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11158
大小:463.95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2-04
《第十八章全球气候变化-tuftsuniversity》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本章焦点问题▲全球变暖是个多严重问题?▲经济理论有助于评价气候变化的影响吗?▲什么政策能最有效地解决气候变化?第十八章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起因和结果1近年来,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增长。按经济分析的语言表述:引起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排放,反映了环境外部性(environmentalexternalities)和过度使用公共产权资源(common-propertyresource)。大气是一种全球共有资源(globalcommons),每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向其排放气体或特殊形式的污染。全球污染创造了一种影响到每个人的“公共坏品”——具有广泛影响的负外部性。
2、许多国家具有环境保护法律限制当地和区域1这个问题,常常称为全球变暖(globalwarming),更准确是指全球气候变化(globalclimatechange)。基本的变暖效应将对气候类型产生复杂的影响-在某些地区变暖,在其他地区变冷,增加气候的变化。污染物(localandregionalpollutants)的排放。在经济学方法中,这些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是外部性内部化(internalexternalities),这些外部性与地方和区域污染物相联系。不控制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短期对地表没有有害的影响。然而,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将对世界气候产
3、生显著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产生的可能规模和时间还不明确(见框图18-1)。框图18-1什么是温室效应?太阳光线透过温室的玻璃加热室内温度,但玻璃却阻碍温室内热量流失。因此,需要温暖气候的植物可以在寒冷气候中生长。法国科学家JeanBaptisteFourier于1824年首次描述了全球温室效应(地球的大气就像温室的玻璃)。云、水蒸汽和自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让太阳辐射进入地球,但障碍红外线热量外流。于是,自然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产生,地球更适合于生命。如果没有它,平均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大致为-18摄氏度(0F华氏度),而不是大致15摄
4、氏度(60F华氏度)。“1896年,瑞典科学家SvanteArrhenius介绍了加强或者人造温室效应的可能性。Arrhenius假设增加煤的燃烧,这与工业化过程共同进行,将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并加热地球。”自从Arrhenius时代以来,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工业化前增加了25%。除了像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石化能源燃烧的增加外,人造化学物质如氯氟烃(CFCs)以及工农业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都增加温室效应。1988年,为提供权威的气候变化的科学观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候组织共同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对人为引起温室效应方面,2001
5、年ICPP的结论是“有新的更有力的证据说明,最近50年可观测到的大部分变暖归因于人类活动。”按目前的排放趋势,到2050年,温室气体浓度比工业化前翻番。科学家可以使用一般的循环模型——大气的大规模数学模型——模拟增加温室气体浓度的效应。IPCC预测全球平均气温增加1至6摄氏度,或2至10弗氏度,将对全世界的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2Fankhauser,1995。资料来源:Cline,1992;Fankhauser,1995;IPCC,1996,2001。如果气候变化的效应确实这么严重,为了共同利益,降低排放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因此,气候变化可以看作是一个公共产品问题。如果没有协定和规制,单
6、个企业、城市或国家的行为就可能不恰当。原因在第4章关于公共产品的经济学中已经讨论过。因此,为了共同利益,只有强有力的国际协定限制国家行为,才能防止严重的环境后果。因为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持续积累,稳定或“冻结”不能解决问题。这是存量污染(stockpollution)情况:只有大量降低排放水平,才能减少已经存在的大气积累。各国和国际反气候变化政策存在巨大挑战,涉及到科学、经济和社会的许多问题。在本章,我们将使用在前面章节定义的概念和方法,讨论这些问题和政策。温度变化的趋势和预测尽管两个全球大会讨论了该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和1997年的
7、日本东京会议——以及随后的大量协商性会议,全球反气候变化的进步还是很慢。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上升(见图18-1)。9000800070006000石油50004000碳(百万吨)天然气300020001000煤01860187218841896190819201932194419561968198019922004年图18-1由于化石燃料消费的碳排放资料来源:CarbonDioxideInformationAnalysisCent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