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ID:32312759

大小:24.9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3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编稿:于坤  审稿:李家声  责编:徐冬杰《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具体要求如下:1.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2、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是围绕“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方面,所谓“浅易”表现在:选文中所涉及到的实词、虚词越来越贴近教材,考试所选的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叙事加议论,人物典型,不需过多地了解选文的历史背景及创作背景。一、命题特点(一)近几年命题特点。  1、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是指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单音节词仍以《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为主。对双音节词的考查侧重貌似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偶尔也会涉及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常常是选择题,赋分3分。  2、对虚词的考查仍是以以下18个虚词为主:而、何、

3、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则、者、之。常常是选择题,四个选项中,每个选项都分别列出文段中的一个句子和高中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进行两两比较,赋分3分。  3、对句式的把握,侧重于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倒装句是考查重点,省略句次之,被动句和倒装句再次之。对词类活用的掌握,应侧重名词、动词、形容词,特别是使动、意动两种用法。句式、用法经常和翻译一起考查。  4、分析综合的考查,因为主要是人物传记作品,所以较突出地考查概括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是否符合原文这两点。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做出正确地选

4、择。常常是选择题,两点设置两道题,各赋分3分。  5、所选材料大都是传记文学作品,一般以二十四史为主。所设考点答案几乎都能在高中文言课文中找到答案,体现了以教材为纲的原则。(二)未来命题趋向  1、文言文阅读命题,将会尽量贴近和暗合当代社会热点,或借名臣良将的事迹表现官员勤政爱民和从政治军的才干等,或以古人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宽仁恭谨、乐善好施来体现民族文化及传统美德。篇幅一般在五六百字。  2、题型稳中有变,近几年一般设四道选择题,即实词、虚词各一道,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道,共为12分,翻译一般设置2-3句,分值逐年加大。二、复习策略(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一词

5、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兵”,兵器-用兵器伤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做题时要结合语境,综合判断。  2、古今异义。有些词古代的意义用法现今已不用,这类词的词义发生了演变,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天仅仅指妻子。又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指品质恶劣,完全变为贬义词了。平时复习应当认真记忆课文中及阅读中遇到的古今异义词。  3、通假字。复习时对于这类字,只能下功夫记忆,特别是对于课文中出现

6、的通假字,尤其要认真对待。在阅读中要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如:“秦兵逼淝水而陈”中“陈”字无法理解,可是如果意识到是“阵”,就豁然开朗了。  4、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如“宫中府中,具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对偏义复词的判断必须依据语境,结合上下文。  5、理解词义的根本方法是组词法,把文言文中单音节词组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然后从中选择一个与语境最吻合的词义即可。如“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可组词“平素”“朴素”“素净”等,根据语境可断定是“平素”。

7、  6、同位相证法。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此推求的词语的正确解释。如“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与“德”相对的是“谤”,由此可知“毁”是“诋毁”之义。  7、联想课文佐证。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把要分析的词和课文中同形的词相对应,用来佐证答案,如“颜无子,不克葬”,联想“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中“克”是“能够”,就可以知道“不克葬”的“克”也是“能够”的意思。  8、依据课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