中治理标准在10年一遇以上的占17%,5年一遇的占42%,5年一遇以下的占41%。旱涝保收面积较20世纪802[1]年代末期增加约32
7、0万hm,粮食增产幅度达24%。辽河流域为消除洪水对涝渍地区的威胁,采取上游蓄水、中下游修建堤防、洼地滞蓄等治理措施,使支流洪水基本得到控制,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为农田涝渍治理提供了条件。松嫩平原部分地区呈闭流状,排水困难,积水严重。自20世纪60年代起修建了排水工程,改变了该地区的闭流状况,许多涝区已成为产粮区。海河流域通过大规模的洪水治理,使平原地区基本免除洪水威胁,进而转入以排水为主的治涝,202世纪60年代以后,海河下游平原地区疏浚开挖大量骨干河道,在360万hm易涝耕地中,有74%得到初步治理。其它如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
8、等流域,在区域性的防洪除涝和农田排水治渍等方面,也都取得显著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可观的生产效益。1.3旱涝碱综合治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结合黄河、淮河、海滦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