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方氏头皮针.ppt

【5A版】方氏头皮针.ppt

ID:32251623

大小:2.15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9-02-02

【5A版】方氏头皮针.ppt_第1页
【5A版】方氏头皮针.ppt_第2页
【5A版】方氏头皮针.ppt_第3页
【5A版】方氏头皮针.ppt_第4页
【5A版】方氏头皮针.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5A版】方氏头皮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方氏头皮针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2021年9月20日定义头皮针是通过针刺头发覆盖区内的特定穴位,以资料全身各部分疾病的一种微针针刺系统治疗方案,是中西医学理论在针灸学领域中融会贯通而产生的一朵奇葩。中国古人利用头皮部穴位治病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录当见于《史记•扁鹊传》,《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头部经脉的记载。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头部穴位才成为一个完整的新的针灸体系。未几又有数种不同又相类似的头针取穴法相继提出。计50年代末的陕西方云鹏的陕西头针(方氏头针),60年代初上海汤颂延的上海头针(汤氏头针),70年代初山西焦顺发的山西头针(焦氏

2、头针),等。此后,方云鹏考虑到本疗法的穴位都位于头顶头发覆盖的头皮部,故将自己所发明的头皮针体系命名为“头皮针”。1993年中国针灸学采用了“头皮针”这个命名方式,制定了《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并向国际推广。从此“头皮针”这个命名方式得到国际公认。方云鹏老先生学术特点治疗体系形成最早穴位穴区最为完备,具有四个取穴体系强调生物全息律与本疗法的天然联系强调中医理论知识在治疗方案中的重要性强调中西医两种医学知识在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临床特点:疗效稳定,安全性好,病人耐受性高理论基础------伏象与伏脏穴区一、伏象穴区伏象穴区位于人体头顶

3、的骨缝,以冠矢点前为头部,冠状缝为上肢,矢状缝为躯干,人字缝为下肢,酷似一个趴着的人形。因为伏象位于人体最高点,属于阳中之阳,是人体经络系统功能联系“阳中枢”。《内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故名伏象。1、伏象穴区的解剖人的颅骨由8块组成,骨与骨之间形成骨缝系统,在头顶部有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顶颞缝。缝与缝之间形成交接点,分别是冠矢点、人字缝尖、翼点和星点。矢状缝是人形穴位的躯干部,冠状缝是该人形穴区的左右上肢,人字缝是左右下肢,冠矢点即为前囟处,冠矢点部位,相当于伏象的颈椎部与胸椎部之交界处;冠矢点之前,则相当于伏象的头、

4、颈部。在顶骨的前下角,冠状缝和颞顶缝相交之处,叫做翼点,相当于人形穴区的手指尖。人字缝与矢状缝相交之处,称为人字缝尖,即是后囟处,相当于人形的尾椎尖部。顶骨的后下角,人字缝与顶颞缝相交之处,称为星点,相当于人形穴区的足趾尖。伏象头部侧面图2、伏象穴区的定位(1)头颈部:头部上下长为2cm,左右宽为2cm。颈部上下长为2cm,左右宽为1cm。因为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约有1cm的相互重叠。所以,头颈部在冠矢点前,约总占3cm。(2)上肢部:要定准上肢部的位置,首先将一侧上肢分为肩、肘、腕3点。再从冠矢点开始沿冠状缝向下至颞顶缝,其长为1

5、1cm。冠矢点至伏象上肢的肩点,长为2cm;肩点至肘点长为3.5cm,肘点至腕点长为3.5cm,腕点至手指尖,长为2cm(以上为一侧定位,另一侧与此相同,故省略,以下各部定位,凡涉及双侧穴区或穴位,均同此)(3)躯干部:一由冠矢点到人字缝尖为伏象的躯部。这一部分是从颈下的上背部开始,到下臀部总约14cm。把躯干部分为3段:即背部、腰部、臀部。背部由冠矢点起分上中下三部分,各部长为2cm,总长为6cm。腰部分为上下两部,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臀部分为上下两部,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各部分左右宽度分别是:肩部4cm,

6、背部3cm,腰部2cm,臀部3cm。(4)下肢部:从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点,大约长为9cm,将一侧下肢部定出髋膝踝3点:由人字缝尖向下至髋点,长为1.5cm。髋点到膝点长为3cm,膝点到踝点长3为cm,踝至足趾尖长1.5为cm3、伏象穴区的作用与主治伏象为“总运动中枢”,或“总经络中枢”。是人体神经功能的集中反映,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功能。针刺头部伏象穴区的各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全身相应部位的疾病。特别是对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的疗效,尤为显著。二、伏脏穴区伏脏穴区即是头皮针的发际取穴体系,在头部前额上不要,为从额正中

7、线,沿发际分别至左右两侧额角。在此穴区内,有规律地分布着许多与全身各部位相对应的特异刺激点。如果将这些刺激点,一个个连接起来,则左右两侧各分别构成与人体左右相对应的半侧人体内脏、皮肤缩形图。人体缩形图的头部,向额正中线,足向额角,横伏于发际之部位。因其负担和调控“总中枢”中全身总感觉功能的重要任务,附属为“总感觉中枢”。这个穴区以调节皮肤系统、内脏系统的功能为主,故称为“伏脏”穴区。伏脏头部前面图1、伏脏穴区的定位穴区之定位:从额正中线,沿发际向两额角,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也叫三焦、中焦、下焦。其总长约为6.5cm(上焦3cm,中焦

8、1.5cm,下焦2cm)。三焦区域的划分,只是大概界限,因为脏腑在躯体内互相连贯,所以不能截然分开。(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以上的皮肤感觉和大脑的思维。上焦前2cm,发际下0.5cm,发际上1cm为头部。颈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