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251172
大小:153.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2-02
《【5A版】拆除旧教学楼-作文.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想留住它。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标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2、确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材料启发人们如何面对现代化发展与老旧建筑的冲突。近几年全国各地这样的冲突事件很多也很突出。如,北京的四合院已而为了迎合现代化发展而被拆迁,梁林故居被“维修性拆除”,重庆蒋介石行营被“保护性拆除”。或以“旧城改造”之名,行“大拆大建”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故居、聂耳故居、傅雷故居、章士钊故居,一座座故居倒在了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下。我们应当认识到,一个学校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教学楼有多高有多新,而在于它培养了什么人,以及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学校风气中所体现出
3、的人文关怀,而这些无形资产,永远比高楼大厦更重要。事实上这也是现代人们价值观上的冲突。材料中一种人是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另一种人主要是从人文主义情怀或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积极争取想留住它”;再有从辨证的角度来看二者的关系,其实这二者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二者之间可以互为表里,相互促进。考生围绕或关联以上几个方面,对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表明态度、说出看法,均为符合题意。角度一:作为名人母校的旧教学楼不能拆除,虽然矮旧,却有其“特殊性”,代表了一段历史,一种情怀,一个时
4、代的回忆,一份文化的内涵。切不可为了眼前小利而忽视了其历史人文价值!角度二:旧教学楼矮小、简陋,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阻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对在校学生是不公平的。不是所有的旧房子都要保护,切不可落入“为保护而保护”的窠臼。学校传承的是文化,回忆的是情怀,旧教学楼大可不必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理由。角度三:现代化并不一定要拆老建新,而主张保护老房子,也不代表就否定现代化。二者应该做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格式上来说,必须是信的形式,这个有别与普通作文格式。可根据你的立意拟
5、一个贴切的题目,也可以直接写“给XXX的一封信”。 书信的格式的规范写法:①标题可以写“给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的一封信”。②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尊敬的”等。③问候语:如写“您好”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④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⑤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或者写祝你学习愉快,工作愉快等。或者都不用写。⑥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名
6、字统一为“小林”,写在祝颂语下方的右侧。再下一行写日期。作文构思三步曲第一步:抓住有争议性的“主体”。在书信体作文中,也就是明确收信人。给谁写信好呢?这里可以是校长,也可以是知名作家,也可以是其他的赞成“保留”者,或赞成“拆除”者。这则作文在抓“主体”上难度不大,不论以哪个主体为写信对象,围绕的都是“拆”与“不拆”的讨论。第二步:概念厘定,即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思考“保留旧教学楼”和“拆除教学楼”本质上是什么样的行为呢?能否分别用一个词去概括。回答:“保留旧教学楼”是想要留住校园的光辉历史,留住校友的回忆。那么它在
7、实质上就是“保有对历史的纪念”,也可以理解为“形式上的留存”。“拆除旧教学楼”是想要适应新的教学发展需要,同时节省不必要的维护开支。那么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新的发展”,也可以理解为“价值的延伸”。这样我们就将材料厘定为一对对矛盾,如“对历史的纪念”与“新发展”之间的矛盾,或者“形式上的留存”与“价值的延伸”之间的矛盾。第三步:思考同质事件,以小见大的同时体现议论文的时代感。给校长的一封信尊敬的校长:您好!关注到贵校教学楼是否拆除的问题,我对校方抉择艰难表示理解。一方面是实际需要,一方面是特殊的历史记忆价值,经过熟思,
8、我更支持拆除。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见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的成长,是学校历史记忆价值的承载者,这正是校方、校友及其他相关人士最为不舍与纠结的一点。诚然,这份感情令人感动,但不可否认的是,世上任何一座建筑都有其记忆与情感的牵连与价值,除非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文物不可拆除,倘若我们总拘泥于情感中,我们如何进行新时代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况且这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