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16849
大小:5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4
《呼风唤雨的世纪张美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小学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理解
2、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发展方面: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三、教材分析小学四年级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作者用短短的几百字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课文开篇只有一
3、句话,以毋容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这篇课文,
4、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四、教学方法1.质疑释疑法: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自己研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然后细读课文,进一步探索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语言品味法:抓住“上百万年”、“发现”与“发明”、“洞察”等词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抓住“千里眼”、“顺风耳”、“千树万树梨花开”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丰富性。 3.资源拓展法:课外搜集20世纪
5、的科技成果,课内进行补充,丰富教学内容。4.充分利用多媒体,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20世纪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谈话引入,发散思维:师: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师: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过渡,出示课题:是啊,是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是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本组课文的学习,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惊人的发展速度。你还可以畅想科学
6、技术的发展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先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导入语的设计对一节的教学来说,有时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本课导入的方法,将”导入”与单元的学习导语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导入,既完成了单元导语的学习,又顺理成章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2.齐读课题、质题:理解”呼风唤雨”、”世纪”你认为谁能”呼风唤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出示”自学要求”: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
7、出来。【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读书,这是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真可谓”润物细无声”。(二)学生自学课文:1.听课文录音:【百度搜索】http://www.lbx777.com/multimedia/kwld/read_184.htm。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自划三、检查预习(一)字词:1.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幻想、的确、光年、因特网、原子核、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潜入深海、程控电话、远洋船舶、归根到底、农耕社会【百度搜索】http://image.baidu.com/i?ct=20
8、1326592&cl=2&lm=-1&nc=1&ie=utf-8&tn=baiduimag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