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和影响地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摘要劳动力市场上那些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者因性别、年龄、肤色等原因受到歧视而获得不同的工资水平,这就构成了就业歧视。其中,性别歧视严重影响了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情况。我国经济转型的现阶段,随着国有企业的深层次改革和政府直接控制的劳动用工制度向劳动力市场的转变,职工工资差异扩大,失业率不断上升,处于竞争弱势的女性就业问题就更加突出。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用人单位的歧视观念严重,导致了大量的性别歧视、工资歧视和职业隔离等不公平现象,这大大妨碍了女性就业自由,这些对男女两性的自由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引导机制;企业应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个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就业形势,优化就业认知,提高就业能力。女性就业自由程度是评价男女两性平等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包括社会劳动参与率(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劳动参与水平(职业层次)和资源的分配(同工同酬、平等福利)等几个方面。女性在家庭之外寻求自由就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女性劳动者自身,从社会学的角度,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通过查阅文献、调查研究女性劳动参与现状,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力求提出解决女性“就业难”问题的合理化建议。该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对就业歧视和女性劳动参与的研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论文结构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理论基础,主要根据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界定了就业歧视和劳动参与的相关概念,分类描述了我国女性就业歧视中存在的行业准入、职业隔离和男女收入差距等不公平现象,从理论上总结了人力资本投资、家庭和经济因素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并创造了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框架图。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就业歧视曾经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构成严重影响,在考察这一历史的基础上,笔者分别从经济方面的男女职业隔离及收入差距和家庭方面的家庭效率最大化及离婚率角度,分析了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第四部分在理论分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模型推断了性别工资、离婚率等相关因子与女性劳动参与率主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因为数据的不可得,仅选取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进行分析),并根据各子因子的相关含义作了现实意义上的解释。第五部分根据模型推出的结果,针对我国目前的就业情况,分别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建议,力求改善女性劳动参与 状况,完善女性劳动力市场。关键词:就业歧视;性别歧视;女性劳动参与率;灰色关联模型Ⅱ Thestlldyoni11nuenceofemploymentdiscriminationtoChma’sfemaleslaborforcep抓icipationAbs仃acthl廿lelabormark%nleworkerwhoh豁tlles锄eproductiv时obtajI塔di彘remwageleveloIllybecauSeofse)【'age,s幽colorarld∞0n,whichisemplo”nemdiscrimi芏1ation.AsoneofemploymemdiscrimiIlatioIl,seⅪlaldiscriInillationseriouslyi11fluencet11efemalelaborforcepanicipationsituationiIlChina.hlourcount巧economyref0眦illgpresemstage,谢tlltlleState-ownedbusilless’deeprefo衄a11d也e仃ansfomationofemploymemsyStemcontroledby90venlnlentt0labormad【et,也esta仃wagedis劬ceeXp锄dS,廿leuIlemploymemraterises,meuncompetitiVefemaleemploymentqlJeStionbecomesmo豫prominent.hl0llrco咖’slabormark瓯someemploye心discrimillationnlindisserious,t11elaborm矾cetSystemisnot蛐dard,吐lerelatedlegalsupervisiondoesnotreacheVe聊Ⅳhe托.Thesem罄siVeuIlf:出phenomenaofseⅪ1aldiscriminatioIl'廿lewagedisc而nmationaIld也ejobsegregation肿atlyllindermefemaleemployment仔eedom.Theseha_VehadseriouslyiI】nuencemefemale丘.eedeVelopmemand也ecorlStructionofhannoIliouSsocie够T0solVet11eseproblems,90Vemmentshouldplay廿leleadingr01et0consummate也elegal胁leworka11dt0perf.ectⅡ1eguidaIlceInechamsmu11ceasm百y;Eme印risesshouldplaytllemaillS乜嗲rolet0setup岫senseofseXualeq叫时aIldtou11dertake恤correspond她coIm叫够reSponsibilny;mdiViduaJsshoulddiSplaymesubjectiVeiIlitiatiVe,0ptirIlizeemploymentco印itionsaccordingt0tllepresentemploymemsitua_tionandsharpenttleemploymemabili够femaleemploymem丘eedomismeimport觚ti芏ldexappraisedt11eseXllaleqllaldeVelopmem,锄dmeprerequisiteofsocialh锄011iousdeVelopment,itiIlcluctSttlesociallaborparticipation船士e(equalemploymemoppo删劬,廿lesociallaborpanicipationlevelQrofessioIlal1eVel)and廿1eresource鹤si酆【Inem(equalpaymentforequalwofk,emlal、Ⅳelf打e)aIldsoon.Thefbmaleseekst11e丘-eeeInploymentoutsidethef.amily'playstllepositiVerolet0coum哆ecollomy’sgrow啦society。sdeVelopment趾dnlef砌ly’ssta_bly.111isarticleissuesitSmental姆w池proposmgqueStio玛锄alyzingquestionandsolVillgquestion,Startingwi廿lfemalediscri|mnation’spresentsinJatioIl,makeseffortt0analy髓恤i11丑uenceoffemaleemploymentdiscri】触iontofemalelaborforcepanicipatioll,andattemptt0suggeStcounte皿e鹤um廿latsolVes廿1efemaleme“employmemdifnculty”questiontIlrou曲consuhingliterature锄dinveStigation舶m廿lesociologicala11舀e.Tms矾icleisdeVidedi11to价eparts,nlefirstpaftmainlym仃oduces也e他searchbacl‘groundandmesigmficance,summarizes吐ledomesticalldforeignpredecessor’sresearchaboutemplo”nemdiscrimillationaIldmef.emalelaborforceparticipation,proposesme舱searchtecllIlique,thefe嬲ibil埘anmysis,廿1ep印er’sⅢ structureand廿1eillnoVationspot;Thesecondpartisnlearticle’st11eo哆fo眦datio玛maimydefmes吐1erelatedconcept,u疵esprecedingte列s陀searchtoanalyze也ei11equalitiesof也evocationadmittaIlceaIldⅡlejobsegregationandsex唰iIlcomedi虢rencecausedbyemploymentdiscrimination锄dt11eiI】丑uenceonhumallcapitalhⅣesnnent锄df.amilyandecono血cf砬torSt0thefemalelaborforceparticipatioll,aftenV矾screatiVelysummarizesttlet11eo巧iIlfluence丘锄echartaboutemploymemdiscrimmationtothefemale1aborforcepanicipation.The也irdpanis恤anicle’smajnbodypart,i11thehistoricali11spectionfoundatioll,separatelyanalyzestheinfluenceonemploymentdiscrimi工lationt0thef.emalelaborforcepanicipation行omecon砌c硒pect’ssexIlaljobseg聆gation锄d廿lei芏lcomedistance笛、ven舔廿lef.amily舔pecttsfamilye伍cierlcyma)【imizationa11dthediVorcerate.ThefoumlpartuSesthegraycoImectionmodelt0anal),zenleherrclatednessiIlwmchisseⅪlal、粕geandflamilyf缸torstomefIemalelaborforcepanicipationrateiIl也efoundationonprecediI玛te妣’s也eoretical觚alysisandpracticalsituation删ysis(wec觚not血1derlou曲numbers,sowe011IyaIlylizethefemale1a_borforceparticipation豫te),觚dexpla硫itSpracticalsi倒ficaIlceaccord啦t0eachsub—factorIsrelatedme砌ng.Thefi舫panstartswithnationente印rises锄diIldiVidlIalst0propo∞也erelatedcoume册e越urehlstnlctionb嬲edonmodelresultwllichcanopposeemploymentdisc缸i11ation觚dpromotef.emaleldborforceparticipationillviewof陀ali够employmemsituation,t0promotetllefemaleemploymemf}eedom.KeyWords:Employmemdiscrimination;Se)【ualdiscrimillation;Tl把femalela_borforceparticipation豫te;Grayc011IlectionmodeIⅣ 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注!翅遗直墓丝益墨挂别度明的:奎拦亘窒2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做作者签名:墨夸签字日期:岬年6月/钿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靴⋯一:主母新擗移钐刁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O引言O.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O.1.1研究背景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现阶段,劳动就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深层次改革和政府直接控制的劳动用工制度向劳动力市场的转变,职工工资差异扩大,失业率不断上升,处于竞争弱势的女性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女性就业自由是评价男女两性平等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包括社会劳动参与率(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劳动参与水平(职业层次)和资源的分配(同工同酬、平等福利)等几个方面,女性在家庭之外寻求自由就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现象,一些用人单位的歧视观念严重,再加上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相关的法律监督不到位,劳动力市场上歧视问题突出。在现实劳动力市场上,大量的性别歧视、工资歧视和职业隔离等不公平现象大大妨碍了女性就业自由,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对女性弱势群体就业过程中的歧视问题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女性在社会和职场上的角色日益重要,作为衡量就业状况的劳动参与率指标的意义更加重要。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最高之列,特别是女I生劳动参与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女性劳动参与水平对当前经济的发展尤其重要,本文试图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剖析入手解决实际社会中的歧视问题,从而促进女性就业自由。这对男女两性的自由发展与社会进步,对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深广的意义:“O.1.2选题意义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对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就业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化。在有着悠久男尊女卑历史的中国,男女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尤其突出,学界更多的把目光关注在女性(特别是拥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女性)的自由就业上。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研究作为就业重要指标之一的劳动参与率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的关于就业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知识结构的摩擦性失业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的分析上,对于女性就业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就业性别歧视等歧视理论的提出上。近年来探讨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对女性就业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和作用,但也仅停留在实证分析得层面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目前对女性弱势群体就业的研究较少地涉及衡量就业自由水平的劳动参与的影响分析,本课题着重关注了劳动力市场歧视对女性在经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影响从而引发的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并用模型论证了经济社会各个因素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决定程度,并根据论证结果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对政府完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政策制定的微观基础,并进一步对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市场中的女性就业者和个体企业提供了减少歧视促进就业自由的相关对策建议。前人对女性就业中所受到的就业歧视尤其是性别歧视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总结,性别职业隔离理论对性别集聚进行了很好的阐释。结合对衡量女性就业情况的劳动参与率指标的研究,诸多学者更深层次的从家庭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女性就业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就业歧视之一的受教育程度同样影响劳动参与率,性别歧视影响女性劳动供给造成的劳动力供需失衡矛盾进一步作用于劳动参与率,人口普查显示年龄问题也成为女性就业的障碍之一,以及其他的离婚率、孩子问题等因素也从各方面影响了女性劳动参与的情况。本课题力图从就业歧视的角度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找出女性劳动参与过程中就业歧视的阻碍及影响因素,从而可以在实际的劳动力市场上对女l生就业自由提出相关对策指导,促进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完善。0.2国外文献综述O.2.1国外文献综述西方国家自女权主义运动以来,就开始关注女性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从总体上讲,女性就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关于劳动就业中存在的男女性别差异现象。(1)女性就业歧视早在20世纪初许多学者就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性别的不平等上,福西特(1918)对女性劳动生产率低的观点提出质疑,她提出“同工同酬”概念,其实质是要求均等就业机会,主张保护女性与男性的公平竞争,根据她们自身的特质因素来决定接受或拒绝雇佣,同时女性的一些长期不利因素应当允许她们的就业率按一定比例减少。埃奇沃思(1922)和福西特提出拥挤假说,认为女性收入低于男性在于她们就业被限制在狭窄的职业领域。n1弗洛伦斯(1931)提出,性别工资差别不在于两者生产率差别,而在于家庭与社会习惯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流动性并且男性不情愿与女性一起工作,尤其是女性的领导和管理。由于潜意识的性别成见,人们通常选择同性别的参照群体,较少选择异性参照群体,由此在评价职业报酬时,更多地采用与同等任职资历的、同样性别的入相比较的方法。倒其后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建构理论框架,试图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西方经济学者主要从人力资本、人的生产效率和企业成本负担等角度分析就业性别差异,分别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市场歧视理论和统计歧视理论。贝克尔是第一个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就业歧视现象的西方经济学家,2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他于1957年提出了劳动市场歧视理论。该理论假定雇主、消费者和雇员可能具有歧视性偏好,具有这些偏好的雇主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形才会雇佣女性劳动者:(1)支付的工资低到足以能抵消因雇佣她们而产生的负效应(如因生理因素影响了工作效率)。(2)付给女性劳动者的工资低到足以能抵消因歧视性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女性生产的产品所造成的利润损失。(3)女性愿意接受较低报酬,以获得与男性共事的机会。口1同贝克尔一样,Arr凹(1972)创建了基于信息的统计歧视理论。认为统计歧视是将一个总体特征视为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人所具有的特征,如果断言个人属于这一平均特征而不具有个别特征,就会使个人有可能被不公正地对待。H1舒尔茨(Schultz)和贝克尔(Becker)于60年代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在生活方式上是不同的,这将会对他们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如生育,使得她们在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和入力投资上是阶段性的。与此相反,男性在就业上总是希望不间断的,所以必须对自己进行持续的人力投资。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男女的人卜力资本投资量的差异。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也会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他们更愿意选择男性劳动者,因为男性的人力投资量更高。哺1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批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对传统的劳动力市场范式提出了挑战,创立了分层劳动力市场理论模型,最重要的内容是二元劳动力市场。历史的看,大部分女性劳动者一般在次级劳动力市场或从属部门工作,这导致了一种延续不绝的对她们的歧视。1972年菲浦斯提出统计性歧视理论,如果雇主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视为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而利用这个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产生的歧视称为统计性歧视。嘲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理姬薇教授(Cecilia.L.Ridgeway)于1997年在解释两性职业和报酬不平等问题上提出了“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求职、应聘、面试、职业安置、评估业绩、升职以及与客户、同事、上司、下属相处时都会有直接和间接互动发生。在互动交往中,人们自动地识别出对方的性别并以此作为交往的前提条件。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对不同的性别具有不同的行为期望,从而造成了制度化的不平等。互动过程造成了两性间显著的差异,形成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地位信心。受此观念的影响,在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下,女性也承认男性更有能力,从而造成具有同等能力的男性和女性对报酬的期望值不同。口1近年来的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依照性别分为男性的劳动力市场和女性的劳动力市场。性别隔离导致了职业上的女性集聚,产生了所谓的“男性工作"和“女性工作”。叫大多数学者认为,性别隔离表现在一是男女在某一职业与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二是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在几乎所有职业与行业包括女性职业与行业中,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相对于男性不断下降的趋势。三是工资的性别差异。劳动的性别分工在劳动力市场上是一种有形的区隔,职业类型被制度化地隔离成为男性的工作和女性的工作,由此女性的劳动在结构上显得不如男性重要。∞,(2)女性劳动参与早在产业革命时期,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斯密和李嘉图等都提出了重要的劳动经济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后,“人力资本革命’’带来劳动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道格拉斯(Dou91as,1934)、杜兰德(Durand,1948)、朗(Long,1958)等用工资变化的负向的收入效应超过正向的替代效应来解释经典的“后弯型”劳动供给曲线,开创了女性对工作闲暇劳动供给方面的研究。n叫萨缪尔森(SamuelSon,1956)的“一致同意”模型从家庭内部分工为分析女性劳动参与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萨缪尔森最先将新古典传统的单一决策者假设扩展到已婚夫妇,并假定夫妻双方都有建立在各自私人消费基础上的独立的效用函数,在联合收入预算约束下,两人将最大化由个人效用组成的社会福利函数值,最大化问题的解决又取决于外生的价格和家庭的联合收入。nu贝克尔(Beck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家庭联合供给模型将生产活动引入了家庭。他认为家庭通过把时间和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结合起来,家庭女性成员的时间支配方式的原则是使家庭整体的长期和短期效用最大化下做出最终就业决策,这个模型成为分析工资对于劳动参与影响的完整解释。u副UgoColombino&BiancaDeStav01a(1985)对意大利1959—1981年、20一59岁的已婚女性劳动力供给进行了研究,发现丈夫的工资对女性劳动力供给至少有和女性工资同样强的负向影响。n31Sunghee(1991)认为处于社会较低层家庭中的已婚女性由于肩负着增加家庭收入的任务,市场工作变得尤其重要。u创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Morgan(1962)和Cain(1966)认为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预期工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已婚女性比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已婚女性有着更高的预期工资,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也更为积极。n51Diah(1998)利用雅加达1985年已婚女性的数据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接近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已婚女性,而中等教育程度的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较低。n刖BowenandFinnegan(1969)对美国1960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女性劳动参与率与年龄的关系呈明显的倒U形曲线,特别是在已婚妇女中更是如此:随着年龄增长,她们的劳动参与率先增长而后趋于下降。n71在家庭方面,明塞尔(2001)《劳动供给研究》一书将家庭女性的劳动供给进行了新的理论开拓:他在分析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基础上归纳了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各个因素,对于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做了深刻的经济学4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分析和雄辩的论证,指出个人及家庭的收入水平、生命周期、劳动市场景气程度、教育以及经济增长对于劳动参与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使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阶段。n鲫丹尼尔DanielandAnders(2001)发现,父母在市场劳动和照顾孩子之间的选择是互相依赖的。如果父母一方工作时间较长,另一方会增加陪孩子的时间。通常情况下,丈夫市场劳动时间较长,妻子只好减少工作时间来照料孩子。普雷斯奇(Prasch,2000)认为,对于低收入水平者或者贫困线下的个人来说,她们迫于生计,在闲暇与工作之间进行选择的机会很少,闲暇对于他们来说无意义,甚至是“负担和压力”。由此可以看到,单纯的工资因素对于不同个体形成的劳动供给决策差异性很大。n钔O.2.2国内文献综述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调整,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有诸多市场经济的因素,工资水平完全根据特定行业的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以及符合需要的劳动力的市场供给决定。妇女和男性在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距不断凸现,引起了众多学者对就业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在影响女性就业定性分析方面,刘庆唐和王守志(1997)合著的《劳动就业原理》中解释技术进步对女性就业有促进作用。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科学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要求劳动者从事劳动的时间缩短,这两种转变对女性就业都是非常有利的。既然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女性就业,必然也会使女性的劳参率提高。啪1刘军(2001)分析了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作用。他认为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许多家庭劳动从家庭中分离出来,由社会的专门部门来完成。另一方面,现代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设施使家务劳动趋于智能化和简便化,提高了家务劳动的效率,大大节约家务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对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制约越来越弱化。瞳妇王小波(2004)从家庭收入来源的角度研究了女性就业的条件与可能性。当家庭收入较高时,妻子与丈夫的收入差距不大,则妻子是否退出劳动力市场主要看其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机会成本它取决于职业发展的潜在可能和雇佣他人从事家庭工作的开支。如果妻子的收入远远低于丈夫的收入,则妻子有可能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乜21在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动的定量分析方面,蔡防,王美艳(2003)利用相关数据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在目前失业严重的情况下,女性劳动参与率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反应,分析了退出劳动力市场城镇女性的特征,从而从模型中得出了就业、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决定因素。根据我国从90年代以来的劳动参与率变化,分析了隐藏的原因并给予政策建议。∞3周庆行,孙慧君(2005)用实证分析的手段分析了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总结了劳动参与率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女性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利影响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㈨5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郑美琴,王雅鹏(2006)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的显著下降和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着手,把教育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得出了教育对劳动参与率的促进作用和由于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议价能力同时降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结论。晗鄙唐纩,陈士芳(2007)在回顾总结国外女性劳动参与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利用调查问卷采取数据建立回归分析模型,根据模型结果解释证实了教育、年龄和配偶收入、年幼孩子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曙们关于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研究日益呈现多元化深入化的趋势。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各种因素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不同,因此国内学者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研究影响女性劳参率的影响因素上。从女性劳动力自身的特征考虑,女性劳参率的高低受家庭和女性自身生理条件的影响更多一些,在这一点上国内外学者同样有着共鸣,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分别阐述了自己令人信服的结论。王小波在《影响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因素分析》一文中从家庭收入来源角度研究了女性就业的条件和可能性,并指明家庭收入总额和男女性别工资差异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口¨刘军在他的《从风筝到飞鸟》一书中也分析了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制约关系,但他指出这种制约作用越来越弱化。唐纩、陈士芳还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家庭规模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作用。啪10.3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0.3.1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本文力图用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贝克尔家庭联合模型和明塞尔家庭就业决策探索女性劳动参与的经济学原因,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具体现状考察了经济和社会家庭各因素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并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各相关因子对主因子的影响程度。(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利用定性分析方法探讨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同时应用定量分析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各相关因子对主因子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大量数据资料描述了经济增长及结构变动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现状,从而选取出了衡量就业歧视对女性女性劳动参与率影响的指标,为本文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3)实证分析法。本文将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公报》和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等数据,分析在就业歧视下经济社会家庭各因素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并列举大量的图表和数据辅助分析。0.3.2可行性分析经济转型的现阶段,女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过程中的歧视现象尤其突6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出,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衡量女性就业指标之一的女性劳动参与非常有必要。在阅览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书籍知识背景的储存和在导师以及其他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充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学术资源,获取尽量全面的理论知识与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相信将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O.4论文结构和创新点0.4.1论文结构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围绕我国就业中的歧视问题展开的,并试图进一步探讨其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女性就业问题,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女性就业与否、就业的层次、就业的质量都与女性个人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多年以来,始终是世界各国、各门学科以不同的方法和视角进行研究的焦点。本文选择女性作为实证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是因为女性群体的人数众多、涉及面广,就业歧视加大了她们与无歧视群体的收入差距,导致潜在的社会问题,同时歧视扭曲了人力资源配置,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着重立足于女性劳动者自身,从女性就业中遭遇到的歧视现状入手进行全面地、系统地重点研究,力求深入剖析现阶段女性就业各种歧视对女性劳动劳动参与得影响,给出相关对策建议以解决女性“就业难"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体现社会学为主的综合研究,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突出研究的实证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就业歧视和女性劳动参与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论文结构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理论分析。本文在界定歧视和劳动参与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就业歧视在人力资本投资、家庭和经济方面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从而从理论上总结了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框架图。第三部分:就业歧视对我国女I生劳动参与影响的现状概述。在对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的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考察了就业歧视影响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的现实表现。然后分析了性别歧视、地域户籍歧视和年龄民族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在经济方面和家庭方面的影响。第四部分: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首先选择历年城镇女性从业人员和年底失业人员及年度劳动力适龄人口根据公式得出历年劳动参与率,将之作为灰色关联系统的主因子,选取历年女性年平均工资、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等主要的第三产业行业的从业人员占全部行业的人员的比重、受大专以上教育女性占拥有劳动力女性总人数的比重、国内人均生产总值7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和离婚率作为灰色关联系统的相关因子,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各相关因子与女性劳动参与率主因子之间的关联度。第五部分: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建议。首先从上文得到的造成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现状的各相关因子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模型分析结果,分别从女性就业者个人、企业雇主和国家就业管理层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解决女性劳动参与的一些障碍促进女性自由就业。第六部分:结论。下面为论文结构的技术路线图: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理论分析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现状分析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相关概念界定女性就业歧视的影响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因素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历史考察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现状考察就业准入遭遇歧视职业分布性别歧视工资差异中的歧视在经济方面的影响I广在家庭方面的影响l|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原理测度因素指标的选取和说明8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0.4.2本文创新点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将就业歧视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状况和程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求产生歧视的原因和性别工资上,对女性劳动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供给规律和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因素上,较少地涉及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情况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就业歧视原因的探讨、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和历年劳动参与率变动的政策分析上,并没有文章明确地研究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的深层影响。本论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分析了我国经济中特有的现象和居民家庭的实际情况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力求找出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率明确的深层次影响,并运用灰色模型分析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主要子因子,旨在对我国女性的自由就业给出相关对策建议。(2)深入探求就业歧视的根源,将中国的教育现状融入到剖析女陛劳动者遭遇就业歧视的原因和就业造成的影响中来,具有一定地创新性。9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1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理论分析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是存在,而且是由来已久的。关于女性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的探讨,无论是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还是中国学者的研究中,都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西方经济学家对歧视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经济学的分支——劳动力歧视经济学,认为雇主在劳动力的挑选和使用上,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社会学家则从文化、性别等方面研究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1.1相关概念的界定1.1.1就业歧视的定义歧视是一种妨碍效率与社会公平的主观偏见,它是指对待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某个团体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不公平的态度或评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贝克尔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有人因为偏见而自愿放弃利润,或工资和所得,那就构成了歧视行为。’’∞3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取决于影响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给和需求因素。劳动力市场将歧视定义为,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里所指的非经济个人特征,主要指种族、性别、肤色、年龄、家庭背景、民族传统、宗教、身体素质和原有国籍等。当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受到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影响从而取得了正的或负的价值,就可能导致歧视。歧视可分为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和制度性歧视三种。直接歧视是指在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下因为某人的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从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并容易认识到的显性歧视。间接歧视是指表面上看似中立的规定或标准,但实际上将使(属于特定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人不利于与他人可能丧失就业机会、报酬同步增长和晋升机会,除非这种规定标准是合法的,手段是适当的。如美国过去某些企业招聘中要求学历、家庭背景等条件实际上是对黑人的间接歧视。制度性歧视从属于工作场所的社会政府管理机制,并造成或者延续了基于群体身份的一部分群体的相对劣势和另一部分群体相对优势的模式,它比较难察觉,常常涉及非正规的选拔政策或惯例。最明显的是全球性的对女性的歧视和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对农民工的歧视。啪11.1.2我国就业歧视概念界定我国现阶段就业歧视的情况较为常见,比较突出的表现形式有:性别歧视、lO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身份(户籍)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等。(1)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一种基于他人的性别差异,而不是根据他人优缺点的歧视。1979年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认为,所谓对妇女的歧视是“基于性别所做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无论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我们可以从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规定中得到如下结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29】一般认为,性别歧视通常采取两种比较明显的形式。其一,雇主支付给女性雇员的工资比起支付给那些与这些女职员处于同一职业、具有相同工作经验、具有相同生产率的男性雇员的工资要低。这种情况称为工资歧视。其二,雇主有时会被认为是故意将与男性雇员具有相同教育水平和生产率潜力的女性雇员安排到低工资报酬的职业上或负较低责任水平的工作岗位上,而把高工资报酬的工作留给男性雇员。这种形式的歧视被称为职业歧视。啪1(2)户籍歧视户籍歧视就是在劳动力市场上,依据分城乡的户籍制度划分雇员群体并实行不同待遇的行为。户籍歧视一般表现为对外来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与其他就业歧视形式相比,我国城市政府对外来农民工歧视行为带有明显的制度性和主动性特征:一方面,政府不仅不是歧视的反对者,反而是歧视的制造者;另一方面,顾主不仅不是歧视的制造者,却成了歧视的反对者。口u有学者指出,在我国之所以发生这种特殊的就业歧视形式,最大的原因就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导致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存在。固定的户籍制度从制度上支持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增加了流动就业迁移成本和流动成本,限制了劳动者在平等基础上自主择业的权利。我国当前户籍歧视主要表现为:一,工资及待遇歧视。外来员工不仅工资收入低、劳动时间长,并且他们在享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业保险等社会福利保障方面与当地户口的职工的差距很大。二,雇佣歧视。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来限制、排斥外来工进城就业:首先,实行“清退’’政策辞退没有本地城市户口的外来农民工,将其岗位转让给本地劳动者。第二种做法是,通过向雇佣外来劳动力的单位“收费"人为提高外来民工的城市就业成本。三,人力资本投资歧视。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中,外来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远低于本地职工,许多农民工为学一技之长只能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选择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技校和培训班。(3)年龄歧视年龄歧视就是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依据求职者的年龄因素,在求职者具备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却做出不予雇佣的决定,或依据年龄因素给予在职职工不同待遇的行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年龄歧视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对高年龄段求职者的歧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结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规定了几近苛刻的年龄界限,将一批年龄较大的求职者排斥在外。依据《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中第14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年龄条件为35岁以下,经主管机关批准,可适当放宽限制。至于在地方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设定年龄条件的更比比皆是。二是对低年龄段求职者的歧视。类似于针对中老年求职者的“35岁以下’’现象,对低年龄者的就业歧视多是表现为要求“25岁以上"。企业更相信在这个年龄段以上的员工具有相对较低的流动率,并且此类职工一般具有一定的工作或实习经验,企业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培训成本。(4)其他歧视学历歧视。如果对于一个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学历层次的劳动者就可以胜任,而招聘单位却要求求职者具备相对较高的学历层次,就构成了学历歧视。学历歧视在劳动就业市场上一直存在,且愈演愈烈。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论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动辄提出必须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结果造成用人上的“高消费”现象。经验歧视。一些招聘单位或雇主经常向求职者提出要求具备工作经验的条件,这实际上是招聘单位或雇主逃避社会责任,仅仅关注自身盈利目标的一种异化现象。刚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或其他刚开始踏入社会的青年往往是经验歧视的受害者,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愈演愈烈。此外,招聘中对身高、相貌、星座、血型等各种限制也非常多见。用人单位对此有“合理”的解释,如员工的相貌代表着公司的形象,他们认为设定这些选择标准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可否认,这些限制中确实有一些是工作的必须要求,如一些服务行业行业可能对年龄、外貌有一定的要求,但这里的逻辑错误是,这样做的用人单位事实上很难证明他们的限制是完全处于工作的需要,不在条件之内的应聘者就一律不能胜任工作。如果他们不能证明,那么按照“保护弱势群体原则",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他们构成了歧视。1.1.3劳动参与相关概念女性就业自由包括社会劳动参与率(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劳动参与水平12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职业层次)和资源的分配(同工同酬、平等福利)等几个方面,下文用女性劳动参与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女性就业情况,下面先界定几个劳动参与的相关定义。(1)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世界各国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对法定劳动年龄有各自不同的规定,大多数国家把15岁作为法定的劳动年龄下限。而对于劳动参与上限却不能加以明确的规定。因为能否参与社会劳动与个人身体状况及劳动意愿是分不开。通常,在研究劳参率时,我们把社会养老保障所规定的退休年龄作为劳动年龄上限加以界定。参照国际惯例及国内相应法规对女性退休年龄的规定,本文把15—54岁女性人口定义为劳动适龄人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女|生劳参率的变化。(2)劳动参与率劳参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入口的比率。一定范围内的入口可依据若干标志进行分类,如总入口,不同年龄组人口,不同性别人口等。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称总人口劳参率,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别劳参率,以某一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某性别劳参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木loo%女性劳参率=女性劳动力/女性总人口,lc100%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指劳参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中,横轴代表年龄或年龄组,纵轴代表劳参率,将各年龄组人口的劳参率连接起来所得到的曲线就是劳参率的生命周期线。理论上,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应该指同批人组在不同年龄的劳参率,但是这种数据很难获得,因此,本文用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各年龄群体的劳参率代替。(3)就业、失业与劳动参与就业和劳动参与的定义具有很大关联,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根据ILO(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劳动年龄范围内的人都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三种状态:就业者、失业者、以及非经济活动者又称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所谓就业者是指那些在过去的一周中从事了至少一个小时有偿工作或者只是暂时性的离开了工作岗位的人,例如休假人员也属于就业者。失业者是指目前没有工作、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能够立即到岗的人员。所谓非经济活动者,则是指目前没有工作而又不能满足以上失业标准的人。其中就业者和失业者一起构成了经济活动者,又称劳动参与者;而失业者和非经济活动者一起构成了非就业者。口21各概念关系如下: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参与者)劳动适龄人口t非经济活动人口就业者失业者卜者图一几。对人口劳动就业状态的分类在对就业、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这三类劳动力市场状态进行了有效的识别后,现在比较一下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就业率=就业者/劳动参与者=就业者/(就业者+失业者)女性就业率=女性就业者/女性劳动参与者=女性就业者/(女性就业者+女性年失业者)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者/劳动适龄人口=(就业者+失业者)/(就业者+失业者+退出劳动市场者)女性劳动参与率=女性劳动参与者/女性劳动适龄人口=(女性就业者+女性失业者)/(女性就业者+女性失业者+女性退出劳动市场者)女性劳动参与率公式中的分子(即女性劳动参与者)与女性就业率公式中的分母相同,分母则包括所有的女性劳动适龄人口(即15—54岁的女性人口)。由此可见,劳动参与率的概念大于就业率的概念,它把目前没有工作、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失业者也算作劳动参与者的一部分,将之与退出劳动力市场者相区别开来。具体的来说,失业者被定义为在市场工资条件下愿意工作的人,其愿意工作的小时数大于零而退出劳动力市场者被定义为在市场工资条件下不愿意工作的人,需要有更高的工资才能吸引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其在当前工资条件下愿意工作的小时数为零。1.2女性就业歧视的表现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现象。一些用人单位的歧视观念严重,再加上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相关的法律监督不到位,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现象不容乐观。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户籍歧视等,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工资收入歧视、就业录用歧视、职业选择歧视等。删14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1.2.1就业准入遭遇歧视女性就业准入中的性别歧视是指女性劳动力进入市场时发生困难,即仅是由于雇主企业对女性预期的而非现实的效率问题就拒绝女性。其表现在最终的结果为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只能退而求其次,同时也表现在求职的过程中女性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谋求一份同男性一样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和使用人才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这同时引发了更加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众多的企业在用人上倾向于选择男性,国家机关单位、事业单位也是如此。女性在招聘中受到歧视的现象己经十分普遍,有目共睹。据对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67.3%的男生和87.8%的女生认为招聘中存在性别歧视,平均每个女大学毕业生中就有9个认为在找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调查还显示已落实工作单位签署就业协议的女生比例为63.4%,男生为72.1%,表明即使对相同院校,相同专业,即人力资本含量一样的男女大学生来讲,女性的就业机会仍然低于男性。调查同时还说明男女两性在就业机会上还存着质和量的差异。具体的说,即男生在同等条件下更易于得到工作机会,女生找到的工作职位低,并且花费的成本大。因为招聘中存在着对女大学生性别歧视的二元特征,即女大学生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同样的条件比男生找到的工作差,要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本。并且即使在男女实际就业率差距不太大的假象下,同等水平的男生和女生所付的薪酬有差异。在高薪层次中男生的比例更大,表明即使女生找到与男生相同的工作,但工资仍存有差异,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在女性就业时,户籍歧视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在招聘中其实外来人口,大学生就业有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之别,有的根本就不招收外地生源。比较严重的还有“城市人"对“乡下人’’的歧视,“城市人"往往能够就业于一级劳动力市场,可以获得较稳定的工作,比较高的工资收入,而且还有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各种福利(休假、培训等),而“乡下人’’则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工资水平低,往往没有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福利条件,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1.2.2职业分布性别歧视在中国“女性职业"大多是人力资本要求低、收入低、层次低、缺乏声望的职业。女性就业人数中,有左右分布在粗放经营和低技术构成的农、林、牧、副、渔业和生产运输、制造业,在高技术构成和集约化经营的科技领域只占左右,其中从事高技术的尖端人才中,女性比例更低。随着女性劳动者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等人力资本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转型给就业带来的机遇,女性的职业角色发生了转变,女性劳动力的职业分布结构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然而女性虽15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然在一些传统的“男性职业"中展开了与男性劳动者的竞争,但是仍然远远低于其在传统“女性职业"中的比例,仍然扭转不了男性占据的高层次职业中的领导地位。(1)行业间的性别歧视传统社会中劳动的性别分工是男人从事社会性工作,女人操持家务,这种分工模式是由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劳动的公共领域之中。但由于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存在,直到目前为止,这种因性别分工造成的职业隔离仍然随处可见。女眭通常承担的都是社会地位较低而且工资较少的工作,这种性别的职业隔离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学家发现一条规律,当女性在某一职业中占多数时,少数男性则在这一职业中占据领导位置,而多数男性则脱离了这一职业,男性对某种职业的脱离便必然降低这一职业的地位。当今,半数以上的文书、销售及服务类职位均由女性承担,许多职业,如打字员、护士、管家等,以上雇佣的都是女性,而这些职业类别总是声誉较低的。社会学家还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女性化,即指女性在某一职业占较大比例而使这一职业女性化。同样男性占较大比例的职业也出现职业的男性化现象。例如精英、企业总裁、金融家等被视为男性职业。这种因性别形成的职业分布差别,使工作形成“男性行业"和“女性行业”、“男性的职业”和“女性的职业"的分野。“女性职业’’与“男性职业"相比往往是缺乏价值的,突出表现在提供的收入低、地位低和提升机会少,同时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受到比男性更多的限制,而且缺乏吸引力。(2)职业内的性别歧视另外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职业内的性别歧视比行业间的性歧视情况更加严重。例如在会计行业大多由女性从事的行业,女陛通常担任出纳、不重要科目的记账会计等职务,而男性则为部长、财务总监等,这是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和工资较高的工作。在科学领域女科学家所遭遇的性别歧视更为突出。性别歧视作为一种制度性障碍限制了女性对科学研究活动的参与程度,某些科学领域明显地被分化为“男性化’’专业和“女性化"专业,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层次越高,女性工作者的比例就越低。即使在同一层次的科研机构内部,男女的职业工作也有明显的差别,男性多承担重要的或主导性的科研工作,而女性则多从事次要的或服务性的工作。这些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女性的职业生涯。它强化了性别的刻板印象,固化了性别分工体系,导致女性就业领域和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她们集中在某些所谓“适合于女性”的工作领域。1.2.3工资差异中的歧视女性的就业收入是就业性别平等最敏感的问题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16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市场秩序的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和性别歧视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世界劳工组织第1号公约即“对男女工人同等价值的工作给予同等报酬公约"指出“报酬"是指通常的、基本的或最低工资或薪金以及雇主因雇用工人直接或间接付给工人的其它现金酬劳,“男女同工同酬"是指不以性别歧视为基础而确定的报酬标准。在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如果女性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劳动力生产率的回报普遍低于男性劳动力,那么这部分性别差异会突显出来,导致女性劳动力和男性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市场化使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国有部门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中国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文化历史传统影响下,具有性别偏好的用人单位和雇主在工资制度方面显示出对女性劳动力的歧视。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8》显示,职业中男性的工资基本上均高于女性,就连一些行政部门的办公人员这种无明显体力差异的工作,工资也是男性高于女性,这与我国法律规定的男女同工同酬原则是相悖的,并且上述工资的性别比较是在女性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中进行的,如果将一些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排列出来,男女两性的工资差别必然更加明显,女性在工资方面受到的歧视更加严重。职业女性的经济收入在量上虽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与男性收入的差距却明显拉大,相对高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在业者中,而低收入者则主要是女性,并且几乎占到女性在业人员的一半。女性在就业质量上的歧视没有减少。1.3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因素劳动力是最宝贵的生产性资源,它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就业规模和就业水平,而女性劳动力资源作为总劳动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给程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人们对影响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因素非常关注。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对象,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从女性劳动力自身的特征考虑,女性劳参率的高低受家庭和女性自身生理条件的影响更多一些,在总结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了有关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因素的结论,具体概括如下:(一)女性入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贝克尔在他的《人力资本》一书中,通过利用上大学后女性与男性收入的比较得出,男性上大学后所得到的纯收入比女性要多,但是女性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成本较低,就是说低技能、低学历的女性比男性获得的就业机会更少,因此其间接成本就小,这二者结合的结果就是女性的教育收益率与男性的收益水平是接近的。这种论证同时也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多的女性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即其劳参率也是高的。一般用受教育(包括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女性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女性劳动者受教育的水平越高,意味17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着获得较高的市场工资率和改变就业观念的机会越大,从而能提高其劳动参与由C弘】率o(二)市场工资率劳动经济理论认为个人是否参与劳动市场,基本上是个人时间选择在工作或休闲上的分配。著名的“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表明,休闲可理解为工资的机会成本,若预期工资上升,即休闲的机会成本上升,为了增加所得,劳动者会减少对休闲的消费,增加工作时间,这就是“替代效应";但工资提高亦会增加所得,从而增加对休闲这种商品的消费,这就是“收入效应”。哪个效果大取决于个人更偏爱工资所代表购买力的效用,还是休闲时间直接产生的效用。因此,市场工资率直接影响到女性劳动参与。(三)男女收入差距家庭分工理论对家庭中男女收入差距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做出了经典的分析。按照贝克尔的新古典分工理论,家庭遵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根据家庭成员不同的市场工资率,从而决定家庭成员在市场劳动与家务劳动中分工的不同。当妻子的市场工资低于丈夫时,女性更趋向于减少市场劳动时间,增加家务劳动时间;如果妻子的市场工资更高,那么这一原则将决定丈夫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在大多数家庭,妻子的市场工资相对较低,因此,从总体看,女性平均的市场劳动时间低于男性,而家庭劳动时间则高于男性。啪1(四)离婚率在新古典的家庭分工理论中,实际上隐含着家庭成员是做为一个整体进行决策的这一假设。在这个假设下,家庭分工的结果将具有帕累托最优的性质。但是,如果夫妻离婚,那么家庭分工结果就不一定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按照传统模型,如果家庭中女性劳动者同时从事家庭劳动和市场劳动,那么最优时间配置为其在两者上的边际收益相等。但是事实上,即使市场工资低于妇女家庭劳动的影子价格,很多妇女仍然较多地参加市场工作。这是因为女性在进行劳动力供给的决策时,如果预期家庭有离婚的可能,那么她将会提供大于从家庭效用最大化角度出发进行家庭联合决策所确定的市场劳动时间。因为如果家庭中的女性将较多的时间配置到家庭劳动中,那么她与男性在市场劳动的人力资本方面的差距将会因为长期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市场劳动而扩大,这时一旦离婚,她将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劣势。啪1(五)年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们的市场生产率(工资)与家务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因此人们可能会在其生活的不同时期向劳动市场提供不同的劳动时间。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就职者还因为婚姻,家庭等因素相劳动市场18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提供不同的劳动效率,相应也影响其劳动参与程度。上文提到,BowenandFinnegan(1969)对美国1960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女性劳动参与率与年龄的关系呈明显的倒U形曲线,特别是在已婚妇女中更是如此:随着年龄增长,她们的劳动参与率先增长而后趋于下降。从而对这一观点做了实证上的论证。(六)家庭规模(孩子的个数和年龄)孩子的人数与已婚妇女(14—54岁)劳动参与率之间负相关。实证证明,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已婚女性与其他女性一样,减少同量的劳动供给。当孩子长到13岁左右时,生育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才会逐渐消失。因为父母在市场劳动和照顾孩子之间的选择是互相依赖的。如果父母一方工作时间较长,另一方会增加陪孩子的时间。通常情况下,丈夫市场劳动时间较长,妻子只好减少工作时间来照料孩子。(七)家庭非工资收入家庭消费是家庭收入的函数。对于仅在非工资收入不同的家庭,非工资收入越高,其能购买的市场产品越多,产品的边际效用越低,来自工资收入的效用也越少,因而个人的劳动供给也越少。另一方面,家庭非工资收入的变动也影响了对闲暇的需求,非工资收入增加,闲暇需求也增加,劳动供给相对减少。(八)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家庭中表现为各类家用电器的使用,洗衣机、洗碗机、电饭锅、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在城镇家庭中的普及大大缩短了城镇家庭劳动的时间,家庭中从事家庭劳动的成员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市场劳动中。对美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与家用耐用消费品之间关系的研究证实,技术进步(表现为家用耐用消费品生产率的提高)帮助女性提高劳动参与率。(九)女性就业率根据劳动供给理论,当失业情况严重时,一些失业者对找工作丧失了信心,主动退出劳动力市场,这就是所谓“沮丧的工人"。而一些新人本打算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是由于对就业机会的预期不好,暂时放弃了寻找工作,比如一些女性选择在家生养孩子或进入学校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的就业率也大大影响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十)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中行业呈现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其中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吸纳女性就业的重要行业。200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在业女性中,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比例为30.8%,比1990年增加了7.1个百分点。国外经验也19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表明,美国在后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创造的妇女就业机会和方式,已经超过了传统工业减少的妇女就业机会和方式。加拿大、瑞士等国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也增强了妇女就业的机会。∞刀(十一)人口迁移流动。传统部门劳动力进城务工弥补了城镇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不足,有效地抑制了劳动成本的上升速度,在总量上增加了城镇劳动力供给。由于流动的这批人有着较高的参与率和就业率,从而使得城镇总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提升,但对城市本地人的劳动参与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有效岗位需求一定时,.二者的供给是此消彼长,但不是绝对数上的互补,因为城镇人口存在结构性失业。另外农业部门人口的迁入使得城镇工资上升慢甚至于下降,也间接地减少了本地人的劳动供给。(十二)户籍大多数情况下户籍对劳动参与率产生了负的影响,这表明相对于城镇户口的人来说,非城镇户口个体更趋于进入劳动力市场,其原因应该归结为通常这部分个体的家庭经济情况普遍低于城镇人口,所以生活压力相对较大,这迫使他们参加工作或是寻找工作。(十三)其他因素其他一些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如家庭固有资产、工作搜寻成本、就业成本、家庭规模、家庭居住地点等因素也会对城镇女性的劳动参与产生影响。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家庭固有资产、工作搜寻成本、就业成本对女性劳动参与率趋于负向的影响,居住地区的都市化程度也会对女性参与市场劳动的机会产生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年幼或年长的子女,分别为负向及正向的影响。前文笔者总结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歧视,主要论述了性别歧视和户籍歧视对男女就业准入的影响,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职业隔离现象和性别收入差距等的不平等现象。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间差距的扩大,由于数据的不可得下章中笔者仅从城乡收入差距危度论述了户籍歧视的影响,并没有专门的数据论证城乡女性收入差距,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缺憾。其次,笔者分析了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因素,主要从女性入力资本投资、男女收入差距、离婚率、家庭规模和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各种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作用机制,下面将一一分析:传统“重.男轻女”观念部分的影响了男女受教育的程度,这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男性和女性的职业隔离;性别歧视还直接作用在男女市场准入标准的不同和性别收入的差距;男女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同时还影响到家庭内的女性劳动参与决策,女性如果受到一定概率的离婚的威胁,则其更倾向于参加劳动力市场;传统家庭中孩子的个数也将占据女性很大一20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虽然一部分算作家务劳动里面,但由于照顾家庭降低了劳动力市场女性的工作效率,长久为之给雇主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由于统计性歧视的存在,市场中的雇主偏见的形成也以此为据,影响了其他女性的就业,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宏观经济中技术的进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由于现实中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的存在,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存在,女性比男性在家务劳动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技术的进步使家务劳动市场化,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都能促使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现象是多种歧视交织形成的结果,并不是只是受到单个歧视的影响,按照上文的分析可得作用机制框架图如下:,、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L一网I劳动lI、........J2l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2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状况分析2.1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历史考察劳动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劳动力所占的比率。由于我国将农村女性劳动视为个体经济,其劳动参与率无法得到确凿的考证,因此笔者在此仅计算分析了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m1笔者计算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采用的公式是:城镇女f生劳动参与率(FLFPR)=城镇女Jf生经济活动人口/城镇女性劳动年龄人口水100%:埋堡丛些△塑!生塞室丝丛些△星点全塑丛些△垦丝重±塑焦冀望塞些△塑=!窒丝堑直箜叁些姿重市镇总人口,Ic女性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宰(15—54)岁城镇女性在全国城镇女性总人口中的比重簟100%式(2—1)其中,女性所占的失业比重为O.5197,取1997年、1999年、2001年和2003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城镇女性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相除的平均数,由于数据的不可得,在计算其他年份城镇女性失业比重时统一使用了0.5197嘲:另外,由于1986年才真正开始以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和建立失业保险体系为标志的就业体制改革,而2007年以后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还不可获得,所以我们的样本观察期为1986年一2007年。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城镇女性法定退休年龄为55岁,所以女性劳动年龄选取为15—54岁。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农业银行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如下表:表2—11986—2007年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相关数据整理年份CE(万人)FEP(%)CU(万人)CP(万人)FPP(%)19861230836.6264.42636628.8319871319636.8276.62767428.9219881358437.0296.22866l28.7419891438637.4377.92954029.2619901683537.7383.23019129.6319911768337.8352.23054328.8719921230837.8363.93237229.0719931319637.3420.13335129.1319941816038.O476.43430129.1919951862038.6519.63517429.3219961981538.7552.83595029.9519972020737.9570.83698929.5619982067837.9571.33794230.10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续表2.119992101438.0595.23889232.1320002127438.0595.14590633.93200l2394037.8682.74805934.0120022478037.9770.35021234.0720032563937.9800.55237634.1420042647638.1827.25428334.3920052733l37.9839.45621234.7320062831038.0847.35770635.0720072935038.1830.25920035.41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农业银行统计年鉴》整理而得,部分数据不可得,考虑到以上各项指标的平稳性,以前后两年平均数据代替。2002年以后FEP数据不可得,以2000、2001年数据代替。其中,CE(万人):城镇从业人数。FEP(%):年底女性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CU(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CP(万人):城镇总人口。FPP(%):15—54岁女性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根据上面公式,通过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表2—2我国女性历年劳动参与率年份女性劳动参与率年份女性劳动参与率198662.30915199770.53813198761.97785199869.72192198862.03015199970.81219198961.52592200059.56379199073.68368200l59.38022199171.47096200258.74205199269.31927200359.43809199367.54095200458.85361199468.07897200557.20743199568.57984200656.43267199670.60928200755.4022l数据来源;根据以上数据带入公式(1)所得。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图2-1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历年变化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在1986年到1989年间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62%左右。1990年突然出现向上跳开,一下子从89年的61.53%攀升到73.68%,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女性劳动者的大量参与,而是90年以后就业的统计口径变宽的客观因素所致。在90年到99年间,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则稳中有动,起伏不是很大,总体维持在7096上下波动。而从2000年开始则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下降,从70%左右降到了60%左右,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总之,剔除90年以后就业的统计口径变宽的客观因素,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总的趋势呈下降趋势。一般来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教育水平和收人水平较低,致使我国各类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较高。《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从80年到2010年这段时问内男女劳动参与率的情况如下图:啪3数据来源:‘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北京,中国劳动社保障出版社,2001图2之中国男性、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对比上图显示了不同时期我国劳动参与率性别的变化:男性劳动参与率从1980年的91.596每个时段都保持下降1.4个百分点左右的趋势,2000年到2010年的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十年间男性劳动参与率向下低跳开2.2%,2010年一直降到87.4%。相对应的是,女性劳动参与率呈起伏状态。1980年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为75.5%,五年后攀升到80.4%;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间女性劳动参与率基本稳定,一直保持80%的水平;但此后到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出现下降趋势,到2010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纵观全图可看出每个时期男性劳动参与率都大于女性劳动参与率,1980年它们之间相差最大这主要跟当时的传统观念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缺口一度扩张到16%。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转变,女性劳动参与率一度提升,两者之间差额到95年已经减少到9.7%,这个差异一直保持到2010年中间虽有波动但基本上一直保持稳定。造成女性劳动参与率持续低于男性劳动参与率的原因很多,这里劳动参与率作为一个衡量就业情况的一个指标。由于农村女性就业者数据的不可得,这里笔者仅仅分析城镇女性劳动者的参与劳动力市场情况,在一度存在的男女不平等观念的背景下,各种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情况有着怎样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分别考察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户籍歧视等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现状,由此进行进一步阐释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2.2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现状考察根据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有关方面的对比可看出,性别是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主要因素。尤其对当前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中国女性而言,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生产率等同于同等水平的男性,只是性别的原因遭到雇主的统计性歧视从而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及职位升迁方面都受到影响。另外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影响和出于家庭方面的考虑,女性劳动者在选择是否参与劳动力市场时分别不等程度的受到学历歧视、户籍制度和年龄歧视的影响,笔者分别从经济方面的男女职业隔离和收入差距以及家庭方面的家庭效率最大化和离婚率角度考察分析了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2.2.1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性别歧视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雇主歧视引起的,雇主在很大程度上更愿意雇用男性。当他们在对求职者的潜在生产率进行估价的时候,利用这些求职者所属群体所具有的某种一般性信息来帮助自己完成这一工作。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当雇员为女性时,由于传统重男轻女观念作祟,雇主认为这暗含着其所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群体,甚至在相同学历的情况下,一些雇主可能认为女性动手操作能力不如男性而倾向于雇用男性雇员;当女性即使完全有能力胜任某种职业,但却由于自己的性别原因被武断的限制或禁止进入这些职业,而被排挤到那些社会地位、技能要求都等地下的职业中去,这就构成了职业隔离。即使在那些有女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性进入的行业,或甚至女性占较大比例的行业中,女性参与者一般处于较低的职位,或女性雇员的收入低于处于类似职位的男性雇员,这就构成了男女收入差距。(1)教育性别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首先要考察的是中国女性在受教育方面的情况。国家统计局于1987年、1995年和2005年分别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调查采取分层、三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抽选了1045个县、市(市辖区),共调查登记了10711652人(含现役军人)。在这次抽样调查的人口中,男性为5473066人,占51.1%;女性为5238586人,占48.9%,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为104.5。调查涉及了各个层次的文化程度,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70791人,具有大学肄业文化程度的(含大学在校生)23908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24940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28389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3868378人。同1982年人口普查数字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最快,五年间增长了43.27%,平均每年递增7.5%。我国于1995年进行的《关于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公报》显示,在基本相同的人口基数和男女比例的情况下处于大中专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增加。每十万接受过各种教育的人口分别为:大专以上的2065人,比1990年上升643人;高中的8282人,比1990年上升243人;初中的27283人,比1990年上升3939人。2005年《关于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公报》显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即】表2.3中国历年女性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构成统计(%)年份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200111.334.437.911.73.61.0200211.533.538.511.23.91.2O.1200310.432.239.511.74.51.5O.120049.030.842.011.64.81.7O.09200511.832.639.69.94.21.8O.12200610.233.740.69.64.O1.8O.1620079.O32.242.99.84.O1.9O.14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2—2006》整理而得,2006年以后数据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髟响的研究翻20中国历年女性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构成统计(%)圈24中国历年女性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构成统计(%)[由上图可看出,我国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增高,尤其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比例增加比较显著。拥有大学专科学历的女性由2001年的3.“逐年增加一直增到2004年的48%但05年稍微有点下降,在所有按教育程度划分的层次中人数增长最快。而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女性人数每年保持增加趋势,以每年0.2%的比例从2001年的1.o%一直增到2005年的1.8%,在所有按教育程度划分的层次中人数增长最稳定。至于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女性人数增长较缓慢,一直保持平稳甚至2004年有微小的下降到2005年才增长了O.296。但是在历年女性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构成统计表中,2001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女性的人数仅占4.6%,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即使随着观念的进一步开放和人们对受教育意识的提高,2005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人数也仅仅占全部女性总人数的6I296,而与之相对应的男性的比例大大高于女性。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年龄和教育程度跟劳动参与率密切相关,当年龄越大或者文化程度越低时,其劳动参与率也越低。因为年龄越大,或者人力资本含量越少,在职位的竞争中就越处于不利地位。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下岗分流加速的情况下,这部分人更容易受到改革的冲击而失去工作,她们一旦以提前退休或者下岗的形式离开原工作岗位,在寻找新工作时容易遭受更大的挫折,从而成为“遭受挫折的劳动者’’而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她们的劳动参与率也降低得更快。教育是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的一个重要变量。姚先国和谭岚(2005)利用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1988—2002年的城市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比1988年、1995年和2002年的回归结果后发现:教育年数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作用正在逐年变大。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主要发生在低教育水平的妇女人群中,因此,他们建议应为低文化程度的妇女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如果女性和男性在参与市场劳动决策方面无差异,则教育显然是预测妇女就业的显著变量。首先,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人力资本存量越大,潜在的资薪能力就愈强,离职的机会成本也就愈高,从而女性全职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妇女教育程度越高,自我实现的意识就越强,参与社会劳动的要求越迫切,因而劳动参与率也越高。Ⅲ3教育之所以能够提高劳动参与率,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首先,教育能够提高妇女的工资收入。根据世界银行在《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估计,在初等教育阶段每增加一年学校教育时间,可以使受教育者就业后的工资增加10%以上,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更为明显。H21再次,教育能够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女性预期的工作时间。教育可以通过提高用来发展和保持个人健康投入品的生产率,直接影响健康。并且通过改善健康可延长平均预期寿命,从而延长职业生涯,降低教育投资的折旧率,使这些投资能在更长的时期内获得不断增长的未来收益,提高其回报率;而寿命延长和更加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再加上增加收入的可能性的加大,使劳动者愿意更多地投资于自身的教育培训和技能训练,带来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最后,教育能够提高女性的议价能力。因为教育能够通过增强妇女的主体地位、自主决策与竞争能力以及降低出生率提高妇女的议价能力。妇女所受的教育加强了妇女的主体地位,并且常常使妇女主体更加知情、更有技巧,使妇女更具识别能力、判断能力和能进行主体决策。另外,教育趋于促进生育率的降低。知识女性往往倾向于降低自愿的生育率,这种“理性的进步”将会出现较小家庭规模的新范式,女性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职场。因此,可以认为教育能够提高妇女的议价能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女性的议价能力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降低。H3,总的来说,教育促进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但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教育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由于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性别歧视影响,男女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据上文论证,女性受教育的比例大大低于男性。这样男女分别进入具有很大收入差异的行业,或进入高技术含量的行业的女性的人数大大低于男性。近年来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的表现为,具有同等教育程度的男性和女性,在具有相同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由于雇主歧视等原因造成的职业隔离现象。(2)职业隔离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隔离主要表现为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性别差异上面。在行业间的职业隔离方面,徐林清通过测算出1992—2001年各年度的行业一工资倾向(Pw)值得出结果如下:1998到2000各年的PW值都十分接近于l,2001年达到最高并且超过了l,而1995年的数值最低为0.95。这说明女性从事的行业分布不平衡,并且倾向于平均工资较低的行业。需要补充的是,女性劳动力在各行业间的不平衡分布不仅仅是就业歧视造成的,还存在生理差别等客观因素,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存在性别歧视。表2.4按性别分城镇就业人数最高的前5个行业(%)女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男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行业2005年2006年行业2005年2006年卫生、社会保障59.159.6电力燃气及水的69.669.8和社会福利业生产和供应业住宿业和餐饮业54.654.1运输业72.273.1教育48.148.8公共管理72.872.5金融保险47.948.6采矿业77.878.3批发零售业44.544.6建筑83.5.86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2007》,国家统计局,2008比较2005和2006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女性就业趋向于向知识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金融保险业行业中的女性从业人数不断增长,分别增加了0.7%、0.5%和0.7%;而较少知识含量的住宿业和餐饮业中女性从业人数则呈下降趋势,下降了O.5%之多。总体来看,城镇女性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而男性则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这与男女本身生理状况的差别有关,女性确实不适合从事如建筑、采矿业等高体力强度的行业,在这些行业女性就业比例偏低是正常的。但是其他行业男女比例的不协调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就业歧视的存在。相应地在男女工资差别方面,根据2006年按行业划分的职工平均工资从高到低的排序,女性就业人数最多的前5个行业中,只有较多知识含量金融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平均工资排名比较靠前,其余的3个行业,除教育与国29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家平均工资水平比较接近外,住宿和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的平均工资远不到全国水平,并且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平均工资排名中位列最后。而男性就业集中的前5个行业中,除建筑业低于全国水平以外,其余4个行业的平均工资都高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大多数女性还是从事于低收入的行业。在同一行业,男性和女性劳动者的任职情况的差别也很大。大体趋势为,女性负责人员及技术人员人数有所增加,但比重仍大大低于男性。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各个职业的女性比例都低于男性,只有商务服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其中,高达30.8%的女性从事商务服务工作,比男性高9.4%;其次,专业技术工作和生产一线工作中的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分别占22.8%和22.O%;同时即使在同一行业中,也只有少数女性任领导职位,其中各类负责人最少,仅占6.1%,比男性少1.9%。但是与1990年第一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数据相比,2000年女负责人数增加了3.2%,女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5.4%。到2004年底,这一比例已增至43.6%,比1995年高出了6.3%,其中高、中级职务中女性比例分别由1995年的20.1%和33.4%增加到30.5%和42.0%。这种情况说明,女性就业的职业更倾向于技术含量的行业,但女性劳动者的职位还主要是普通职员,在各管理层中女性所占比例都小于男性,并且随着管理层次的提高男女比例差距加大,行业间的职位隔离仍然严重。‘伽总的来说,虽然女性就业向较高层次行业发展,但性别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特别是位居高层职位的女性人数仍大大小于男性,并且女性的收入水平也低于男性。现在,大多女性仍从事于低收入的行业,但是有更多的女性已经向金融等知识密集型的高收入行业发展。但与男性相比,女性从业者大多仍是普通职员,从事管理的还是相当少,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相对于男性来说很少。(3)城乡收入差距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历史过程。根据有关专家分析显示,中国基尼系数近年来拉大的问题主要是由城乡差距拉大引起的。中国的城乡差距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O,中国是其中之一。而由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乡之间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5进一步提高到2002年的3.1,2006年达到3.28。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这一数字还可能高的多,有可能达到五倍甚至六倍。中国己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最高的国家。邮1下表是改革以来部分年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30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表2.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年份农村居民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城乡居民均收入(元)可支配收入(元)收入差距1978133.6343.4209.81980191.3477.6286.31982270.1526.6256.51984355.3651.2295.91985397.6739.1341.51988544.91181.4636.51990686.31510.2823.919951577.74283.O2705.319982162.O5425.13263.120002253.46280.O4026.620022475.67702.85227.220042936.09422.O6486.020053255.010493.07238.O20074140.413785.89645.4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所得。图2-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78一198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原因在于:一是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从1978年到1985年,农副产品提价幅度达到166.8%,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村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的综合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收入,其收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而在这一阶段,城镇的改革相对滞后,职工工资提高幅度较小。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扩大,主要是由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企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在分配上实行了灵活多样的工资奖金制度,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增长较快,这时不同行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业、不同部门的收入差距开始显现出来。而在同一时期,农业制度变迁的作用逐渐减弱,农业的增长速度相对放慢,农民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种工农业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同,从而使收入差距随之又逐渐扩大。而到了199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呈现出急剧拉大的趋势。国家统计部门的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逐年下滑,自1996年的9%持续下降到2002年的1.9%,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一直保持在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率在短短六七年间上升了0.6左右。同时,造成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同样影响城乡女性劳动参与的情况。由于数据的不可得,本文无奈仅计算了86年以后的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所以这里对农村女性劳动参与情况从理论定性的分析,对城镇女性劳动参与情况的分析主要结合前面所计算的结果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78年到85年间,由于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村制度的改革,农民收入提高,从收入角度来讲,女性劳动者即使付出相同的生产时间和劳动强度也能增加劳动收入,所以其劳动参与率应该增加:这个时期农民主要从事的是体力为主的农业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劳动参与者和男性劳动者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劣势。同时期,城镇改革相对滞后,所以城镇女性劳动参与情况应该变化不大。其次,85年到95年期间,改革的重点放在城镇,收入分配方式也更加灵活,相应女性劳动参与程度会更高,前面计算结果也显示,除去1990年以后统计口径的变化,这时期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稳中上升,与笔者推断结果相同。同时期农村变化不大,所以推断农村女性劳动参与情况变化不大。再次,95年以后,城乡收入差距急剧上升,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增长滞后,这一时期城乡女性劳动参与情况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呈缓慢上升趋势,期间农村并无大的改革的发生,由于数据的不可考证,推断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程度和水平与前期情况相似或略有提高:前面计算结果显示,95年后2000前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这是对收入增加的反应,但2000年后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却骤然下降,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因:一是2000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6280.O元,并在此基础上急剧上升至2007年的13785.8元,城镇家庭固有财产和非工资收入增加,闲暇的相对价值上升,根据后弯型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人数下降,由于女性就业中性别歧视和男女收入差距的存在,所以这阶段主要表现的是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二是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由于制度的改革和劳动者知识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对称,期间存在大量的女工下岗,尤其是很多大龄女工再就业困难,由此心灰意冷退出劳动力市场,也导致了女性劳动参与率的降低;三是32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者选择进城务工j由于他们劳动成本低廉,导致了对一些低劳动生产率女性劳动者的挤出效应。由于城镇当地政府对当地居民就业的保护和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户籍产生的就业歧视在我国也日益突出。由于户籍就业歧视的存在,外来户口遭遇歧视日益普遍。在招聘中,大学生就业有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之别,很多企业甚至不招收外地生源。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城市人’’对“乡下人"的歧视,“城市人’’往往能够就业于一级劳动力市场,可以获得较稳定的工作,比较高的工资收入,而且还有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各种福利(休假、培训等),而“乡下人’’则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工资水平低,往往没有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福利条件,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还引起了城乡生活消费差距的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当于农村居民的2.93倍,20年来,这种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差距还在波动中略有扩大,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7倍,2002年为3.5倍。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城乡恩格尔系数差距分别从1989年的O.4%扩大到2006年的7.2%。除此以外,城乡差距还影响居民的储蓄、教育等方面。按国际一般的情况,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为80忙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而中国目前这一比率高达3.22,并且还在继续上升。这些原因将吸引更多的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女性留在大中城市就业。综上诸多因素,就业歧视的不合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国的一些现状也体现了女性劳动者参与经济所处的劣势。从本文研究的主题来看,教育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户籍歧视等对处于弱势的女性劳动者就业产生了深广的不利影响。2.2.2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在家庭方面的影响家庭分工和女性的劳动供给是家庭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经典话题。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伴随着职业隔离和性别收入差距等歧视现象的存在,女性在选择是否参与劳动市场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笔者分别从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女性婚姻歧视角度,对影响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进行了探讨。(1)家庭女性择业模型在传统的家庭劳动供给理论中,性别工资差距和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动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当妻子与丈夫的潜在工资水平差距加大时,从家庭效用最大化考虑,市场工资较高的一方将更多地从事市场劳动,而市场工资较低的一方则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也就是说,当妻子相对于丈夫的工资水平下降后,她更多地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在我国总体上看,女性平均的市场工资水平低于男性,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于是家庭分工中往往表现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家庭中女性的劳动参与问题,因此笔者假定丈夫已经处于就业状态。同时,女性的劳动参与主要考察女性的时间在市场和家庭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为方便计,笔者把家务劳动和闲暇一起归为家庭时间。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讨论的家务劳动尤其是哺育、照料幼儿等家务劳动是私人劳动,不考虑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劳动供给理论的隐含假设为工人为实现效用最大化可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不受劳动市场制度的影响。这对于大部分女性就业者而言是一个不太现实的假设。图所示模型为基于一定的制度劳动时间,分析女性在已有的家庭收入(主要指配偶的市场劳动收入)的基础上的劳动参与决策问题。【46】图2-6女性劳动参与决策图中横轴表示可支配时间,原点向H点计为家庭时间,H点向原点计为市场劳动时间,h—t代表制度劳动时间,纵轴表示收入。oY。表示家庭由于男性劳动参与或其他原因已有的收入。Ut代表妻子所对应的一簇家庭收入——家庭时间无差异曲线,且Ut Y(FLFPR,TR)>Y(FLFPR,HN)>Y(FLFPR,DR)>Y(FLFPR,EC)>Y(FLFPR,WI),各变量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比较符合文章前面的理论分析。笔者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高等学校中女学生占学生数的比例(FE)与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FLFPR)关联最大,即城镇中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影响最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女性要想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其前提条件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第二,第三产业中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这些行业的发展与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关系紧密。第三产业中的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且其中的许多岗位是吸纳女性就业的主要场所,因此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女性劳动者参与劳动力市场。第三,职工工资收入(WI)与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关联程度不如离婚率(DR)与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关联紧密。职工工资收入对FLFPR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工资变动带来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几乎相互抵消。离婚率对FLFPR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当前经济发展期,中国社会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且中国的离婚率正逐年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中女性劳动者的安全感日益降低,从而更加倾向于从事市场劳动。家用电器的普及(EC)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家务劳动对女性的束缚,家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女性劳动参与率产生正的影响。43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4反就业歧视促进女性劳动参与的对策建议由第三章分析得知,影响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由于数据的不可得,仅计算了城镇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并以此为代表进行分析)的诸多因素中,高等学校中女学生占学生数的比例、第三产业中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等行业的发展、职工工资收入等子因子与主因子关联紧密;第二章中也考察了那些对女性劳动参与情况影响较大地教育、职业隔离及城乡收入差距为代表的经济因素和家庭妇女择业决策及离婚率为代表的家庭因素;下文将在合理借鉴国外反就业歧视经验的基础上,以就业歧视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理论分析为出发点,结合灰色关联模型实证论证结果,力求反对我国女性就业歧视促进就业自由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建立完善的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砥柱以个人为补充的反女性就业歧视综合管理机制。4.1政府应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引导机制在反对女性就业歧视过程中,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引导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在引导就业性别平等意识方面,政府应尽早建立统一的政策或实施计划,把具体的措施和政策设计结合在一起来促进性别平等,通过舆论引导开展反歧视教育。‘5714.1.1传播性别平等观念,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1)吸收中外性别文化精华,将性别意识纳入立法和社会决策要批判地继承传统的男权文化,挖掘和弘扬其关于性别互补、合作、和谐发展的合理因素,剔除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等歧视女性的传统偏见。并且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学习和借鉴西方女权主义文化的有益经验,即主张女性在自我解放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主张通过立法、利用法律保护女性的合法权利等理念,同时要抵制偏激的女权主义思想的渗透,真正确立两性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国家和政府应制定体现性别意识的法律政策,强有力地引导人们树立先进的性别平等意识,规范人们的性别“失范"行为,从而促进全社会的性别平等、公正、和谐。国家要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完善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定并推行能够有效解决男女平等问题的公共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法律赋权的基础上通过稳定而持久的政策实施,着力改造造成男女不平等社会结构的分工形式,调整文化惯性和权力结构对社会实践产生的负面影响,克服支撑这一结构的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2)构建性别公平化教育,营造男女平等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家庭和学校是人们接受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包括性别文化在内的文化传播和建设的重任。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重大影响,所以应该杜绝家庭教育中传统性别刻板模式的复制,从小培养儿童的性别平等意识,为儿童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其次,消除学校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为两性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设置性别公平化的教育内容,采用体现两性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两性提供平等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经验。另外我们要意识到,性别平等教育并不意味着拒绝多元化、多样性,而是要在尊重生理性别特征前提下的平等发展,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形式和程度的等同,而是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我们要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倡导文明进步的性别平等观,抵制和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消除文化思想领域特别是传媒中对女性角色和作用的负面评价,引导传媒正面宣传女性的社会作用。倡导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价值观念,让先进的性别文化深入人心,真正发挥先进性别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和影响作用。(3)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妇女组织的文化监督作用与政府机构相比,非政府组织不是法律执行部门,因而具有更强的监督意识,在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大力畅通渠道为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共同推动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进程,依法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另外,妇女组织尤其是妇联组织要真正成为女性权益的代言人,积极争取政府对女性工作的支持,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同时做好先进性别文化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创造者,营造真正有利于妇女解放的文化环境和舆论导向。4.1.2健全就业和劳动市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大执法力度在完善我国反女性就业歧视立法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专门性的关于女性就业歧视的法律。如今我国关于就业的法律大都是原则性的、大概的规定,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平等就业促进法》或者是《反就业歧视法》。通过法律手段规定就业歧视的内涵以及外延,明确反就业歧视的基本原则,用国家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禁止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就业歧视、职业隔离和收入差距等歧视现象。(1)设立专门机构,促进法律执行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建议设立专门机构来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如美国的联邦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它根据《联邦机构平等就业机会申诉处理规则》对关于就业歧视的投诉开展调查并进行调解。当调节不成功时,投诉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在全美下设个地区办事处,有效地调解了关于就业歧视的投诉。再如45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德国,德国政府在德联邦所有劳动局都设有“就业平等代理人",代表劳动者主张工作中的平等分享权。此外,还有专门组织负责帮助心里残障人士参与融入职业生活。还有我国的香港地区,于年成立了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负责执行《性别歧视条例》、《残疾歧视条例》及家庭岗位歧视条例》等反歧视立法。委员会致力于消除基于性别、婚姻状况、怀孕、残疾及家庭岗位而产生的歧视。其工作包括调查及调节投诉个案、教育及推广条例、检讨法规和发出指引。在投诉人无法与答辩人达成和解时,委员会向投诉人提供法律协助。委员会大力宣扬平等机会的信息,开办讲座、研讨会,出版季刊,举办展览,制作电视或电台宣传节目,协助社会举办活动等,多方位多种形式加强市民对平等机会概念的了解。嘲1我国也可设立一个类似于平等就业委员会的机构来保障公民的就业权。此机构可隶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由劳动就业专家、法律专家和女性问题专家组成,执行法律法规的教育推广、对性别歧视的研究和民间咨询调节法律服务。(2)制定优惠措施,保障妇女就业权的平等对于性别歧视和职业性别隔离,劳动法应制定相关措施,使用人单位改变其带有歧视性的人事政策,并使女性从事比例过低的某些工作或担任比例过低的职务趋于合理。比如,可以借鉴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对某些职位、职级的女性劳动者的比例进行强制性规定,以提高女性在这一领域的比例,改善职业隔离和歧视状况。此政策可能会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其中一部分会通过产品需求的变化,使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将成本的一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而且企业所承担的成本增加,会使其市场竞争力下降,并导致产量随着需求而减少,从而派生出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样对男女劳动者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时,政府政策经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出现了与政策制定初衷不符的结果,公平与效率无法兼得。所以,应该对限定女性劳动者比例的用人单位给予相应的补贴,还可以通过减免税费等优惠措施来补偿用人单位因雇佣女职工而带来的成本过高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女性就业竞争能力。针对严重影响女性就业的生育问题,应该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统筹的生育保障模式,将企业雇佣风险转嫁到社会上,使女职工生育补偿与其所在单位相脱离,抵消女职工所在单位的“性别亏损”,使用人单位自愿接受女性就业,从根本上减少女性的就业成本。(3)增强法律可操作性,缩小男女收入差距现有法律在对歧视行为的判定和衡量上缺乏依据和技术支持,这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措施来进行完善。如美国联邦法院制定了差别待遇歧视标准和差别结果歧视标准两套歧视标准。我们在法律中除了对明显的性别歧视做出规定,还尤其应该对表面上中立的差别结果歧视标准加以明确,即当雇主提出的要求或条件,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使得能满足该条件的一种性别的人数比例大大小于另一性别的人数比例,出现了差别性结果,而除了性别原因外,雇主又不能证明该条件是与从事该工作所必须的或与工作绩效有关,并因为该条件使劳动者不能符合要求而遭受损害,应视为差别结果歧视。劳动法明确规定歧视标准,就可使女性将自己在求职、工资、培训和晋升等活动中遇到的歧视进行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请求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保障自己的权益。该标准同时也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法院提供了判定用人单位是否存在歧视行为的依据,更好地规范和监督用人单位的行为。针对“同工同酬”,可以利用专家根据各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责任、工作的物理条件,以及其他各种特点来确定工作的价值,制定“可比价值”标准,“按可比价值平等付酬",即付酬以工作的价值数量为基础,具有可比价值的工作就支付相同的工资。这样就可以将原来由于职业隔离造成的“男性工作’’和“女性工作’’转化为“同一种工作",缩小男女工资差距,通过使总的职业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工作工资平等化来消除歧视。4.1.3打造女性公平就业的经济平台促进女性就业流动性提高女性平等就业机会方面,政府应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壁垒、户籍壁垒和行业壁垒,统筹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形成双向流动机制,严禁对外地人就业人为地设立限制和就业歧视限制,对平等就业甚至对弱势群体优先就业的中小企业可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在税收减免、政策倾斜、货币支付等方面给予优惠,构建一个平等的就业经济平台。(1)推行积极的劳动政策,扩大就业总量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是在严峻的就业与再就业形势下进行的,因此,总结过去经验并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不断扩大就业总量是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和前提。现阶段,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稳定的前提,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就业总量的扩张,所以应确立“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把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来促进就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把就业弹性系数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以及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容量的重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不断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调节和引导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有机衔接,根据国家在推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的经验,应适当扩大我国在积极劳动政策方面的支出规模,从而为市场调节范围的扩大创造有利条件。(2)改革户籍制度,摒弃城市就业保护政策作为传统体制的产物,户籍制度在确立之初就体现着排斥农村人口、对城市居民的充分就业及其享有的附着于户籍身份的社会福利进行保护的政策目标。在这种制度下,城市居民因其户籍身份而享有一定的特权,因而属于既得利益者。47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尽管市场取向改革以来户籍改革有一定程度的推进,但由于受就业体制、土地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制约,不可能一跋而就同时由于受到城市利益集团的影响而得以延续。所以说,所有有关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的歧视性待遇,以及高校毕业生涌向大城市都根源于户籍制度的差异。户籍制度是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最根本的阻碍和制约因素。因此,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与统一,必须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剥离与户籍直接和间接联系的福利成分,消除户籍制度方面的差异。(3)实现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降低女性就业成本轻视人类自身生产的习惯势力、错误观念无形中给人们造成了错觉,导致了生育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女性自己承担这样不合理的结论。被世人赞誉为伟大母亲的女性,用对人类巨大的贡献,换来的是性别的歧视和不公的待遇,不能不说是女性的一大悲哀。因此,正确认识女性生育的社会性,并对生育进行必要的补偿,是维护女性权益和特殊利益的前提,也是减轻女性“自然附着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女性生育价值补偿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实现生育价值补偿的社会化,这是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重要内容。建议根据女性生育劳动的社会价值,设立“母亲基金"。不论国家公职人员,还是城市或农村家庭妇女,只要承担了人口再生产的劳动,在不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就有权利申请“母亲津贴"。(4)实现家务劳动市场化,提高女性就业竞争力恩格斯曾说过,只有把私人的家务劳动变成一种公共的行业以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实现。因此,社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在呼吁女性走向社会、分析女性就业难的问题时,要更多地关注女性家务劳动社会化的问题,认真加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妇女、特别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的地位,使女性的整体劳动价值得到社会承认。首先,政府、社会要加强舆论导向作用,女性家务劳动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女性总体价值要给以客观、公正的宣传、评价。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不仅尊重职业女性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价值,而且充分肯定从事家务劳动的女性的劳动价值。其次,实行家务劳动社会化。家务劳动社会化就是把家务劳动从边缘化的私人领域作为一个行业纳入公共领域,使家政服务像商品一样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实现家务劳动的价值,在这个行业就业的人不论男女都能得到工资,其劳动的价值都能得到承认。(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劳动力的社会保护机制完善社会生育保险保障方面,可出台相关政策引入个人缴费机制,争取将城镇无单位或单位不为其缴费的非正规就业妇女也纳入生育社会保险体系中来。改变以前的企业生育保险制度,减少企业对女性的雇用成本,从而消除企业对女雇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员的就业歧视,加强生育保险监督保证生育保险金的的足额支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尽可能将社会保障扩大到覆盖全体社会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损会造成劳动者的生存危机和劳动力流动成本的畸形上升,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损及不同经济领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平衡问题。第二,要合理确定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负担比例,在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同时尽量减轻企业负担。因为企业的社会保障负担直接关系到劳动力成本问题,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及产品的竞争力。我国目前的企业社会保障险缴费的制度性负担已处于接近职工工资总额的水平一般认为即是警戒线,企业的竞争力已受到严重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保障是政府解决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社会风险的一种有效的政府机制。因此,在社保资金的筹集比例中,政府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为企业减负。第三,要加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的改革进程,以适应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同时,尽快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力争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与完善,从而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和进一步发育创造有利条件。4.2企业应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建立完善的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体系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约束。有人把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完全定义在道德规范上,虽然道德与法律比较起来,具有更加广泛和及时的优点,但它的感性多于理性,不具有强制性,不易操作。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利益主体,它为利益所驱动,有背离社会利益的倾向。因此,在市场经济下,我们应更多地强调依法办事,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才能约束企业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要鼓励企业关注社会就业问题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4.2.1遵照相关法律,加强自我约束中小企业雇用弱势群体方面。特别是女性员工积聚的服务业和高新产业的中小企业在招聘人员时,要保证对女学生招聘的平等机会以及纠正歧视性的招聘实践,要遵守《合同法》和相关就业法律的规定不得以歧视眼光看待女性应聘者。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就业促进法》在第三章中专门针对就业歧视做出了规定,强调了各级人民政府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企业和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但这部法律一出台便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表现在:对就业歧视没有完整界定;就业歧视惩罚部分的规定不够细致;没有明确遭遇就业歧视者的救济途径。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1)对就业歧视进行明确界定。《就业促进法》中仅对性别歧视、民族歧视、残疾歧视、疾病歧视以及户籍歧视作了界定,而我国49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当前广泛存在的学历歧视、年龄歧视以及经验歧视等类型都没有包含进去。所以《就业促进法》要对就业歧视有一个更确切的概念,并且要对就业歧视进行细化,严格的分类,根据国外的分类方法,歧视可分为立法歧视、执法歧视、法律后果歧视、显性歧视和隐性歧视,以及故意歧视和非故意歧视等等,在歧视的构成要件上也必须是法定的,在立法技术上应采取肯定性列举与否定性排除相结合的方法。(2)明确就业歧视的惩罚规定。《就业促进法》在第八章法律责任中虽然提到了如果企业违反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但对实施就业歧视的企业应处以什么样的惩罚,惩罚的具体方案是什么该法未作详细规定。(3)明确遭遇救济途径。《就业促进法》应明确规定被歧视者对“就业歧视’’行为投诉的行政途径,明确受理投诉的政府职能部门,其处理投诉的期限、办理程序、投诉的时效等;同时,赋予劳动者遭受就业歧视时的诉权。可借鉴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实行行政处理前置程序,即规定就业歧视受害者应先向政府职能部门投诉,对政府处理不服后在一定期限内再提起诉讼,从而改变我国劳动法的保护对象限于处于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的现状,将求职者也纳入其保护范围内。‘踟4.2.2宣扬企业家精神,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感想要提高整个社会对企业反就业歧视社会责任的认识,就要大力宣扬企业家精神,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就业问题联系起来,把社会就业的解决、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相联系。企业承担反就业歧视的社会责任与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该意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政府、劳动者、新闻媒体、工会以及消费者协会等都应该更多地了解企业履行反就业歧视社会责任是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自觉地支持与拥护将反就业歧视社会责任列为企业发展目标,形成全方位的社会监督环境。对于政府,应该准确认识企业反就业歧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反就业歧视对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劳动者来说,应该知晓企业该对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在必要情形下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自身权益的实现;新闻媒体应该多报道企业承担的反就业歧视社会责任的正面典型,曝光实施就业歧视的企业,给企业造成舆论压力;工会一方面要提高劳动者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与企业协商消除就业歧视;消费者协会在企业销售终端给企业施加压力,使企业意识到反就业歧视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主动履行反就业歧视社会责任。值得指出的是,作为整个企业的灵魂企业家来说,他们对于整个企业推行反就业歧视社会责任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提高企业家道德水平显得极为重要。企业家应坚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种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并维护社会福利的,因此,只有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当这种标准和要求成为整个企业甚至行业的规范来遵循时,才会具有更大的作用。培育和强化企业家精神是一条促进企业履行反就业歧视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只有形成了形成全方位的社会监督环境,企业才会意识到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得到更为有利的市场环境,只有树立了社会责任意识,将社会责任列入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中,主动承担反就业歧视社会责任,才能在发展中走得更远。4.3个人应认清就业形势优化择业决策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发现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对女性是否参与劳动和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参与情况都存在影响。下文笔者试图撇开政府和用人单位的视角,仅从女性劳动者自身出发,借鉴企业战略研究中的Sw0T分析方法,通过客观分析女性劳动者个体自身的优势、劣势及所处社会大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结合SWoT提供的四种战略,为不同类型的女性进行就业决策分析,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力求实现就业决策的最优化。SWoT分析是企业战略研究中一种常用的分析工具,在此笔者借用SWOT分析来为女性就业进行决策服务。Sw0T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0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的缩写,其中S和W主要用来分析女性就业的自身优势和劣势的条件,0和T主要用来分析女性就业环境因素以及各种可供女性选择就业的前景的分析,最后女性综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清周围的就业环境和前景,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就业决策。呻1SwOT分析不仅可以深层次评估女性就业中各个方面的情况,还可以作为选择和制订战略的一种方法。它提供了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的四种战略,对于我国女性劳动参与者来说,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及劣势和外部就业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熟练运用SWOT战略,使自身的就业选择最优化。根据SWOT战略,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种择业选择:4.3.1发挥优势,利用机会(S—O战略)女性具有一些天生的长处,即S骶ngtll(优势)。比如:性格仔细认真、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团队协作能力强、工作稳定踏实、有耐心善体谅别人、随和易与人相处等,女性在择业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自身的优势。对于那些有工作经验的女性或自身综合素质优秀的女性,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仍具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这一类的女性在就业决策时,首先应发挥自己性格认真、心思细腻、亲切随和的特性,业;又因为其表达能力好、沟通能力强,可以从事护理、幼教、餐饮等服务性行往往在公关、销售、咨询等行业业绩突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出;很多女性择业趋向稳定工作有耐心,在相对单调枯燥的工作环境中更能够持久认真,能胜任繁琐复杂的工作。总之,女性择业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好选择专业特长对口的行业,其次选择用人单位具有发展潜力,最后结合自己的兴趣,从而选择合适的职位。这样既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也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4.3.2利用优势,挑战威胁(S—T战略)现阶段就业大环境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即n鹏at(威胁)。比如:由于女性生育等的雇佣成本需要企业负担,客观上造成了一些用人单位不愿雇佣女性;保护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产生效应有限;家务劳动繁重,占据女性时间多牵扯精力大,不利于更好地职业发展;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女性就业困难等,女性在择业时应尽量回避这些威胁,顺利找到理想工作。对于那些适合女性从事的幼教、餐饮等传统行业,在现今劳动力市场供给过热的情况下,女性劳动者由于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不充分,从而面对全面型的男性竞争者时,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根据S.T战略,这类女性应回避经济发达竞争过于激烈的地区,可以选择到中小城市或支援中西部地区,在那儿寻找发展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些高学历应届女性的竞争弱势体现在其刚开始择业,而许多合适的岗位已有在职女性胜任。处于这种情况的女性,应充分利用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利用高水平英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利用知识女性敢于挑战新事物的激情,充分体现其创新能力,自己创业或给旧工作领域注入新的激情。4.3.3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一0战略)现阶段我国就业大环境存在很多有利因素,即Opom皿t),(机会)。比如:社会结构调整,适合女性参与的第三产业兴盛崛起,女性就业潜力大;女性聪明肯吃苦,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增加,在未来职场上潜力增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男尊女卑观念好转,职场上女性发挥更大的作用;促就业法,反歧视法的进一步加强,社会法律角度的性别歧视逐渐淡化等,女性在择业时应充分利用环境中有利机会实现优化就业。没有工作经验的女性以及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的女性,必须提前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参与校园活动等形式提早认识适应社会,并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就业决策时,不一定强调完全专长兴趣对口,需调整好初始就业期望值,但宜关注用人单位能否提供很好的工作条件,自己发展的空间是否足够。在目前第三产业盛崛起的大环境下,女性就业潜力很大,可根据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回避客观限制女性生理心理的行业,从事适合自身的职业选择,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52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4.3.2克服劣势,回避威胁(W—T战略)女性就业也有一些无法避免的短处,即Weakness(劣势)。比如: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生育成本高、心眼小不洒脱、不适合野外工作、精力倾向于家庭、创新能力较差、身体较弱易缺工等,女性在择业时应尽量回避这些劣势。.受家庭、婚姻等因素束缚的女性,受就业地点及工作稳定性等客观要求的限制,就业选择范围相对较小。这一类女性应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处理好人际关系,调整就业标准,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选择合适自己的就业单位,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寻找机会展现女性的亲和能力和优势。通过SWOT分析,可以使女性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提早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正确认识外部的就业环境,对现阶段可能出现的就业机会好好把握,充分利用自身特长,提早做好应对社会的挑战的准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寻求自己就业决策的最优化。53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5结论本文从就业歧视理论和明赛尔的家庭模型就业理论入手,依据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现状,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在经济和家庭方面的影响。更进一步,笔者选取了合适的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计算了各相关因子与女性劳动参与率主因子之间的关联度,然后力求对消除女性就业歧视促进就业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笔者研究作为就业重要指标之一的劳动参与率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总的来说,通过全文的分析笔者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当前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集中表现在性别歧视、职业隔离和户籍歧视等,以及由之引起的一系列不平等现象上,如男女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男女就业准入标准的差异,某些行业女性从业人数和比例的下降,行业内男女职位构成的差异,城镇男女收入差距的加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等。第二,就业歧视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对女性劳动者的经济、家庭各方面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大大影响了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参与情况。究其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些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消除歧视的影响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健全女性就业自由引导机制,在促进劳动参与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其次,企业应该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再次,女性个人劳动者也应该理智认清就业形势,优化个人就业认知,依据自身的优劣势,积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就业决策。笔者虽然对就业歧视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并力求结合实际提出合理的反就业歧视思路和建议,但是由于论文写作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和部分数据的不可得,文章还存在一定的失误和漏洞。并且消除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女性个人积极的配合和长久的努力。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参考文献【l】胡学勤,李肖夫.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77【2】余红.女性天生是弱者吗.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2000,(9):12【3】Ga巧Becker.11圮EconomicsofDiscri】n:.mation.UIliVerSi够ofCllicagoPress,1971.266[4】加里·S·贝克尔(Ga彤S.Becker).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49【5】G哪Becker.H啪a11Capi伽.Col啪biaUniVerS埘Press,1975.15缸186[6】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经济科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42~367。【7】砌dgewayCecili2L1.Interaction强dConservationofGenderhqual埘ConSideringEnlployment.AmericanSoci0109icalR.eView'1997.218~235[8】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卢昌崇,王询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2融197【9】徐林清.女I|生就业的行业——工资倾向与性别歧视.妇女研究论丛,2004,(2):26[1O】C锄pbenRMcCo衄e11.StatisticalTheoriesofDiscriIllinationiIlLaborMarketS.111duS仃ialandLaborRelationsReview'1977.3和78【11】P.S锄uelson.Soeiamdi妇FerenceCurve.QuartedyJoumalofEeonomies,1956.55(9):l~22[12】Ga巧Becker-ATreatise0nTheF锄ily.C锄bridge.MA:HavardUtliVerS时Press,1987.17【13】An坞L.K越1ebe玛,RachelA.RDsenfeld.Wbrki11t量leF锄ily锄dinⅡ圮LaborMarket:ACross—national.ReciprocalAnalysis.Jo啪2LlofMan{ageandF锄ily,1990.35(2):31~46【14】E.Lellrer,M.Nerlove.TheLaborSupplyandFenil姆BehaviorofMarriedWbmen:AThree-PeriodMo(1e1.R-esear.chinPopulationEconomics,1981.22(3):12~145【15】杨河清.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5~187[16】D讪.Cross·SubstimtionBe锕eenHuSband锄d晰fe舔OTleof恤FactorSDete姗iningMa玎iedw.omenSupply.J0啪a1ofEeonomieDevelopme鸭1998.32(6):l~45【17】晰lli锄GBowemT.AldrichFinegan.TheEconomicsofLaborForceParticipationPrinceton.NU:PriIlcetonUmVersityPress,1969.23—56[18】雅各布·明塞尔.劳动供给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89~101[19】萨尔·D·霍夫曼.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崔伟,张志强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56[20】王守志.劳动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108~12l[21】刘军.从“风筝"到“飞鸟”——转型中的女性就业.中国劳动保障,2000,(3):7[22】王小波.影响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因素分析.女性与就业,2004,(3):11【23】蔡畴,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2005.36~62【24】周庆行,孙惠君.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及效应分析.经济经纬,2006,(1):55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23~24【25】郑美琴,王雅鹏.试论城镇女性的教育与劳动参与之间的关系.经济评论,2006,(6):1l一14【26】唐纩,陈士芳.我国城镇已婚女性劳动供给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2):15—16[27】加里贝克,吉蒂贝克.生活中的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92~193【28】胡苏云.就业歧视:一个应予重视的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报,2003,(2):21【29】性别歧视的定义:h印://、怖啊.shemesm.co州Social/SociaL.20070612001002.№[nl[30】李进.从劳动力供需看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经济师,2004,(2):27[3l】增湘泉..劳动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17—255【32】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博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05[33】云卉.中国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34】颜丽娟.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35】姚先国,谭岚.家庭收入与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参与决策分析.经济研究,2005,(7):13~14【36】ClairBro、Ⅵ1.CoIlS啪ptionNoms,WorkRoles,andEconomicGrowtllInClairBrown觚dJosephA.PecllIll觚(edS).GenderiIlmeWorkplace.waS姆on.Dc:B瑚k吨sI璐timtion.1987.69—132【37】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付欣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37~65【38】《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http:价哪w.stats.gov.c州Sj/ndSj[39】国际劳工局.《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1胡【40】1987年,1995年,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公报》.国家统计局【41】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3.56.77【42】蔡防.2003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3[43】蔡防.2006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0【44】李放,劳动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7,195~203[45】张丹丹,王美艳,王德文,蔡畴(主编).劳动力市场的性别视角.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踮3l【46】郑恒.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动的经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03【47】赵领娣,付秀梅.劳动经济学——理论、工具、制度、操作.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77~78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48】MaljorieB.MeElroy'MaryJ.Homey.Nash—BargailledHouseholdDecisionS:T0wardaGenerali盟tionof廿1eTheo巧ofDemaIld.Intematio脚EconomicReView,1981.55(2):333—049[49】叶文振.当代中国婚姻问题的经济学思考.人口研究,1997,(6):18~19【50】陈钊,陆铭,吴桂英.经济转型中的婚姻家庭与女性就业:对相关事实的经济学理解.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2【51】周悦.基于新家庭经济论的当代女性阶段性就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52】柴光文.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53】钱明霞.区域制造业及其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以常州市为例.城市问题,2008,(1):12~14【54】林原,林玳玳.经济转型期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灰色关联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5】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5):1~8[56】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模型优化.科学出版社,2cHD6。1~52[57】蔡眈,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人口研究,2004,(2):8【58】蔡剑定.西方国家反就业歧视的借鉴.人民论坛,2006,(8):16【59】峰岭.美国企业在就业再就业中如何作为?。河南商情和统计,2003,(1):14[60】张宁,张海明.大学生职业选择的SwoT战略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11~1357 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致谢本文是在导师赵领娣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论文撰写直到论文定稿的整个过程中,赵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此谨向赵领娣教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此外,我还要感谢赵昕教授、魏晓琴教授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领导和老师,谢谢多年来他们在学业和工作上给予我耐心的指导。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上,得到了刘芳兵同学,王虹同学以及朋友王振星和其他同学和朋友们的莫大支持和鼓励,特此致谢!最后,诚挚地向我的家人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家人多年来对我生活的关心和学业的支持15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