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

ID:32357514

大小:4.42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2-03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_第1页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_第2页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_第3页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_第4页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管理世界》(月刊)2013年第8期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杨仁发摘要: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集聚理论角度,利用2003~2010年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为负的显著性,服务业聚集显著提高地区工资水平,且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力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无显著性影响,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制造业与服务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消费性服务业

2、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具有显著性作用,而制造业与公共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作用不明显。(3)从制造业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对地区工资水平效应不显著,而Porter、Jacobs外部性效应显著,但Porter负外部性效应远大于Jacobs正外部性效应。关键词:产业集聚地区工资水平拥挤效应共同集聚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间的工资差距逐渐扩大,201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上海市的71875.36元,最低为鄂州市的13818.39元,两者相差4.2倍,而在2000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8531元,鄂州市为68

3、37元,两者相差1.7倍。目前地区工资差距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也成为我国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所面临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地区工资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政策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Fleisher和Chen(1997)、Raiser(1998)、万广华等(2005)、张建红等(2006),这些学者从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地理位置等方面对我国地区工资或收入差距的形成与原因进行分析。万广华等(2005)认为,全

4、球化对于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很大并在逐渐加强,资本成为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因素,而教育、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减弱。张建红等(2006)认为工资体制、所有制改革、地方保护、对外开放、教育水平和资本投入等因素对地区工资水平和差距均有一定的影响。二是运用新经济地理学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Mion和Naticchion(2005)、Fingleton(2006)、刘修岩等(2007)、刘修岩和殷醒民(2008)、张文武和梁琦(2011)。Mion和Naticchion(2005)认为意大利就业密度和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均具有正向显著性。Fingleto

5、n(2006)运用英国工资数据对比分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工资方程,结果发现新经济地理学的工资方程的解释力更为显著。刘修岩和殷醒民(2008)研究发现,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就业密度对工资水平具有非线性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张文武和梁琦(2011)认为,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集中度上升会提高地区收入水平,目前各省份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可能进一步扩大地区收入差距。三是运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10YJC790331)、“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6、研究”(12YJA790082)以及欧盟—中国合作项目“URBACHINA(SSH.2010.4.1-3),WP2,2011-2015”的研究成果。作者感谢南开大学刘纯彬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PeterWDaniels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徐维祥教授、王庆喜博士的帮助和提出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自负。-41-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中国区域经济论坛城市经济学的空间集聚理论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造业集聚为例,分析产业集聚三种外部性对地区工Glaseser和Mare(2001)、Ciccone(2002)、Combes等资水平的效应,以解释为什么在没有产业拥挤效应(2003

7、)、范剑勇(2006)、王海宁和陈媛媛(2010)。范情况下我国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呈显著负剑勇(2006)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相关,希望能从产业集聚的角度为缩小地区工资差产业集聚的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进一步对地区距提供政策建议。差距产生持久的影响。王海宁和陈媛媛(2010)研究本文以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发现,产业内集聚对提高地区工资水平有显著作用,分析与计量模型设定;第三部分是计量方法、变量而产业间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作用不显著。与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计量结果与分析;第五部从上述研究来看,对于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研分是产业集聚

8、对地区工资水平外部性效应分析;第究取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