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354247
大小:144.7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03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教育实践类)-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教育实践类)成果报告成果名称:信息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成果完成人:陈前斌张祖凡吴大鹏王汝言蔡丽成果完成单位:重庆邮电大学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依托40多年在信息学科形成的研究生教育特色和优势,立足部市共建与西部特色高校办学的现实基础,以提高研究生长远职业素养为导向,积极探索信息类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培养模式,形成了“面向行
2、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应用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依托;面向产业环节,建立培养基地,参与工程研发,实现高校与企业有机结合;面向国际前沿,培育导师团队,融合行业资源,实现横向与纵向协同培养;面向培养特点,优化管理流程,保障培养质量,实现学硕与专硕差异管理”的信息类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和思维,掌握前沿研发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实力,能干、会干和实干的高层次信息人才。一、面向行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应用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当代科学的前沿学科,对其他学科都有极强的渗透性。第五代移动通信系
3、统、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不但对其他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也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1、应用驱动,课程体系重塑,夯实硕士研究生培养基础工程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讲授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针对信息学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不断涌现和信息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不断更新的特点,强调学科基础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的整理与甄别,重点拓展专业性较强的新技术类课程,注重引入交叉综合性前沿类课程,立足于课程内容与实践环节融合,突破专业知识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前沿应用需求及技术演进为牵引,构
4、建强化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2、模式改革,授课模式重构,促进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升依托《DSP系统设计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梳理不同课程群,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似性、关联性和差异性,以夯实学科基础理论、拓宽系统专门知识为指导,以模块化方式对理论课程内容设置,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信息孤岛,从独立的知识(点)讲授向创新能力培养(线)转变,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应用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提升职业发展(面)。2015、2016年连续入选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单位。二、面向产业环节,建立培养基地,参与工程研发,实现高
5、校与企业有机结合1、突破高校单一封闭式培养,实现行业协同培养采用“院所合作”、“走进园区”、“校企联盟”、“校地合作”等模式,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工信部电信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大唐、普天、联想等行业著名企业,与长安、四联等在渝大型企业,与重庆市政府、重庆两江新区、南岸区等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组建研发中心和实践基地,结合企业实用化工程应用和技术研发项目,发挥基地科技和工程创新资源的优势和特长,,实现行业协同培养,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搭建真实的项目实践平台,以达成职业素养、科研实践等
6、训练。2、突破单一产业环节式培养,实现个性差异培养信息产业内涵包括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消费电子及信息服务等众多领域,可抽象为设备、软件及服务三个重要环节。面向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依托所建立的联合培养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建设重点突出、优势结合的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基础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培养。3、突破传统导师主观式培养,实现理论联系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反馈环节,依托联合培养平台所承担的各类重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打造“平台+项目”的校内外联合协同培养模式。从社会需求及前沿技术的研究及开发入手,使学生深入掌握技术需求、技
7、术背景、技术研发、技术应用等工程应用领域各个环节的关键问题,以高水平应用研究及开发促进高质量学生培养。获评第二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三、面向国际前沿,培育导师团队,融合行业资源,实现横向与纵向协同培养1、整合科研团队,对接企业,实现高校企业横向协同加强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通过实验室与科研团队整合,形成了各类高层次人才领衔的校内研究生导师指导团队,形成了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为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根据各研究生指导团队的科研方向,有针对性地联合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由多位指导教师参与的校企联合培养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