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ID:32391982

大小:344.52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9-02-04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第1页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第2页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第3页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第4页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第5页
资源描述: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附件1“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指南。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新型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加强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建立互助协作型、人体行为增强型等新一代机器人验证平台,抢占新一代机

2、器人的技术制高点;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机器人软件、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攻克基于外部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新型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创新应用领域,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突破服务机器人行为辅助技术、云端在线服务及平台技术,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深化我国—1—特种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本重点专项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典型应用示范,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与

3、产业的快速发展。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2018年,拟在6个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类、共性技术类、关键技术与装备类和应用示范类四个层次,启动不少于50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2亿元。为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机器人研发,在配套经费方面,由企

4、业牵头的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应用示范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基础前沿技术类项目的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5家,其他每个项目的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10—2—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

5、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1.基础前沿技术1.1仿灵长类高机动运动机器人研究内容:面向野外丛林等复杂环境自主移动需求,研究足、踝、腿、脊椎、臂、爪等仿生机构和爆发式高功率密度驱动技术、高机动运动控制方法等,研制仿灵长类机器人原理样机,实现走、跑、跳、攀爬等多种运动方式,开展典型地形环境的实验验证。考核指标:机器人自重≤100kg,具备两足直立行走、四足行走和攀爬能力;最大运动速度≥

6、5km/h,跳跃高度≥0.5m,跳跃距离≥1m,攀爬垂直障碍高度≥0.8m,自然坡坡度≥30°;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5篇,申请/获得不少于10项发明专利。1.2机器人新型复杂变构型机构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面向冗余柔性变形、模块化自重构、刚软耦合等机器人前沿技术,研究具有环境自适应能力的可变形、冗余柔性、刚软耦合结构设计理论和技术,攻克相关机器人的建模、感知、—3—规划、控制技术,研制相应的机器人实验样机,实现验证。考核指标:研制出具有10种以上变形能力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具有20个以上自由度的高冗余柔性机器人、可抓取不

7、少于10种外形材质有显著差异物体的刚软耦合多指灵巧手等3类实验样机。至少有2项先进前沿技术实现首创或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并提供佐证材料;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5篇,申请/获得不少于10项发明专利。1.3机器人仿生感知与驱动技术研究内容:基于仿生原理,研究新型可穿戴柔性传感器阵列;研究基于生物细胞机理的类生命视觉感知成像技术与器件实现;研究基于生物细胞机理的类生命驱动技术与器件实现;研制实验样机,实现原理验证及功能演示。考核指标:可穿戴柔性传感器阵列具有压力与温度感知功能,集成度不低于每平方厘米100个,单个传感单元(敏

8、感区域)尺寸小于60μm×60μm,最小可检测压强<1Pa,压力响应时间<50μs,温度检测范围-20~80℃,检测分辨率≤0.5℃;研制可见光和红外2类类生命视觉感知器件,成像平面内目标姿态分辨率均优于0.2Rad,类生命红外感知器件可在室温下正常工作,成像光谱范围900~1400n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