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春源弘扬吴地“德泽于民”的优秀传统

戈春源弘扬吴地“德泽于民”的优秀传统

ID:32425110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04

戈春源弘扬吴地“德泽于民”的优秀传统_第1页
戈春源弘扬吴地“德泽于民”的优秀传统_第2页
戈春源弘扬吴地“德泽于民”的优秀传统_第3页
戈春源弘扬吴地“德泽于民”的优秀传统_第4页
戈春源弘扬吴地“德泽于民”的优秀传统_第5页
资源描述:

《戈春源弘扬吴地“德泽于民”的优秀传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戈春源:弘扬吴地“德泽于民”的优秀传统“德泽于人民”是吴地政治家、思想家与士绅的优秀传统。他们把它作为追求的目标与生活的理念,孜孜以求,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德泽于民的肇始“德泽于民”,指执政者具有个人优秀的道德修养,立政清明,施惠于民众。这一理念在吴地肇始于初祖太伯。商末太伯放弃政位,南奔吴中,实行周道,“治以周礼”(《潜夫论·志氏始》),教吴冠带,被吴人拥立为主。他修筑城郭以加强防御,开凿河川以备旱涝,修治“伯渎”等水利工程,发展民生,在数年之间,“人民殷富,教化大治,东南礼乐,实始基焉。”(汉糜豹《太伯墓碑记》)太伯后裔,多以谦让为德,恩泽百姓。吴王寿梦即位,学习中原礼

2、乐,咏歌三代之风,形成和谐气氛。寿梦幼子季札,为不违背“立嫡以长”的旧制,遵循先王之礼,三次辞让兄长给予的王位,称“后三让”。他诚心待人,出使晋国时,心许徐君以随身所带的宝剑,但有上国之使而未献。在回吴路上,徐君已死,季札竟将宝剑挂墓树而去。他主张“好善而择人”,“慎之以礼”,其“廉让之行,终始若一”,(汉王充《论衡·书虚篇》),深得民心。后阖闾除僚自立,季札以为只要百姓不废其君,符合民意,阖闾自可当王。于是,季札退避封地,直接经营农耕生产,发展经济。寿梦三子夷末,有德行而合乎法度;有道德,就不会失去民众;合乎法度,就不会办错事情。由于道德光耀,使百姓亲附、遵守法制,国家走向强盛。阖闾

3、,号称春秋五霸之一,他具有高尚的道德,勤俭治国,厚爱其民。有次,他与孙武讨论,晋国六家贵族,谁将最后获得晋国政权的问题。孙武说,赵氏对待人民宽厚宏量,田税用小斗收粮,计算土地面积却用大幅丈量,减轻人民的负担。因而赵氏将获政权。阖闾听了连连称善。阖闾“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左传·昭公三十年》)“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困乏”,“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不知旷。”由于阖闾能关护民众,与他们同甘共苦,因此百姓不知疲劳,懂得死的价值。而阖闾生活简朴,“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阖闾廉洁自持的良好品质,而给于普通百

4、姓予一定关心,得到人民的拥护。从上可见,从古吴国开始,已有“德泽于民”的良好开端。吴国统治者,大多能严遵礼仪,循守法制,洁身廉让,熟悉民情,发展生产,关护民生,为吴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二、德泽于民的继承吴地士绅继承了德泽于民的优良传统,尊民意,劝农功,兴水利,散私财,平冤狱,办学校,为赈灾救济,克尽已力。1、尊重民意尊重民意,满足人民合理的要求,是给力于民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东汉末年,灵帝为铸造铜人,诏令民间每亩田增加税收十钱,由于连年水旱灾害,收获不丰,百姓怨声遍地。当时担任郡刺史的吴人陆康,上疏极谏,希望免除这一苛税。宫中宦官乘机进谮言,说这是陆康对皇上的“大不敬”,竟借皇命,将陆

5、康槛车送廷尉审讯,后将陆撤职回乡。此后其为民请命的事迹,普遍传颂。(嘉靖《吴邑志》7)。宋崇大年,庆历进士,任青田知县,夏秋时年凶民饥,百姓无力交纳“和买”钱,无力归还官府的贷款,下令百姓拖至冬熟时归还,获百姓拥护。吴县皋桥人郑戬,在任多有惠政,讼案敏于决断,不怕犯上,尊重民意,惩治“豪宗大姓”,流放奸吏;连支持奸吏的当朝执政也被黜斥。(宋《吴郡志》卷25)以后,叶清臣吸取群众意见,打击占据上游使水不泄的豪右势力,疏盘龙湾、沪渎港,水从此入海,“民赖其利。”(《吴郡志》卷25)无锡人施林宗,宋宣和末任江东提刑时,朝廷命令开凿通往大江的银林河,使水流向浙西,这必然使苏、秀(今嘉兴)两州遭

6、到漂溺,便抗旨而言开河之害,使“是役为寝。”(元《无锡县志·事物第三》)。上面这些开明官吏不顾个人安危,仗义执言,站在“民”的立场,为民说话,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是值得后代效法的。2、注重民生民生是有关人民生产生活的大事,赖以生存的基础,吴地历代之良吏士绅,都十分关注民生的建设。(1)垦田治水农业是最根本的经济门类,开发农田,兴修水利,一直是头等大事。两汉南北朝时期,吴地开挖运河,修筑池塘,开凿水井,灌溉农田,逐步形成河浍沟洫的灌溉系统。三国赤乌八年,发动三万人修破岗渎,连接江南运河,满足了湖熟等地的屯田用水,使从吴会到建业的船队避了长江航行之险。南朝宋时,在湖熟这一小地方就“起废田四

7、千多顷”。从这时开始“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地丰野广,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卷54)隋唐时吴地开挖运河,修塘建浦,进一步完善了水利网络。北宋郑戬出知杭州,“发丁数万,开辟西湖,”(《吴郡志》卷25)不仅民众取得湖水之利,而且形成了以西湖为中心的优美风景区。范仲淹知苏州,招募游手闲人,疏通五河,导水入海。在这水利工程未完成时,朝廷下旨调仲淹为明州转运使;而范仲淹在群众要求下,坚持完成了这一工程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