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391729
大小:50.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4
《纵深走向世界的瑞昌铜岭青铜遗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走向世界的瑞昌铜岭青铜遗址文/记者张会梅俊一个意外发现,改写了中国青铜文化历史,将我国采铜史前推了300多年;一堆木辘护,表明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将木制器械用于矿山开采;一个地下矿场,向全世界昭示了我国古人独领风骚的原始采矿技术。而这些“光环”都属于坐落在瑞昌市夏畈镇幕阜山东北角的铜岭铜矿遗址。瑞昌铜岭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采铜遗址,自1988年3月,被当地村民修路降坡时无意中发现以后,受到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1989年即被确定为瑞昌县(今为瑞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评
2、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0年,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正式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录;2011年被纳入国家“十二五”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今年以来,随着铜岭青铜文化生态主题园建设拉开帷幕,瑞昌铜岭铜矿遗址终于为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一步。令人瞩目的重大发现1988年3月,铜岭山上的铜花草开得格外茂盛,铜岭村村民们正投入繁忙的降坡修路之中。在降坡1—2米时,挖出了少量烂木头,当时谁也没在意。随着降坡深度增加,
3、村民发现的烂木也越来越多,并挖出了许多木铲、木辘轳,此时也没有引起村民注意,一些村民竟然还把这些烂木头收集起来,带回家当柴烧。当时负责修路的铜岭钢铁厂副厂长周明节在察看降坡情况的时候发现了村民挖出的斧、凿,感觉到似乎是古代文物,就讨要了5件,送到了瑞昌市博物馆。当时正在江西师大文博班学习的瑞昌市博物馆馆长刘礼纯刚从北京、西安等地实习回来,他看到这些斧、凿后,初步确认为是青铜器,他马上意识到了这很可能是重要的文物,于是马上到南昌向考古专家、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彭适凡先生和省文物局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随后,省文物
4、考古队前往现场进行勘察,初步确认这是一处古代大型采铜遗址。省文物局领导觉得这一发现非同小可,马上上报了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指示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1988年秋天,国家文物局铜岭考古发掘队进入现场。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重要的发掘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尘封三千多年的国宝,也逐渐显露在人们的面前。多次令历史改写的铜矿遗址在历时五年发掘过程中,总共揭露的铜岭遗址面积达3000平方米,其中采矿区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古代竖井103口,古巷道19条,露采坑7处,工棚5处,选矿场1处。冶炼区揭露面积1200平方米,储水井18口;并出土木、
5、石、铜、竹、陶等制作的选矿工具与生活用具600多件。其中最具科学价值的是井巷结构和木支护方式。木支护方式在世界同类遗址中为最早采用,木辘轳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早木制机械,比原来发现的汉代实物早1000多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木斧、木锄、木溜槽等也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木制实物,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铜岭铜矿遗址出土文物经取样后,先后送达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与西安黄土第四季研究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内外权威机构进行C14年代测定。结果表明:这是一处大型商周采铜遗址,始采于商代中期,发展于西周,盛采于春秋,延于战国,前后连续开采达一
6、千多年,始采年代比此前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湖北铜绿山采铜遗址还要早300多年,进一步证实了我国铜矿开采的历史距今已有3300多年,在世界早期采矿遗址中也十分罕见。瑞昌市铜岭铜矿遗址管理处主任张绪来向记者介绍到,铜岭铜矿遗址的发现,还为研究和了解早期铜矿的开采方法、选矿技术提供了实物论证,对于研究中国冶金史和青铜文明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价值。她的发现,还解答了长期困扰历史考古学家们的青铜时代青铜原料的来源问题,并纠正了所谓“青铜文明不过长江”的错误论断。他告诉记者:“传统的观念认为,在夏、商、周时代,长江以南是一片蛮荒之地,没有青
7、铜文明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位于赣江中游的吴城遗址的发现,是殷墟文化过长江的第一枝报喜花。与铜岭遗址几乎同时期被发现的江西新干商代青铜器群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将这三者联系起来,充分证明了在商周时代,南方地区与中原一样有着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铜岭铜矿正是中原和南方这些光彩夺目的青铜器原料基地之一。”矿冶考古专家、冶金史专家、中国社科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华觉明对铜岭遗址进行研究后感到十分惊叹,并做出了定义式的结论:“铜岭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一处大型采铜遗址,它对揭示我国悠久的青铜文明及中国冶金史研
8、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铜矿遗址的现状与保护1993年发掘后,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成熟的技术作保障,一时无法开发利用,在没有更好的保护措施情况下,只好对遗址进行回填保护,使三千多年的远古文明又被无奈地埋在地下。然而,即使是这样,也没有使其免遭不幸。遗址上面的树木被砍伐、风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