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

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

ID:32376332

大小:51.4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3

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_第1页
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_第2页
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_第3页
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_第4页
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_第5页
资源描述:

《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摘要]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工具理性”极大地消解了现代文化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任务的大学校园,尤其强烈地受到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工具理性的影响。大学校园里,教师、学生以及连接二者之间的主要桥梁——知识内容和文化环境是大学教育的几个主体,而如今它们的主体性正面临着工具理性的强力消解。我们在反思工具理性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坚守文化自觉,在使用工具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文内涵和价值意蕴,在教育过程中把价值的、人文的、内涵的要求体现在大学教育活动自身的规律和日常行为中,共同培育人类社会的新生力量、共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新媒体;

2、大学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3—0136—02   当波斯曼著《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时就已经描绘了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失控和知识垄断的危害,他深刻批判科学技术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现实威胁——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可能沦为信息的奴隶,可能会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1〕20年过去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变革浪潮席卷全球,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也成为了“自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各种技术批判主义者以及后现代主义者学术批判的主流”〔2〕,媒体技术带来的“文化工业”和“工具理性”极大地消解了现代

3、文化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文化规约和实体情景的历史延承在以新媒体传播的现代文明体系里,承受着来自科技工具理性的价值挑战与理念改写。〔3〕工具理性主导着人们的意识,使人们享受并依赖着技术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失去个性与独特性。新媒体技术影响尤甚。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任务的大学校园,尤其强烈地受到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工具理性的影响。   一、工具理性的全面反思。   工具理性的概念来源于韦伯,他把理性划分为两种类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他认为:“工具合理性行为取决于对周遭客体和他人行为的期待,这些期待被行为者当作达到自己合理追求和计算目标的‘条件’或‘手段’。价值合理性行为是为某些意识到

4、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行为的其他形式的价值本身的信念所决定的行为,他与成功的希望无关。”〔4〕工具理性追求工具的功能、效率,追求技术的最先进和功能的最强大,从而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价值理性则指向对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的关怀,其功能在于反思性、批判性和否定性。   无论是从技术教育层面来看,还是从新媒体本身作为工具的普遍使用来看,工具理性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诉求,弱化了大学校园曾拥有的“知识的圣殿”般的理念;人们对于新媒体工具的过分依赖,削弱了人作为“智者”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大学校园里,教师、学生以及连接二者之间的主要桥梁——知识内容和文化环境是大学教育的几个主体,而如今它们的主体性

5、正面临着工具理性的强力消解。   (一)消解教师的主体性   1.消解教师的权威性。新媒体工具成为丰富便捷的知识来源。当知识变得随手可得时,传统意义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就要面临挑战。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一张干净的无字白纸,而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教师本身的知识体系、创新思维、传授方式就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或是知识体系没有与时俱进,就难免受到学生的诟病,这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于教师、对于知识的尊重。古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代社会则很难树立此理念。   2.淡化师生关系。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极大地扩展了知识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使教育资源充分共享成为可能,学习

6、的个性化选择程度与时空选择的广度大大提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者,课堂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师生关系大大淡化。   3.弱化教师个人魅力。新媒体信息过载导致大学生养成“快速阅读”的新习惯,同时,可称为“全媒体”的终端丰富了大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视听”也渐渐成为一种新阅读习惯。为适应这种新型阅读和学习习惯,现代大学普遍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教学技术的多媒体化确实带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等好处,但对多媒体课件的过分使用和完善美化体现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大多将多媒体课件视作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而忽视传统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教师个人魅力。   4.异化学术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功利诉求

7、,使得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不停在职称、课题和奖项之间追逐争夺。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客观上使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思考力和思辨性一定程度上降低,另一方面,职称、金钱、名誉等功利价值代替了兴趣成为教师进行学术创新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前一百名内出现的个数与次数凤毛麟角,这与中国知识界的学术创新能力低下息息相关。   (二)消解学生的主体性   1.学习变成“学而不习”。新媒体技术的便利和迅捷性,是以牺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