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含义

文言文虚词含义

ID:32385841

大小:4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04

文言文虚词含义_第1页
文言文虚词含义_第2页
文言文虚词含义_第3页
文言文虚词含义_第4页
文言文虚词含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含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1、【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④桓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桓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这”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④属予作文以记之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

3、、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意。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

4、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三、动词,作谓语,译为:到、去、往。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辍耕之陇上。③送杜少甫之任蜀州2、【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这”、“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6、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3、【而】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如: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泉香而酒冽。③溪深而鱼肥。(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①学而时习之。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如:①人非生

7、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太守归而禽鸟乐。③游人去而禽鸟乐。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⑤温故而知新。(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可是”。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学而不思则罔。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③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④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8、。《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