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2010级初三上语文10月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2010级初三上10月月考题卷语文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A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其他类型的题。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根据语境,下面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mǎng)。B.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qī)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C.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qìn)在梦乡。D.跟着我去踩田圃(pǔ)的泥土将润如油膏。2.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莫地燃烧B.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音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C.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D.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B.杨丽萍在她的舞蹈表演中,总是使出浑身解数,
3、用灵活优美的舞姿去表现和诠释中国民族舞蹈的魅力与内涵。C.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和帮助,相敬如宾,友好相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D.相同的思想、观点、趣味及理想,使他们两人常常一拍即合,一见面就感到一种相互理解的愉悦和心灵的快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4、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
5、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先主器之,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6、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B.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C.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猖蹶:失败D.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诚:实在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先主器之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此用武之国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C.国险而民附D.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7、,挟天子而令诸侯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刘备三顾茅庐,表面上写刘备,实际上仍是侧面写诸葛亮,写诸葛亮慎择人,善择人。对刘备的叹息,诸葛亮深有同感;刘备的精神,让诸葛亮激情奋发;而刘备“思贤若渴”更让诸葛亮感动。B.诸葛亮认为,先跨有荆州很有必要,因为荆州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用武之国”。C.文章开头写诸葛亮的抱负和徐庶对他的推荐都很好地烘托诸葛亮的才华,为下文写隆中对策作好了铺垫。D.刘备茅庐问计,诸葛亮给刘备先分析天下形势,后定下了总方针:先跨有荆、益,西和
8、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后兵出宛洛、秦川,进而统一全国。第Ⅱ卷(共82分)三、(11分)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2分)译文:(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分)译文:8.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1),背灼炎天光。《观刈麦》(2)今夜偏知春气暖,。(刘方平《月夜》)(3)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