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35818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4
《论文(调研报告)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东、中部省份三次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从全国、中部省份、东部发达省市三次产业比重来看,已经进入“二、三、一” 阶段,北京、上海、海南、广东已迈进“三、二、一”的“高服务化”阶段。产业结构的演进确实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其变化规律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特征顺次变化,由“一、二、三”向“
2、二、一、三”、“二、三、一”转变,最终进入“三、二、一”的“高服务化”阶段。但目前,海南省因气候原因,出现了特例,产业结构呈“三、一、二”。二是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工业发展一般要经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精深加工化、知识技术集约化等四个阶段;服务业向独立化、自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随着社会分工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可能逐步从一、二次产业中分离出来,不断产生新的服务行业,也可能再次与其他产业融合。三是从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上看,则表现为“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演进顺序。四是从产出效率来看,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并向更高附加价值演进。 二、对优化产业结构、转
3、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议(以安徽为例)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东、中部省份三次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从全国、中部省份、东部发达省市三次产业比重来看,已经进入“二、三、一” 阶段,北京、上海、海南、广东已迈进“三、二、一”的“高服务化”阶段。产业结构的演进确实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其变化规律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特
4、征顺次变化,由“一、二、三”向“二、一、三”、“二、三、一”转变,最终进入“三、二、一”的“高服务化”阶段。但目前,海南省因气候原因,出现了特例,产业结构呈“三、一、二”。二是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工业发展一般要经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精深加工化、知识技术集约化等四个阶段;服务业向独立化、自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随着社会分工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可能逐步从一、二次产业中分离出来,不断产生新的服务行业,也可能再次与其他产业融合。三是从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上看,则表现为“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演进顺序。四是从产出效率来看,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并向更高附加价值
5、演进。 二、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议(以安徽为例)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按照优质化、安全化、多样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对优势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提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档次,不断提高安徽农产品的诚信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成发达地区的“米袋子”、“菜篮子”。一是按照产品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做大做强林果、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提高附加值、拉长产业链。二是大力发展绿色、有
6、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整合品牌资源,做大传统品牌,集聚现代品牌,以大规模、大批量、高质量,与苏浙沪发达地区对接,为苏浙沪发达地区配套建设“大粮仓”、“大肉库”、“大菜园”。 以品牌、产业化为抓手,加强农产品流通业,大力开展鲜活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大力开展皖字号农产品进军苏浙沪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展销、促销活动,把皖字号农产品打入苏浙沪发达地区,打进国内外市场。三是鼓励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农业产业化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 (
7、二)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安徽要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是其必由之路。如何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成为重要课题。一是把工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铜陵、宣城等新兴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公共安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新型装备制造、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