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08219
大小:835.12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2-04
《社会行动取向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3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陳麗華、彭增龍、王鳳敏摘要本文首先提出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教學重點。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是進一步將Barr,Barth,andShermis(1977)提出的社會科三大傳統,往前推展到帶動社會轉型的社會行動層次,可稱為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第四個傳統。其教學歷程涵括前三個傳統,並可分為社區學習階段、社區探究階段,與社區行動階段等三個階段,尤其強調反省實踐(ReflectivePraxis)的社會行動力的培養,以增進學生的公民效能感(ci
2、vicefficacy)。其次,說明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規準,包括:意義性、統整性、價值性、挑戰性、主動性、真實性等六個規準。最後,以一個師範學院透過「社會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課程和小學建教合作發展的社會行動取向課程方案──「風華再現洲子灣」為例,說明依據社區學習、社區探究、與社區行動三個層次所發展的課程方案之內涵、特色、實施成效與相關參與人員的回饋等。壹、前言隨著近年社會的不斷轉型,社區意識普遍覺醒;學校教育也開始主張向社區學習,在許多相關九年一貫課程的創新教學設計中,不難覺察其共通之處,亦即「將學校
3、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和學生的生活世界與賴以生活的土地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余安邦,2001),已經悄然蔚為風潮;各校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不再滿足於教師們的閉門造車,而是透過社區資源的運用與詮釋,提供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素材,使學習產生意義與價值,進而提高學習的效果。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闡釋「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與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4現代教育論壇(十)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教育部,2001),因此,如何「開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
4、生活環境」(教育部,2001)即成為學校發展課程的重要依據;新課程之教學活動規劃與編排、教材內容擷取與組織,甚至學習情境的鋪陳等,多源自生活環境與日常經驗,各學習領域如此,各學校課程之選編亦復如是。由此觀之,取材於學生周遭環境的教學設計,顯然成為體現新課程精神的主流,學生藉由對自己生活場域與置身所在社區的認知、探究及參與等,學習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各種互動,進而培養九年一貫課程所欲發展的十大基本能力,亦將成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然而值此課程轉型期,眾多教學設計素材即使已然取材於社區,其
5、理念與內涵仍以培養學童「適應」社會變遷的基本知能為主,對於發展其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公民效能感(civicefficacy)教育,則較少涉及。社會行動取向的課程設計,特別注重學生的社區學習、社區探究及社區參與行動,適足以統合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學習媒材,經由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的教育活動歷程,將能有效引導學生達成新課程的學習目標。為使此一課程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普受重視,並提供教師創新教學新方向,順利達成新課程的改革理想,茲將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理念、實務及社會行動取向課程方案
6、的實施與成效介紹如后,以饗讀者。貳、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教學重點社會行動取向的課程設計理念係由「社區參與學習」延伸而來,其意涵企圖從「提供機會讓兒童在社區的真實情境中試驗、類化和運用在教室中習得的課業知識,以增進學生在心理、社會、智識與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發展」(陳麗華,1997),進階至主動覺察社區議題,採取公民行動,最後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社會行動取向的課程設計運思,則應符合「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創造進取的健全國民與具世界
7、觀之公民」的國民教育之學校教育目標(教育部,2001),而培養健全國民與具世界觀之公民,尤為本課程設計的聚焦所在。若以社會學習領域為建構社會行動取向課程的主軸,則其理念的發擅脈絡可以窺探如下:根據Barr,Barth,andShermis(1977)的分析與歷史演進推考覺察,各種取向的社會科學習,其主要目的均可求得共識,即在涵養學生的公民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5資格;然而,眾專家學者對教學本身的見解卻不一致,約可分為三大傳統;第一個傳統:以傳遞公民資格模式教授社會科(SocialStudies
8、TaughtasCitizenshipTransmission);第二個傳統:以社會科學模式教授社會科(SocialStudiesTaughtasSocialScience);第三個傳統:以反省探究模式教授社會科(SocialStudiesTaughtasReflectiveInquiry)。上述三個傳統雖然都在進行學生的公民資格教育,但其對於「什麼是公民資格」也有歧異,因此,在「目的」、「方法」、「內容」等面向所展現出來的學習重點亦大不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