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深圳人职业声望评价的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深圳人职业声望评价的特点迟书君Abstract:TheconcerneddataareadoptedfromthesampleinvestigationonassessmentofoccupationalprestigeinShenzhenin2001.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studytheShenzhenpeople'svalue-orientationtooccupationalassessment.ThewriterthinksthattheShenzhenpeople,influencedbytheperiodica
2、leconomicdevelopment,havedevelopedapopularvalueassessmentsystemandassessdifferentoccupationsinsocietyrationally.Furthermore,whiletheythinkhighlyofoccupationinknowledgeandtechnologyfields,theyusuallysethighervaluesonoccupationswithgreatpowerorrelatedcloselywithpowerorposition.一、有关文献及启发伴随着中国的改
3、革开放,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群体的逐渐分化,对职业声望的实证研究从西方引①进中国。自1982年起,从学者的角度研究职业声望评价的文献不下十余个。从新闻的角度对职业声望所做的地区局部性调查报道,亦随时可见。从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看,人们努力在职业声望的研究观点上有所证明、突破。但是,所有的调查———无论是最早的还是现今的、无论是对发达富裕地区还是不发达贫困地区、对城市还是乡村的调查———均证明,对职业声望的评价均有极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均非常高。原因何在?对于这一现象,国外学者们做过一些不同的研究、解释。1956年,英格士和罗西(Inkeles&Rossi,1956)比较不同文化、地
4、区、背景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西兰、苏联6个工业化国家的职业声望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6个国家职业声望评价的相关系数是0.94-0.53,都具有高度的相关性。1966年,何奇等人(Hodge,1966)以美国1963年做的职业声望调查与其他23个国家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职业声望评价极其相似,相关系数为0.83。英格士和罗西及何奇均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由于社会结构相似,虽然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工业社会的功能作用大致相同,这就导致了类似的职业分类和职业声望。国际著名社会学家、职业声望研究专家崔曼(D.J.Treiman,1977)对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不同国家
5、,无论男人、女人,老年人或年轻人,无论文化高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对职业声望的评价均有很大的相似性。那么,为什么性质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职业声望的评价会有较高的相关或较高的一致性呢?崔曼从结构功能理论的角度作出了更加深入的解释,他认为职业声望次序的排列,是由社会结构本身的组织必要性和功能必要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虽然职业声望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但是制约评价其位次高低的是社会结构与功能。对此,国内学者李强提出不同的见解,认为崔曼对于职业声望评价一致性的结构功能解释,不足以说明中国职业评价的现象。他指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由于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出现分裂,几
6、种截然相反的社会评价体系共存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此种价值观的分裂,反映在职业声望的评价上,就是不同群体的评分产生重大分歧,确有人选择的是两极性指标。由于职业①如,1983年林南、谢文在北京市城区做的调查;1985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洪彪在北京市区的调查;1990年蒋来文等对于北京、广州两城市职业声望的研究;折晓叶、陈婴婴1995年对东中西部10个县(市)的农民的调查;许欣欣1999年对63个城市的职业声望的调查;林南1997年对中国几城市的调查;李强1997、1998年对北京市地区的两次职业声望调查;陆学艺的五城市职业声望调查等。74评价用的是综合分,也就相当于均值,结果掩盖了
7、两极型指标的巨大差异(李强,2000)。李强的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对职业声望的评价仅看相关系数是不够的,差异性受各种自身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不同的主观认同方面。如果说崔曼的结构功能说强调的是社会客观因素对职业声望评价一致性的影响,而李强强调的是主观评价对职业声望差异性的影响的话,那么他们所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解读职业声望评价的方法,即既要看到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功能变化带来的一致性影响,又要看到受各自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反映出的差异性。受其启发,就深圳2001年的职业声望评价的调查(结果分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