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现代科学内涵代谢组学地研究

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现代科学内涵代谢组学地研究

ID:32244309

大小:2.61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2-02

上传者:U-10915
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现代科学内涵代谢组学地研究_第1页
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现代科学内涵代谢组学地研究_第2页
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现代科学内涵代谢组学地研究_第3页
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现代科学内涵代谢组学地研究_第4页
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现代科学内涵代谢组学地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现代科学内涵代谢组学地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目的:本项目在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创新性提出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思路与技术阐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的中医证候本质,建立痰湿壅盛证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定量科学表达体系。通过应用GC/TOF-MS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对健康人群、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型患者血清、代谢组进行全谱分析,建立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型患者的代谢组学诊断、判别模型,进而筛选、确定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群),从代谢组学水平上探讨高血压病痰湿壅盛中医“证”的物质基础。方法:选择2008年下半年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和体检的高血压病人,这些高血压患者均没有服用任何降压药物,根据中医研究指导原则,辨证属于痰湿壅盛的观察组男性15例,另随机选取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对照组男性20名。抽取受试者空腹12小时静脉血,经过高速离心后留取血浆,保存在-80"C冰箱,待样品收齐后送至本课题合作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进行主成份分析,通过上述分析所获得的代谢指纹图谱,经谱图预处理并积分后,对积分值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根据各样本的主成分得分作图,可判别组间差异;进一步用PCA分析进行主成分因子负荷矩阵分析,并作变量散点图(Loadingplot),从图中可发现显著升高或降低的变量,这些变量的组合即为表征病变的“生物标记物群"。结果:①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患者的体重和体重指数要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②正常对照组与痰湿壅盛组相比,TC、TG、LDL-C、HDL—C有显著差异。③痰湿壅盛组的样品分布散点图显示:对照组与痰湿壅盛组能明显的区分开来,两组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别。④根据痰湿壅盛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峰/化合物鉴定表,用simcap软件分析得出的有显著性差异的化合物为Glutamicacid(谷氨酸),gamma-Tocopherol(Y一生育酚),Monohexadecanoylglycerol(单十六醛丙三醇),creatinine(肌酐),Uricacid(尿酸),beta—D—Glucopyranose(B一右旋一吡喃(型)葡萄糖),Valine(缬氨酸),Urea(尿素氮)这八种化合物结论:①运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成功区分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和正常对照组。②初步得出来了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的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群即:尿素氮,肌酐,尿酸,谷氨酸,缬氨酸,Y一生育酚,单十六醛丙三醇,B一右旋一6吡喃(型)葡萄糖。③另外此研究还验证了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之间具有相关性。关键词:高血压病;痰湿壅盛;代谢组学 Abstract0bjeetive:Thisarticleisbasedonthebestinvestgationresearchtechnology,basedonhealthypeople,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syndromofhypertationinpatientswithevidence-based,metabolicgroupfullspectrumanalysis,setupphlegm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syndromevidenceofhypertensionMetabolomics-basedstudyofpatientswitIlthediagnosis,identifythemodel,andthenscreenedtodeterminethedampnesshypertensionsyndromes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relatedbiomarkers(group),fromthemetabolismstudygrouptoexplorethelevelofhypertensiononChinesemedicine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syndromofhypertation”evidence¨ofbasicmaterial.Method:Choosethesecondhalfof2008,JiangsuProvince,Chinesemedicinehospitalandmedicalout-patientofhypertensivepatients,thesepatientsarenottakinghighbloodpressure,accordingtotheguidingprinciplesofChinesemedicineresearch,dialectical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syndromofhypertationbelongtotheobservationgroup15casesofmen,andtheotheratOurhospitalrandomlyselectedphysicalhealthof20malecontrolgroup.12-hourfastingbloodsampleswerenofood,throughhigh-speeddedicatedplasmaaftercentrifugation,storedin-80℃refrigerator,afterreceiptofallsamplestobe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obtainedthroughtheanalysisofmetabolicfingerprinting,thespectraofpre-treatmentandintegral,theintegralvalueofthe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basedonasampleplotofprincipalcomponentscorestodeterminedifferencesbetweengroups;furtheranalysisusingPCAloadingmatrixofprincipalcomponentfactoranalysis,andvariablescatter(Loadingplot),canbefoundfromthefiguresignificantincreaseordecreaseofvariables,acombinationofthesevariablesisthecharacterizationofdisease’'biomarkersgroup.”Results:④The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syndromofhypertationweightandbody‘massindextob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normalcontrolgroup.②normalcontrolgroupcomparedwiththe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group,TC,TG,LDL—C,HDL-C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③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scatterdistributionofthesamplegroupshowedthat:thecontrolgroupanddampnesscan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Groupobviousdistinctionbetweenthetwogroupsexistbetweenthemoresignificantdifference.④Accordingto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groupandnormalcontrolgroupthepeak|compoundidentificationtable,theanalysissoftwaresimcapthereis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compoundsfortheGlutamicacid,gamma—Tocopherol,Monohexadecanoylglycerol,ereatinine,Uricacid,beta-D—Glucopyranose,Valine,Ureatheseeightcompounds.Conclusions:①theuseofmetabolomicsresearchmethodCansuccessfullydistinguishbetween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syndromofhypertationgroupandnormalcontrolgroup.②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nitialhypertensionwasout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GroupMetabolomicsgroupofstudentsthatweremarkers:bloodureanitrogen,creatinine,uricacid,glutamicacid,valine,y-tocopherolalone,glycerolaldehyde16,13.D—pyran(type)glucose).③Inadditionthisstudyalsoconfirmedtheessentialhypertensiongroup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Keywords:Hypertension;dampnessandphlegmretetionsyndrom;Metabolomics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需亲笔)签影∥月y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口。(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靴敝储儒艴三獬勘渺7酬,w聊漱⋯7阳狎年触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j厶—JL‘月IJ吾高血压是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现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2006年5月公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目前中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高血压在目前全球疾病负担中占4.5%,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血压都很普遍。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而高血压长期发展可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严重损害,其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具有高度致残率和致死率,以致患病个体致残、致死。国外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死亡的第l位危险因素,疾病负担的第3位因素。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原因中,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列为第一位和第三位,而总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压病为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属于祖国医学的“肝阳”、“肝风”、“风眩”等范畴。《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皆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医学正传·眩晕》:“眩晕者,中风之渐。’’本病与心悸、胸痹、中风等密切相关。痰湿壅盛是高血压病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在高血压病诸证候构成比中,痰湿壅盛为第二,从燥湿化痰和健脾益气角度去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每多能取的好的疗效,中医中药在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成功的运用中医中药去治疗高血压,首先需要我们准确的对高血压病进行辩证分型。目前我们对痰湿壅盛证的辩证还不够统一规范,没有客观的指标能够说明痰湿壅盛证的“内涵”和“实质”。如何将我们习用的、零散的、以“四诊’’为核心的疗效评价方法转化为统一的、规范的、能被现代科学界广为接受的有效证据。代谢组学这门学科的兴起,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2代谢组学是应用LC-MS、LC-MS/MS、C-C-MS以及NMR等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定性定量研究生物体体液中(包括血浆、尿液、组织液、细胞培养液等)的内源性代谢产物即代谢组(Metablome),结合模式识别等化学信息学技术,分析生物体在不同状态下(比如生理与病理状态、给药前后等)的代谢组的差异,获得相应的生物标志物群,从而揭示生物体在特定时间、环境下的整体功能状态的一门学科。简单地说,代谢组能够反映机体是处于正常状态还是病理状态以及何种病理状态,因此诊断、鉴别是代谢组学研究的最直接功能。中医的“证"是论治的起点和核心。代谢组学(或称代谢物组学)是新兴的一种组学技术,它改变了单一标记物检验的传统思路,以一组代谢物群体作为模式标记物来诊断疾病,将寻找疾病标记物的检验学研究视野从“个体发现"拓展到“模式发现",使得“证"的研究可以和处于科学前沿、综合程度很强的系统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同时也是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代谢组学在中医证侯研究中的作用,为我1 前言’们寻找高血压中医证型痰湿壅盛证的实质和内涵提供了_一个探索的平台。本研究拟在建立GC/TOF—MS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对健康人群、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型患者血清、代谢组进行全谱分析,建立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型患者的代谢组学诊断、判别模型,进而筛选、确定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群),从代谢组学水平上探讨高血压病痰湿壅盛中医“证’’的物质基础。2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高血压病概况第一部分理论部分高血压是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n’21,现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2006年5月公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目前中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50%的心血管疾病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口1。高血压在目前全球疾病负担中占4.5%,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血压都很普遍H1。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而高血压长期发展可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严重损害,其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具有高度致残率和致死率,以致患病个体致残、致死。国外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死亡的第1位危险因素,疾病负担的第3位因素嘲。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原因中,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列为第一位和第三位,而总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哺1。1.1流行病学现状目前全世界成人中约有25%'-'-'35%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总数达9.72亿;而大于70岁人群中则上升到60%~70%。已有的调查表明患病率最低的为印度农村男子,仅为3.4%:患病率最高的为波兰成年女性,45~64岁的妇女患病率高达72.5%口1。在美国,1999-2000年调查显示,至少有6500万成年人患有高血压,总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1.3%,比1994年的28.9%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这种趋势与肥胖人数的增加及人口老龄化有关随1。欧美发达国家高血压病患率普遍较高,高血压患病率在约20%,--50%H1。亚非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如新加坡为14.1%,日本40-.-69岁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为25%,非洲地区患病率为10%。发达国家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这种差异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及社会文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当前,发达国家高血压发病率趋于平衡或呈下降之势,而发展中国家高血压发病率正在快速增长中,如坦桑尼亚等国家高血压相关调查显示了这种趋势呻1。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患病率增长较快,甚至逼近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高血压发病率也增长迅猛。从5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3次高血压大规模普查,患病率1959年为5.1%(患患者数3000万人),1979年为7.7%,(患患者数6000万人),1991年为11.9%(患者数达9000万人)。3次大规模普查以后,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高血压发病率持续上升。从1980年到1991年的lO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4.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O%n引。在我国,发达地区高血压发病率相当高。2004年底北京市卫生局公布显示的最新北京市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5%,上海城区高血压患病率为17。79%,位于该市众多慢性疾病之首。江苏省调查显示该省高血压患病率男、女分别为21.9%和17.6%。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高血压发病率已逼近发达国家,澳门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达20.45%⋯3。中西部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也在3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快速上升,如重庆局部地区20岁以上人群调查高血压患病率达35.43%n纠,这种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城乡高血压患者的知晓及治疗状况有了进步改善,但我国目前高血压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高血压患者中,不到1/2的知道自己患高血压,不到1/3的患者服用降压药治疗,不到1/10的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且城市与农村地区仍然差异较明显。1.2病理特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n引。高血压发病存在家族和种族遗传。~般认为与高血压相关的致病因素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利钠激素、血管紧张素II受体、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合酶等。1.2.1遗传因素与高血压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为高血压,子女的发病率高达46%,约60%的高血压患者可询问到高血压家族史。人类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其基因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尚有待进~步的研究来阐明。目前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一些候选基因多态性与血压水平明显关联,可供研究的高血压候选基因数目已增至150余种,己有十多种由单基因突变引起高血压的致病基因被克隆或定位。1.2.2环境因素与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饮食、营养、气候、地理环境、毒物、吸烟、应激、精神和心理因素等均对高血压发病有显著影响。通过控制环境因素,非药物治疗同样可以降低血压。不同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与钠盐平均摄入量显著相关,血清钠和血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钾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高蛋白摄入属于升压因素,动物和植物蛋白均能升压。饮酒量与血压水平线性相关,尤其与收缩压。此外,高糖饮食可引起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1.2.3高血压病与血管活性物质高血压病的发生与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多或活性增强,舒血管物质减少或活性减弱有关,血压的相对稳定或变化是血管紧张素II、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间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的结果。某些刺激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能活性增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从而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上升。在这一过程中,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也增多,进一步使血管阻力增加。肾脏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还可使尿钠排泄减少,引起机体水钠潴留,导致机体血容量增加,最终使血压升高。1.3治疗近几年,大量新型、有效的降压药物不断问世,丰富了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n劓。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案、用药指南等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但人们同时又发现,各个不同的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却不尽相同,有些甚至相互矛盾。如,关于4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利尿剂孰优孰劣的问题,大型临床试验ALLHATn朝的结果提示利尿剂更好;而第二次澳大利亚国家高血压研究(ANBP2)n町的结果却显示,对同样程度的高血压病人,用ACEI降低心血管事件效果要比利尿剂更好。这就难免使临床工作者感到无所适从。其实,不管临床试验的结果如何,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首先是具体病人的实际治疗效果n71。疗效是临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每个患者进行治疗时都能获取理想的疗效,是医务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因此,目前对高血压的治疗,在强调遵循循证医学,寻找最佳的、规范的治疗方案的同时,又非常强调个体化治疗。而中医学,因其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特点,以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学说,与现代医学的所谓“个体化治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相比之下,中药虽然降压强度上不如西药,却具备以下优势:①着眼于整体调整,使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减少病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②作用缓和,与西药同用,可以防止和减少血压波动。③副作用少。④与西药同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增强抗高血压效果,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从而减少降压药的剂量,缩短疗程。⑤中药治疗的方法很多,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除内服外,中药还可采用穴位敷贴、足浴、药枕、敷脐、药膳等,易于患者接受。⑥一些研究还显示,中药对由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有逆转作用,对各种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n8】。在临床中,视病情需要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好,比单用西药更具优势,不仅能降低血压、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能减少靶器官损害,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研究中医中药,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去治疗高血压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件值得我们中医从业者努力去做的事情。下面就对高血压病的中医理论探讨进行一些阐述。2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的中医研究2.1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高血压病为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属于祖国医学的“肝阳’’、“肝风"、“风眩”等范畴。《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皆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因高血压病引起脑溢血、脑血栓等病,则属于“中风’’、“类中风"、“偏枯”等症。《医学正传·眩晕》:“眩晕者,中风之渐”。本病与心悸、胸痹、中风等密切相关。2.1.1病因病机高血压病病因病机复杂,主要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禀赋不足和体质因素等,这些病因相互作用,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气机升降失常、风火内生、痰瘀交阻,从而形成高血压。从其病机总体上分析,主要有虚实两大类。论虚主要有:阴虚、阳虚、气虚、肾虚等;论实主要有:风、火、痰饮及瘀血。其发病机理主要为上实下虚(本虚标实)。上实为肝气郁结,肝火、肝风上扰,气血并走于上;下虚为肾阴亏损,水S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不涵木肝失滋养,而致肝阳偏盛。《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日:“上气不足,脑为之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为气虚而致眩晕。《素问·示从容论》“于次有人头痛,痉挛,⋯⋯脉浮而弦,⋯⋯不知其解。⋯⋯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表明头痛与肝肾有关。《灵枢·海论》篇:“脑为髓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旋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并脉证并治》提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对痰饮致眩作了大量的阐发。《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明确提出头痛的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火眩候》日:“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金代刘河间《河间六书·五运主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眩运》:“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修又日“丹溪则日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他药。余则日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治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经义(上气不足,髓海不足)以表其大意如此"。李中梓《医宗必读·头痛》日:“顺其新而暴者,但名头痛,深而久者,名为头风。头风必害眼者,经所谓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动则邪害空壳也"。明确提出头痛由肝风引起。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证,乃由清阳不升,风火乘虚上入所致。"何梦瑶《医碥·问证》日:“头痛如破者,风火相煽也”。2.1.2辨证分型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有多种方式,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及病因病机相结合的综合分型方式。例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n町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病位在肝,病本在肾。临床上将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肝风痰浊。山西中医研究院晗们将本病分为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阴虚四型。河南省中医研究院乜¨将患者分为肾虚型和非肾虚型两种。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口21认为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分型应以阴阳为纲,分成两类四型为宜,其主要病机包括“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阴虚是其“本’’,阳亢是其“标"。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老年医学研究所㈨认为老人高血压的虚证为多,尤其以肾虚为最。原发性高血压虽以眩晕、头痛为主要表现,但常与失眠多梦,心悸不宁等心经症状伴随出现,据此有人认为其病变脏腑主要在心,其次为肝肾。将高血压三期接中医辨证相应分为心火偏亢、心神不宁;心肾不交、气阴两虚:气血失调、心脉瘀阻等型口钔。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高血压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㈣中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四型。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高血压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四型。有人主张高血压病的发生以五脏不足为基础,尤以肾、肝、脾、心四脏为本,痰瘀互结于脉道,影响气血在脉道内的通畅为标。故提出气虚夹痰型,气郁气滞阴虚型和阳虚型6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啪1。有人在临床上采用肝郁阳亢,.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和气虚夹痰上扰清窍等四型分法∞1。2.1.3辨证施治高血压病治疗时必须针对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调整患者阴阳平衡,切断因实致虚、因虚致实的病理环节,从根本上解除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根据中医标本同治的原则,对所属风阳上扰,肝阳上亢,痰浊内蕴,瘀血交阻的患者,治疗以平肝泻火,镇肝熄风,化湿祛痰,活血化瘀等法;对所属阴虚阳亢,气血两虚,肾精不足,阴阳两虚的患者,治疗以滋肾养肝,滋阴填精,补气养血,育阴潜阳、益阴助阳等法。使患者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血压正常稳定。《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医学正传·眩运》:“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眩晕篇论治中云:“内风肆横,虚阳上升,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治六气风火大异。治宜辛甘化风,或甘酸化阴。叶氏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肝风既平眩晕斯止。’’嘞12.1.4选方用药具体用药应根据不同症型选择不同方剂,例如:肝阳上亢证选用天麻钩藤饮;肝火上炎型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羚羊钩藤汤;阴虚阳亢证多选用大定风珠,镇肝熄风汤;气血不足证多选用归脾汤,补中益气丸;肾阳不足证多选用右归丸;气阴两亏证方用生脉饮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方用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湿壅证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许多药物均有降压作用,例如:葛根、罗布麻、钩藤、黄芩、汉防己、臭梧桐、青木香、野菊花、当归、地龙、杜仲、夏枯草、罗芙木、玉米须、莱菔子、白芍、枸杞子、丹参、红花、天麻、淫羊藿、山楂、益母草、泽泻、车前子、代赭石、黄芪等。2.2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的研究高血压病中医称眩晕、头痛、肝阳、肝风等,其形成原因多较复杂,历代医家有不同论述。痰湿壅盛是高血压病临床常见证型之一。有学者心们对1038例高血压病患者作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高血压病诸证候构成比中,痰湿壅盛为第二,说明痰湿壅盛是高血压病的一个常见证候。下面就痰湿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从理论、实验、方药角度作一探讨。2.2.1痰湿作为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理论探讨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就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是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的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和水明显。由于水湿痰饮均为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因而许多情况下水湿痰饮并不能截然分开,故常常统称“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内经》有“因于湿,首如裹”的记载。秦汉以前无“痰"字,均作“淡"、“澹",《文子集略》云:“淡,胸中液也”,《广韵》日:“胸上水病’’、“从水”,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并脉证并治》对痰饮致眩作了大量的阐发,有“水在脾,少气身重"这里的水当指痰饮,全句阐述了痰湿困脾的表现,临床中“少气身重"亦是痰湿表现的特征之7,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一,并且提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此处的眩当指头晕目眩。唐《新修本草》转引时仍作“淡",隋唐之后,“淡"字渐渐转化为“痰”字,至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才均改为“痰"字。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中说:“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这里的“肥人多寒湿"是“肥人多痰湿"论的开端。同时,杨氏对肥胖者气虚及内生痰与湿的关系、内生痰湿的机理进行了阐述。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则有“无痰不作眩"的提法,其日“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浊内蕴,障碍气血运行,可致气滞血瘀,久而亦可化火生风。如朱丹溪所言:“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另外,“咸味入肾”,摄盐过多,肾阴受损,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亢盛,气机失调;肾阳损伤,不能气化水液,水湿内停。痰浊内蕴,阻塞肝体,肝阳不潜,可致肝风内动:或痰浊阻塞脉道,血液运行失畅,瘀血渐生。久之,痰瘀胶结,阻塞肝之血脉,则血不归于肝,肝不藏血,失于濡养,则肝体失柔,肝风内动。元·李东垣则认为“脾胃气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浊痰上犯清阳之位,故见眩晕。"明·张景岳认为“百病皆由痰作祟’’、“凡百药无效,痰也”,其在《景岳全书·痰饮》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明·方隅《医林绳墨》对此进一步阐述“首者清阳之会,位高气清,为湿邪熏蒸而沉重,似有物以蒙之也。《杂病广要》谓:“气虚肥白之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是以痰挟虚火,上冲头目,正气不能胜敌,故忽然眼黑生花,若坐舟车而旋运也,甚而至于卒倒无所知者有之,丹溪所谓无痰不能作眩者,政谓此也”.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所言“人身之痰不能滋润也,而其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现代赵立诚认为啪1高血压病总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虽有“风、火、痰、瘀、虚"的不同,但痰浊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临床常以痰热(火)、风痰、痰郁、痰瘀、.痰湿、痰虚为病,因此主张从“痰’’论治高血压病。朱妍等口妇总结了痰瘀致眩学说的源流,认为情志不遂,气机郁滞,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等导致血瘀痰凝,壅阻脉道,郁而蕴蒸,凝聚化毒,发为原发性高血压,其主要证类应演变为痰瘀互结、毒损络脉证,治疗当以祛痰化瘀法贯穿于高血压病各期。水湿痰饮是高血压形成的病因,同时它又是其它病因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及劳倦太过等,均可导致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失常,形成痰饮水湿;同时又可作为新的病因引起许多疾病,如清代沈金鳌所说:“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皆有。试罕譬之,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底,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有痰成也"。可见水湿痰饮为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是故,能够有效地防治水湿痰饮是8 南京中医药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历代医家一直不懈努力的目标。痰湿作为高血压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痰湿又多与风和虚兼夹为病互为因果,痰浊可引动肝风,肝阳过强克伐脾土也可使脾虚痰浊内生,痰、风、虚三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密不可分。故刘河间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主张从肝风论治。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主张从痰论治。张景岳认为“无虚不作眩",主张从虚论治。而临床所见,大多数眩晕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究其病机,肝风、痰、虚三者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肝胆之风阳上冒为肝阳强之象,肝阳强久之则伤脾,木克土而脾虚生焉。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生痰饮,痰浊随肝风上冒,致头部清空之窍不清,故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由此可见,眩晕的发生与肝风、痰浊和体虚均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不可偏执一论。眩晕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呕吐,其发生也与脾虚密切相关,脾胃互为表里,脾气升则胃气降,脾虚则其气不升,胃气不降,胃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故眩晕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实以肝风夹痰为主,其虚以脾虚为主。痰之为害,如《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所言:“人身之痰不能滋润也,而其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随着机体内痰浊的不断增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各种疾病。如痰湿困脑则中风、眩晕、痴呆,痰阻心脉则胸闷、气短、心悸,风痰上扰则头痛、头晕、失眠,临床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风等均与其有关。2.2.2痰湿作为高血压病病因的现代研究近年来,对高血压病证本质的研究发现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有学者口21对高血压辨证分型和血液动力流变学的关系作了探讨,发现痰湿壅盛型高血压血液粘度较其它各型增高,多为实证,而SI降低(P肝火亢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正常对照组,认为高血压病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在痰湿壅盛实证时较重,变化规律与中医病因病机相符。方永奇等口51观察到,心脑血管病痰证病人尿素氮(BUN)、肌酐(Cr)、心钠素(ANF)增高而醛固酮(ALD)降低。BUN、Cr升高说明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代谢产物堆积;而ANF增高及ALD降低,则表明由于水钠潴留,血压升高,机体调节机制起作用(分泌较9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多的ANF并减少ALD的分泌.),以促进水钠的排泄。痰证病人心血管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高动力型的血液循环特征,即循环压力增高、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主动脉排空加快,显示出痰证病人心血管功能具有高压高排和主动脉硬化等特点汹1。吴凯口71亦观察到,冠心病痰证病人心肌收缩力、功率增大,心脏每搏流量、流速增加,外阻增高、动脉血管紧张度增加。痰湿还可导致血流缓慢,血管硬化,血液流量减少,是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痰湿作用于血管,还通过影响内皮细胞方能影响血压,周瑕菁∞1等发现内皮细胞有一重要功能是对血管壁张力的调节。内皮细胞通过分泌的血管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共同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而使血管张力处于平衡状态。当某一类型的因子的生成量发生变化时,将导致血管张力的失衡,其中以舒张因子减少引起的失衡较多。祛痰方药具有保护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证实祛痰方药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而使血压保持稳定。2.2.3化痰健脾方药对血压调节作用的现代研究高血压病的形成有一个漫长过程,痰、虚、浊、瘀作为高血压病形成中的一种病理改变,用健脾、理脾化痰方药治疗高血压病在临床症状、实验指标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在治疗上,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病人,常采用健脾化痰行气利水、疏肝柔肝、降逆熄风之法,方用泽泻汤、五苓散、温胆汤、四逆散加黄芪、生牡蛎化裁。既取泽泻汤、五苓散化气行水,健脾渗湿除痰之功,又取四逆散、温胆汤疏肝柔肝,化痰降逆熄风之用。白芍养血柔肝,平肝潜阳,柴胡疏肝达郁,生牡蛎平肝潜阳熄风,3药联用,共奏柔肝熄风之效:重用泽泻、茯苓利水除痰,白术、法半夏燥湿除痰,枳实、陈皮理气化痰,竹茹清热除痰,桂枝化气行水,诸药合用,共奏利水化痰定眩之效。久病入络,方中桂枝又可通经活络:眩晕常伴呕吐,方中法半夏、竹茹又均能止呕。诸药合用,具有柔肝熄风、健脾化痰、止眩止呕之功。现代研究发现健脾化痰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2.2.3.1燥湿化痰药的降压作用半夏有燥湿化痰的作用,《本经》日:“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明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现代研究发现用20%乙醇制成的半夏乙醇浸膏,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短暂下降∞引,白术补脾燥湿和中,《别录》日:“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不仅增加水的排泄,也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并且钠的排泄还胜于水的排泄。泽泻有利水渗湿泻热作用,《日华子本草》谓其:“治五劳七伤,主头眩、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泽泻有利尿、降压作用,泽泻的利尿作用与其含大量钾盐有关,实验发现麻醉犬静脉注射泽泻浸膏可以降压H01。茯苓渗湿利水,《药征》日:“主心悸及肉筋惕,旁治头眩烦躁。"药理研究茯苓有利尿作用。煎剂对切除肾上腺大鼠单用或与去氧皮质酮合用能促进钠排泄。2.2.3.2健脾益气药的降压作用10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党参等补中益气生津,药理研究发现有降压作用,醇、水浸膏静脉或腹腔注射,能降低麻醉犬的血压;黄芪益气,利水消肿,《医学衷中参西录》日:“黄芪,能补气,兼升气,善温胸中大气。《本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有利尿作用,O·5班g的利尿效价与氨茶碱0·05g/kg相当,黄芪煎剂给麻醉狗、猫、兔等静脉注射均可引起明显的降压作用,降压作用与直接扩张血管有关。从以上的文献以及实验和方药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医中药在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成功的运用中医中药去治疗高血压,首先需要我们准确的对高血压病进行正确的辩证分型,然而目前我们对痰湿壅盛证的辩证还不够统一规范,没有一个客观的指标。近年来有关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内容广泛,现代医家采用实验室检测(如血生化、血清胰岛素、血流变学、血管活性物质、免疫学等)、器械检测(如血压测量、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CT平扫、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基因测序等手段,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试图明确高血压病“证’’的实质。这些临床调研丰富了中医学内容,拓展了思路,但是临床应用价值有待商榷。我们应该将习用的、零散的、以“四诊”为核心的疗效评价方法转化为统一的、规范的、能被现代科学界广为接受的有效证据。因此对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的实质和内涵我们也可以试着去用一种方法去寻找其客观指标,用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客观的方法去明确其证型的实质。代谢组学这门学科的兴起,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13.代谢组学的应用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或Metabonomics)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新型学科。1999年,英国帝国大学Nicholson教授在20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以NMR分析为主的代谢组学研究模式,并联合国际6大制药公司启动了以创新药物安全评价和预测为主要研究目的的COMET计划,极大地推动了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代谢组学是应用LC.MS、LC.MS/MS、GC.MS以及NMR等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定性定量研究生物体体液中(包括血浆、尿液、组织液、细胞培养液等)的内源性代谢产物即代谢组(Metablome),结合模式识别等化学信息学技术,分析生物体在不同状态下(比如生理与病理状态、给药前后等)的代谢组的差异,获得相应的生物标志物群(Biomarkers),从而揭示生物体在特定时间、环境下的整体功能状态的一门学科。近年来,代谢组学已在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包括疾病模型的确证、疾病诊断、药效作用机制研究、安全评价、新药发现等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H“删。从本质上来说,代谢组是生物体整体功能状态的生化表型,能够灵敏、即时反映基因、环境等各种因素所引起的生物体功能状态的改变。简单地说,代谢组能够反映机体是处于正常状态还是病理状态以及何种病理状态,因此诊断、鉴别是代谢组学研究的最直接功能。分析国内外己发表的代谢组学研究相关论文,亦证实目前代谢组学应用最多、最成功的领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域即为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研究及化学异物的毒性鉴别研究,占所有代谢组相关文献的50%以上,其余多数为代谢组方法学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医疗诊断方法,代谢组学方法具有无创性、样品制备简单、多变量同时分析等优点,因此,从代谢组的本质及其研究现状分析,代谢组学研究将在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复杂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的临床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病常与个体中多种代谢异常集结存在m’471。现代学者进行了有关高血压病的代谢组学动物研究和临床试验,但研究尚少、样本量小,国外文献检索到2篇相关报道。Akira等对高血压大鼠、健康大鼠空腹尿液进行1NMR检测后发现:牛磺酸、肌酸升高,而其他不明物质降低,这些物质位于图谱2.48、3.10、3.58minH羽。Bridle等运用1NMR对不同血压水平人群进行血清代谢组学检测后发现,正常人同血压偏高以及高血压患者间存在代谢组学差异“91。国内外尚未检索到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证型探讨的相关研究。尽管中医学与代谢组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和发展,但二者具有诸多相通之处。二者均强调整体观,且具有相似的思维模式。(1)二者研究对象均为有机整体。中医学的研究对象为“人”这一有机整体。中医学利用“证”这一特有概念,对某一特定阶段的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的整体,代谢组学利用对内源性代谢物质定性或定量测定,反映机体、组织、细胞在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代谢应答的变化。每个代谢循环会产生多个代谢物,不同代谢循环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代谢组学正是从代谢物整体变化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体对各种刺激的动态响应。(2)--者均是对多因素进行整体分析。中医学中“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必须综合判断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多个因素,仅对其中一项进行分析,都不是完整的中医辨证。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命个体对外源性物质(药物或毒物)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的全貌和动态变化过程,真实地反映人体内网络交叉的生理、生化调节和影响过程,并非仅仅某一代谢产物。(3)中医学与代谢组学均具有类似于“黑箱理论”的思维模式。中医学中的藏象学说研究内在的生命本质与外在现象的关系,揭示脏腑与形体诸窍、自然环境关系。“藏"是藏于体内的脏腑,居于体内,外不可见:“象”,是形见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流露于外,是可见的表现、可预测的征兆。代谢组学不关注机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遗传物质、蛋白质发生变化的细节及对机体代谢网络的调控,只关注一系列作用后对机体造成的最终后果,即其关注的重心是黑箱外暴露出的现象,透过这种现象推测黑箱内发生的巨变。中医的“证"是论治的起点和核心。代谢组学(或称代谢物组学)是新兴的一种组学技术,它改变了单一标记物检验的传统思路,以一组代谢物群体作为模式标记物来诊断疾病,将寻找疾病标记物的检验学研究视野从“个体发现"拓展到“模式发现”,使得“证"的研究可以和处于科学前沿、综合程度很强的系统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同时也是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代谢组学在中医证侯研究中的作用,为我们寻找高血压中医证型痰湿壅盛的实质和内涵提供了一个探索的平台。12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前期基础研究第二部分临床研究2005年.2006年期间,江苏省中医院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进行了预试验。己运用GC.MS(气质联用)、GC/TOF.MS(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对23例正常人与3l例高血压病人及高血压病不同证型病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的血清代谢组进行分析,初步研究发现代谢组学研究不仅可显著区分正常人与高血压病人(见图1),同时还可进一步获得中医辨证分型信息,可区分不同中医证型,尤其以肝火亢盛组与阴虚阳亢组间差异最为显著(见图2),为将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应用于中医“证’’的本质与辨证分型现代科学依据研究创立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已在2006年度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学会诊治冠心病的发展与趋势学习班暨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投向Am。J。Chin。Med。(Metabolomicsapproachtothebioehemiealdifferentiationof聊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typesofhypertension。TheAmericanJouranlofChineseMedicine,2007,submitted。)0K26oK23oK29。K。2稻80陋擎№187or‘Z,.⋯爨。K32游满oK24酶2瓯11;._4.00000-2000000000002000004.00000REGRfactorscore2foranalysis2图1:主成分分析得分图(Scoringplot)。K为正常人,1,2,3为不同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结果显示代谢组学可明显区分正常人与高血压病人。13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肝火亢盛蜃火亢盛赝火亢盛肝火亢盛肝火亢盛1/1-1=火亢盛I肝火亢盛1痰湿瘫盛痰湿雍盛痰湿瘫盛阴虚阳亢阴虚旧亢阴虚阳亢阴虚PEI'亢阴虚阳亢o.o31.863.695...1:打.2I奠.9图2:运用马氏距离法分析不同证型病人的代谢组数据。图中各数据距离越远,表示差异越大,结果表明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病人的代谢组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肝炎亢盛与阴虚阳亢的代谢组差异尤为显著。2材料与方法2.1研究目的本项目在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创新性提出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思路与技术阐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的中医证候本质,建立痰湿壅盛证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定量科学表达体系。在建立GC/TOF-MS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对健康人群、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型患者血清、代谢组进行全谱分析,建立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型患者的代谢组学诊断、判别模型,进而筛选、确定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群),从代谢组学水平上探讨高血压病痰湿壅盛中医“证’’的物质基础。2病例选择和排除标准2.2.1病例选择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年颁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的诊断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高血压病诊断,应为至少两次在非同日静息状况下测得血压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并排除14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继发性高血压后,方可诊断。并按血压水平分级:1级高血压(轻度):SBP140---159mmHg和(或)DBP90-_99姗Hg;2级高血压(中度):SBP160---179mmHg和(或)DBPIOO----109mmHg;3级高血压(重度):SBP≥180mmHg和(或)DBP>,1lOmmHg。若患者SBP和DBP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痰湿壅盛证主症: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症: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证型诊断说明①必须具备主症中1项方可入选。②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诊断为该证a符合两个主症(除外眩晕、头痛)+舌象b符合一个主症(除外眩晕、头痛)+两个次症或脉象+舌象③证型的确立须由三名以上中医师独立诊断,如果不一致,取相同或相近的2/3诊断。④证型单纯者为首选对象,两型并见但有一主型者为次选对象,排除两型并见无主次之分或证型复杂者(3)病例入选标准①符合高血压病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在35-60岁之间⑨原发性高血压,1周内不同日2次以上测血压,血压达到诊断标准④未用药物,或曾服用药物(包括降压药物),但已停用一周2.2.2病例排除标准,(1)患者年龄在35以下或60岁以上(2)女性患者(3)继发性高血压,包括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先天性肾脏病(多囊肾)、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狭窄、绝经期综合症、多发性大动脉炎、脑肿瘤、药物(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4)精神或法律上的残疾者(5)合并严重肝、肾、血液系统疾病(6)伴发其他可能妨碍入组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艾滋病2.2.3健康对照组选择标准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胸透、血尿粪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等理化检查,评定无心、脑、肝、肾、肺等主要器官系统的实质性病变者。15 第二罄癸施凑磅究2.2.4研究对象经知情同意,符合瘸例入选标准商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男性患者15例,符合健康对照组选择标准健康久男性20例。2.3观察指标2。3。{、生物学指标年龄、身高、体重、既往史、用药史、家族史、吸烟史2.3.2、诊断指标病程、病情、舌质、舌苔、脉象、盘匾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的测量——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严格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具体要求参照2005年颁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3.3、主要观察指标盎清代谢组2.4研究方法2.4。{检验方法抽取受试者空腹12小时静脉血、留取受试者晨尿,保存在-80"C冰箱,统一送至中国药科大学进行代谢组学测定。(1)样燕处理:盘浆样瑟、采用4倍和6倍量甲醇沉淀,混匀0℃静置2h,超速离心惹、辉干后进行肟化和衍生化处理。(2)仪器设置:色谱条件选择,MS检测参数设置需根据实际测定样品过程中相应优化调整。(3)代谢组谱图处理:首先对谱峰进行基线校正,峰匹配,并肩内外标进行峰标面积和保留时间校正后,对谱图按统一标准(如GC/TOF-MS选择400个峰)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值和保留指数导入Excel文件,运用SIMCA-P进行化学信息学计算(如PCA主成分分析),获褥模式判剜和分类结果。(4)生物标记物的获得及确证:生物标记物的发现与确证是代谢组学研究的目标和重要突破口之一。通过上述分析所获得的代谢指纹图谱,经谱图预处理并积分后,对积分值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根据各样本的主成分褥分作图,W判别组闻差异荠对组别进行分类;进一步溺PCA分析进行主成分因子负荷矩阵分析,并作变量散点圈(Loadingplot),从图中可发现显著升高或降低的变量,这些变量的组合即为表征病变的“生物标记物群”。2.4.2统计学处理该研究中连续性交基指标均做自然对数转换以改善参数分布盼芷态性,组闯差异显著性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数据用x十s表示,计数资料显著性检验用X2检验;相关性采16 露窳孛医药大学矮士学位论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代谢组分析:将相关积分值进行中心化和比例换算,用SIMCA-P10.0软件包(瑞典,UmefficsAB,Umea)进彳亍主成分分析,同时进行判别分析(p稚lalleastsquaresdis,crimin蠢eanalysis,PLS-DA)。对两组代谢物使用t检验,由此寻找和发现各组大鼠皿浆之间的代谢差异,找出特征差异代谢物3结果3.1一般情况比较3.{.1正常对照组与痰湿壅盛组年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痰湿壅盛组年龄分布情况,经t检验,t:0.18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有可比性。结果见下表l表2-1正常对照组与痰澎壅盛组年龄比较3.1.2正常对照组与痰湿壅盛组体重比较正常对照组与痰潼壅盛组体重指数分布情况,经乇检验,t=2.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痰湿壅盛组体重明显比正常组高。结果见下表2表2.2正常对照组与痰湿壅盛组体重比较3.1.3正常对照组和痰湿壅盛组体重指数水平比较正常对照组与痰湿壅盛组体重指数分布情况,经t检验,t拳o.1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痰湿壅盛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结果见下表3表2.3正常对照组与痰湿壅盛组体重指数比较17 *=∞分j自昧"究314正常对照组和痰湿壅盛组血脂水平的比较(单位:I)11110I/L)表4展示『F常对照组与痰湿壅盛组相比,TC、HDL—C、TG、LDLc有显著差异(P<0o;)提示在未达到高腊血症疾病诊断的正常对照组与疲湿壅盛组人群中,存在血脂代谢障碍以痰湿壅盛组为主。表4:正常对照组与痰湿壅盛组血脂水平比较32正常对照组(K组)和痰湿壅盛组(c组)代谢组学分析比较321正常对照组(K组)和痰湿壅盛组(c组)的模型图罔2-IK—C两组问的模型图KandCmodeloveIview⋯仙“⋯1”5‘”1昌翟器上圈显小.主成分所能解释(R2Y)的数据虽较多,预测(Q2)能力确币强。R2Y反映的是主成分的解释度,即说明主成分能代表多少样本的信息量,Q2反映的是预测度。这并1:是个很理想的模型,它对大部分数据(主成分)能进行解释,但所能预测的数据少,预测能力比较弱。导致这种预测能力F降是否和高血压病纳入人群病隋较轻或者总体病程都不长有关尚有待证实。322正常对照组(K组)和痰湿壅盛组(c组)得分图或者样品分布散点图目2-2KC得分图或者样品分布散点图l8 自§十Ⅸ自大学硕±学位论空KandCpartialleast-squaresprojectiontOlatentstructuresanddiscriminantanalysis(PLS—DA)scoresscatterplot∞UV。AmpDA⋯TA2cⅫPMP2署6”’Coigrtd⋯dJ兀gIocIas8esmM2/厂—\/:雠-t卅。:啪.一裤哪’哪\\\≥_-K17⋯1104{7-65J⋯10123‘5e78川Ⅱ11得分罔(散点越靠近说明样品差异越小,反之,距离越远,差异越大)显不:对照组与c组能明显的区分开来,两组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别。但图中的C13,CIO,等样品区别不太明品。K17异常。总体看K组(正常对照)与C组(痰湿)有较显著差别。323因K171表现异常。去除K”一1后重新计算模型。图2-3K组和C组的新模型图KandCDewmodelOvenqew”yam”A29⋯一“”一昌裟:料’匿3显 第=部分1‰R研究3.24去除K171后的Kc得分图图2-4KC得分图或者样品分布散点图disposeKl7_1KandCpartialleast—squaresprojectiontolatentstructuresanddiscriminantanalysis(PLS-DA)$COI'eSscaaerplot滁:蹄嚣矿5⋯C口h“⋯m”Ⅺloc{⋯hM2,厂—\一IKl4.K"\\-x他m.d群“‘”\.m1‘啪-K”J/—————/23●5e78§⋯1E1一●⋯-‘一n0,5—1:∞∞一*⋯图4显示:对照组与c组能明显的区分开来,两组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别。但图中的C13,C]0,等样品区别仍不太明显。总体看K组(正常对照)与c组(痰湿)差别显著。325Kc荷载圄或峰/化台物/变量分布图图2-5KC峰/化合物/变量分布图LoadingsscatterplotmⅢm一~盛嚣0搿黑垡’⋯‘二:0擎~一__tj杰%‘●‘^‘f‘图2-5显示:黑色小点代表目标代谢产物,红色方块点代表相应的代谢产物含量,伪0q_,¨20{I~$ 妻室±堡堑查芏里主兰些丝奎组问存在显著差异的峰/化合物/变量用红色方框标出。根据红色方框我们可以知道有一部分物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两组中有显著差异的变量,右侧正值在K组中浓度高·左侧负值在c组浓度高。从图中发现的这些显著升高或降低的变量的组合即为表征病变的“生物标记物群”,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F结论:两组问存在这样的变量.即红色方框标示处,且有能力将之组合起来成为我们需要的“生物标记物群”,甚至建立代谢组学对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诊断模型。表2-5对应的峰/化合物鉴定表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表2-6用simcap软件分析得出的有显著性差异的化合物表VariableNameidentifledWin020C12Win046_COlWin039C05Win019C06Win045C05Win03lC06Win045C06Win029_c03Win009COlWin041C05Win042C03Win040C02Win01lC03Win004C02Win045C04Win007C0lWinOl6_C05Win005C02Win019C07Win028_c08Win041C07Win040C0lWin00iC01Win019C01Win038C04Win020-C05WinOl5C03Win038C05Win049C02Win016C07Win022C03WinOllC0lWin015C04Win032C06Glutamicacid谷氨酸gamma-TocopherolY一生育酚Monohexadecanoylglycerolcreatinine肌酐Uricacid尿酸beta-D-Glucopyranose[3一右旋一吡喃(型)葡萄糖Va//ne缬氨酸Phosphoricacid磷酸Alanine丙氨酸3-hydroxybut妒cacid3羟(基)丁酸Ethanedioicacid草酸Glucose葡萄糖Pyruvicacid丙酮酸Urea尿素氮Ttest0.0036460.0099750.0112390.0151670.0154850.0181990.0253420.0482810.045107O.0482590.0577650.106195O.i128980.131030.1464730.1535030.0722830.0817730.0699020.0696990.06261i0.0461030.0513870.1552250.0402320.0219750.0144140.017220.0105040.0112020.010170.0056910.0053530.003324表2-6示:T-test结果存在显著性变化的化合物有:谷氨酸、Y一生育酚、单十六醛丙22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醇、肌酐、尿酸、B一右旋一吡喃(型)葡萄糖、缬氨酸、尿素氮这八种。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这说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与健康人之间的确存在物质基础的差异。但尚缺乏能够确定代谢途径的有力证据。由于一些化合物在色谱图中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峰,其中一个峰有差异,而另外一个峰没有差异,因此最终结果还要经过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后才能得出。还有很多检测到的色谱峰(Winxx_Cyy)在目前无法鉴定,暂时可以放在一边,数据的统计分析继续,待发现与组间差异有特别关系时再重点研究。有些化合物的含量有显著差异,却无法确定是什么物质。即便是检测出名字的有显著差异的化合物,它也仅仅代表了一个至多几个样本,实在无法据此确立生物标志物,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特殊的代谢群与证候之间应该是存在相关性的,它们有成为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所以,这些化合物的测出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是我们今后进行更大样本量试验的基石和探照灯,提供了参考和侧重点,也许,最终确定的生物标志物就在它们中间。此次试验我们已经注意性别的区别对待,只选取了男性患者,减少了因性别之间的差异带来的误差,同时严格选取未服药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降低了无效因素对代谢组结果的干扰。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及同时要扩大监测变化的代谢物的视窗,如此将会更加充分地发挥代谢组学的作用,对研究各个中医证候、客观地描述中医证的本质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4、结论1、运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成功区分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和正常对照组。2、初步得出来了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的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群:尿素氮,肌酐,尿酸,谷氨酸,缬氨酸,Y一生育酚,单十六醛丙三醇B一右旋一吡喃(型)葡萄糖。3、另外此研究还说明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之间具有相关性。p5讨论5.1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的代谢组学内涵从表2-6中显示: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血浆中以下八种代谢组物Urea(尿素氮),creatinine(肌酐),Uricacid(尿酸),Glutamicacid(谷氨酸),Valine(缬氨酸),gamma-Tocopherol(Y一生育酚),Monohexadecanoylglycer01(单十六醛丙三醇),beta—D—G1ucopyranose(B一右旋一吡喃(型)葡萄糖)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初步认为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的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群以上面八种化合物为主。5.1.1代谢组学简介代谢物组学是以代谢物分析的整体方法来研究功能蛋白如何产生能量和处理体内物质,评价细胞和体液的内源性和外源性代谢物浓度与功能关系的学科。通常采用绘图技术,23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现代分析测定方法,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方法,以高通量实验和大规模计算为特征,完成细胞或者生物样品所有代谢物的“指纹图谱"。代谢物组学通过研究代谢指纹图谱的变化,能更直接地反映体内生物化学过程和状态的变化。代谢组学应用LC—MS、LC—MS/MS、GC-MS以及NMR等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定性定量研究生物体体液中(包括血浆、尿液、组织液、细胞培养液等)的内源性代谢产物即代谢组,结合模式识别等化学信息学技术,分析生物体在不同状态下(比如生理与病理状态、给药前后等)的代谢组的差异,获得相应的生物标志物群(Biomarkers),从而揭示生物体在特定时间、环境下的整体功能状态。代谢组学与其他组学相比具有容易检测、代谢产物确有明显的改变、代谢物的种类要远远小于基因和蛋白的数目。分析国内外已发表的代谢组学研究相关论文,亦证实目前代谢组学应用最多、最成功的领域即为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研究及化学异物的毒性鉴别研究,占所有代谢组相关文献的5096以上,其余多数为代谢组方法学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医疗诊断方法,代谢组学方法具有无创性、样品制备简单、多变量同时分析等优点,因此,从代谢组的本质及其研究现状分析,代谢组学研究将在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复杂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的临床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病常与个体中多种代谢异常集结存在H6’471。现代学者进行了有关高血压病的代谢组学动物研究和临床试验,但研究尚少、样本量小。Akira等对高血压大鼠、健康大鼠空腹尿液进行NMR检测后发现:牛磺酸、肌酸升高,而其他不明物质降低H引。Bridle等运用1NMR对不同血压水平人群进行血清代谢组学检测后发现,正常人同血压偏高以及高血压患者间存在代谢组学差异。5.1.2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尽管中医学与代谢组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和发展,但二者具有诸多相通之处。二者均强调整体观,且具有相似的思维模式。(1)二者研究对象均为有机整体。中医学的研究对象为“人"这一有机整体。中医学利用“证"这一特有概念,对某一特定阶段的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的整体,代谢组学利用对内源性代谢物质定性或定量测定,反映机体、组织、细胞在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代谢应答的变化。每个代谢循环会产生多个代谢物,不同代谢循环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代谢组学正是从代谢物整体变化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体对各种刺激的动态响应。(2)、二者均是对多因素进行整体分析。中医学中“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必须综合判断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多个因素,仅对其中一项进行分析,都不是完整的中医辨证。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命个体对外源性物质(药物或毒物)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的全貌和动态变化过程,真实地反映人体内网络交叉的生理、生化调节和影响过程,并非仅仅某一代谢产物。(3)、中医学与代谢组学均具有类似于“黑箱理论’’的思维模式。中医学中的藏象学说研究内在的生命本质与外在现象的关系,揭示脏腑与形体诸窍、自然环境关系。“藏”是藏于体内的脏腑,居于体内,外不可见;“象”,是形见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流露于外,是可见的表现、可24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测的征兆。代谢组学不关注机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遗传物质、蛋白质发生变化的细节及对机体代谢网络的调控,只关注一系列作用后对机体造成的最终后果,即其关注的重心是黑箱外暴露出的现象,透过这种现象推测黑箱内发生的巨变。5.1.3痰湿壅盛证的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的意义从我们的实验中得出的结果看,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很明显的区分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病人和正常对照组,说明了代谢组学具备了反映和解决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候问题的“组打、“群’’、“谱"集成的分析功能,它侧重于寻找相关特定组分的共性加以分析、判断。通过检测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的血液,对这些由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引起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帮助了我们更好的理解痰湿壅盛证的病变过程及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状况,最终寻找到了痰湿壅盛证的生物标记物。找到的这些化合物有些已经经过学者验证和高血压痰湿壅盛证有明显的相关性,如方永奇等观察到,高血压病痰湿证病人尿素氮(BUN)、肌酐(Cr)、心钠素(ANF)增高而醛固酮(ALD)降低。BUN、Cr升高说明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功能损害,水钠潴留,代谢产物堆积:而ANF增高及ALD降低,则表明由于水钠潴留,机体调节机制起作用(分泌较多的ANF并减少ALD的分泌),以促进水钠的排泄唧1。而尿酸是通过黄嘌呤脱氢酶或黄嘌氧化酶降解嘌呤形成的。最近研究表明,尿酸的重吸收和分泌是通过离子交换转运系统(anion—exehangetransport)来实现的崎¨,血清尿酸的增高是由生成增多或清除减少所致,前者包括高嘌呤饮食和体力活动,而高血压痰湿壅盛病人,一般都有肥胖,暴饮暴食,嗜食肥甘等,这可能是引起患者嘌呤代谢障碍,进而血清中尿酸升高的原因。而Glutamicacid(谷氨酸),Valine(缬氨酸),gamma—Tocopherol(Y一生育酚),Monohexadecanoyl91ycer01(单十六醛丙三醇),beta—D-Glucopyranose(B~右旋一吡喃(型)葡萄糖)这五种化合物。经过查阅相关网站的数据库,到目前为止,尚没有高血压病与这些相关化合物的关系的论述。虽然此研究得出的痰湿壅盛证的代谢化合物标志物的准确性,同时也需要依赖于使用的仪器的性能,但是代谢组学研究痰湿壅盛证的方法终究提高了诊断的科学化、定量化,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为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候标准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找到的代谢化合物群里虽然其中五种现没有与高血压相关性的报道,但这毕竟是为我们研究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提供了一个方向。5.1.4代谢组学对中医发展的意义中医的“证"是论治的起点和核心。但靠“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证的外候是经验性的,信息很难量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诊疗水平,不为循证医学所认可。辨证是一个司外揣内的过程,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四诊所获得的代谢组学信息可相对客观地描述机体确实已经发生了的代谢事件,可以尝试用它来描述“证’’的生化状态,通过对与某一证候相关的特定代谢组分进行识别、分析、判断,有望确定相应证型,使中医辨证更加客观。论治的过程是一个有的放矢的治疗过程,是中医治疗个体化的体现,也是中医治疗疗效显著的原因。中医药辨证论治疾病已被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具有肯定的疗效和明显的优势。但是各种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传统辨证仅依据病人的感觉(症状)和医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生的感觉(望闻问切)所采集的定性资料,缺乏客观化和规范化,。可重复性差,辨证分型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规范的标准,辨证论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更难以从微观量化指标来评价,阻碍了中医理论的发展及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给临床中医辨证治疗和中医现代研究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将代谢物组学方法引入中医证型的现代研究有很强的前瞻性,“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从代谢组学的观点而言,它应该是人体代谢网络功能发生变化后的一种特异性状态,或者两者有某种对应关系。此时通过人体的血样或尿样的检测,可以对证型的确定来确定客观指标,同时了解和发现代谢产物变化与脏腑生理、病理的相关性,以便更好的指导诊断和治疗。代谢组学是新兴的一种组学技术,它改变了单一标记物检验的传统思路,以一组代谢物群体作为模式标记物来诊断疾病,将寻找疾病标记物的检验学研究视野从“个体发现"拓展到“模式发现",使得“证"的研究可以和处于科学前沿、综合程度很强的系统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同时也是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这将把“证"的研究再次推向科学发展的前沿,成为中医现代化最重要的研究方向。5.2.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之间的关系痰湿壅盛证为高血压病的一个常见的中医证型,在此研究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高血压危险因素当中的超重、肥胖和高血脂和痰湿壅盛证之间具有相关性5.2.1肥胖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从表2—2表2—3中显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痰湿壅盛证有明显的相关性。肥胖作为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已属定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群平均动脉压与体重、体脂含量及腰围、脂肪细胞重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眦3。肥胖在高血压发生和维持中所起的作用,除与容量负荷状况有关外,可能还涉及肥胖所伴随的胰岛素抵抗、交感活动增强、外围阻力血管变化、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心房利钠素的变化以及类固醉激素的差异等因素∞’541。我国古代医家在著作中早有论述,如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中说:“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这里的“肥人多寒湿’’是“肥人多痰湿"论的开端。同时,杨氏对肥胖者气虚及内生痰与湿的关系、内生痰湿的机理进行了阐述。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则有“无痰不作眩’’的提法,其日“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从本实验结果看肥胖和高血压痰湿壅盛证之间有显著相关性。5.2.2高血脂和痰湿壅盛表2—4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痰湿壅盛证和高血脂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高血脂是现代医学的名词,是人体内脂质代谢失常,血浆中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限度的一种病症,本病可归属于痰饮浊、肥人、胸痹、中风、眩晕、心悸等病之中从中医理论分析,高脂血症属气血津液病变范畴,与痰浊、瘀血等密切相关其病位虽在血脉,但与脏腑密切相关,属全身性疾患。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中医将痰分成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中医有“百26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病皆为痰作祟?之说。张镜人瞄司于七十年代末首先提出痰湿与痰热与血脂升高有关,至84年徐济民等㈣提出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升高是冠心病痰湿和痰热二亚型特有的重要生化物质基础。董汉良州更明确指出“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有人嘲1采用药物反证方法发现,化痰健脾中药组成的方剂能明显地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现代医学的高血脂和中医学之痰浊产生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物质代谢过程发生障碍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脂质代谢紊乱,过氧化脂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其病理与中医学的痰浊密切相关痰浊在脉道中互相搏结,日久凝结于脉道壁上,使脉道损害,血流瘀阻,而产生高血压,冠心病等。6问题与展望本研究初步探讨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的现代科学内涵的代谢组学研究,及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的关系。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诸多困难:如在选择观察组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病例时,因为在辩证分型时存在主观性的原因,可能在合适病例的选择方面准确性不是很高,给临床研究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可重复性、可比性差,另外因为时间比较仓促选择的病例不是很多,研究设计思路和方法欠严谨、实验方法欠规范,分析结果时也可能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致使结果的可重复性差。这些都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主意,要结合病因学、发病机制、血压水平、靶器官损伤程度等,进行前瞻性、综合性、系统性、深层次、大样本的研究,以确立高血压病证的客观化动态诊断指标,以指导临床。中医学时一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科学。“证"是中医学诊断、治疗的关键所在,而代谢组学为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门,代谢组学的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提供了又一个良好契机。我们的代谢组学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使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学在研究相关复杂性疾病过程中越来越趋于相互渗透,对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必将会有长足的促进,可以推动中医诊断和治疗变为科学性的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医学,最终为中医学现代化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和策略,并且为更好的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提供理论依据。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学的发展还将会有不断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见证中医学不断的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壮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l】klagMJ,WheltonPK,RandallBL,eta1.Bloodpressureandend—stagerenaldiseaseinmen[J].NEnglJMed,1996,334:13【2】EasternStokeandCoronaryHeartDiseaseCollaborativeResearchGroup.Bloodpressure,cholesterol,andstokeineasternAsia[J].Lancet,1998,352:1801【3】YusufS,ReAdyS,OunpuuS,eta1.Globalburdenofcardiovasculardisease:partI:generalconsiderations,theepidemiologictransition,riskfactors,andimpactofurbanization[J].Circulation,2008,104(13):2746-2753.【4】WorldHealthOrganization,IntemationlSocietyofHypertensionWritingGroup.2003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InternationalSocietyofHypertension(ISH)smtementonmanagementofhypertension[J].JHypertens,2003,21(11):1983·1992.[5】EzzatiM,LopeZAD,RodgersA,eta1.Electedmajorriskfactorsandglobalandregionalburdenofdisease[J].Lancet2002,360:1347【6】JiangHe,DongfengGu,XiguiWu,eta1.MajorcausesofdeathamongmenandwomerlinChina[J].NEnglJMed,2005,353(11):1124-1134.【7】KearneyPM,WheltonM,ReynoldsK,eta1.Worldwideprevalenceofhypertension:asystematicreview阢.JHypertens,2004,22(1):1l【8】FieldsLE,BurtVL,CutlerJA,eta1.Theburdenofadulthypertensionintheunitedstates,1999to2000:arisingtide[J].Hypcrtens,2004,删4):398[9】EdwardsR,VnwinN,MugusiEHypertensionprevalenceandcareinanurbanandruralareaofTanzania[J].JHy-pertens,2000,18(2):145【10】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工作总结【J】.高血压杂志,1995,3(增刊):1_2.【ll】澳门镜湖高血压调查组.澳门地区高血压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4):219【12】任伟,张素华,李革,等.重庆市3717例人群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调查【J】.重庆医学,2005,1(34):7[13】刘治全,牟建军.高血压病诊断治疗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2-20【14】ZwietenPAV.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进展.高血压杂志,2002,(5):402--408【15】Majoroutcomesinhi【gh—riskhypertensivepatientsrandomizedto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orcaleiumchannelbloekeVS.diuretie:theantihypertensiveandlipid—loweringtreatmenttopreventheartattaektrial(ALLHAT).JAMA,2002,288:2981——2997【16】WingLMH,ReidCM,gyanP,etal.Acomparisonofoutcomeswithangiotensin—eonverting—erlzymeinhibitorsanddiuretiesforhypertensionintheelderly.NEnglJMed,2003,348:583-592【17】FrohliehED.TreatingHypertension:Whatarewetobelieve?NEnglJMed,2003,348:639-641【18】邓旭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探讨.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86—882R 南京中医药人学硕七学位论文【19】徐贵诚,7徐承秋,张大革.平肝益肾法治疗l期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1991;4(6):2l[20]王裕颐,牛天富.高血压病人24小时动态血压与中医证型关系的观察.中国医药学报,1993:8(5):【2l】宁选,宋诚,赵素英等,老年高血压病中医治疗与血清微量元素的关系,中医研究,1991;4(1):22[22】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高血压病.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383【23】卫明,陈可冀.周文泉.长生降压液对中老年肾虚型高血压病及心肌肥厚影响的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l990;(10):590【24】高飞,国际中医心病学术会议述要,中国医药学报,1993,8(2):53【2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993,28【26】罗致强。调气血为主治疗老年病高血压病.中医杂志,34(8):496(27】孙伯杨.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l;4(5):260【28】方祝元.林佩琴内科学术思想初探。江苏中医药。2008,40,l【29】蔡光先,朱克俭·高血压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8):492-493·【30】张国华.赵立诚从痰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经验.浙江中医杂志,2006,41(4):206-207.【3l】朱妍,韩学杰.高血压病从痰瘀论治的理论研究.2006,4(10):890.891.【32】张玉金·高血压病辨证分型和血液动力流变学的关系【J】·辽宁中医志,1998,215(11):507·【33】赵玉敏.试论衰老与痰浊的关系.陕西中医,1995,16(11:499--500))‘【34】黄俊山,白介辰,黄国良,等.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3):190.191.【35】方永奇,何玉萍·心脑血管病痰证病人水液代谢及其调节的变化【A】.潘桂娟·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M】.第1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80.82..【36】方永奇,李小兵,魏刚,等·痰证病人心血管功能及肺功能的变化特点[A】.潘桂娟·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M】.第l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99.100.【37]吴凯,张崇·冠心病痰证脉图血流动力学规律的探讨阴.中国中医急症,1993,2(2):52.【38】周瑕菁,宋剑南,王宇辉,等·痰瘀同治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4):26-【39】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缩印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75·[40】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缩印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62·[41】BurnsMA,HeW,WuCL,ChengLL.QuantitativepathologyintissueMRspectroscopybasedhumanprostatemetabolomics.TechnolCancerResTreat.2004,3(6):591-8.【42】ShockcorJP,HolmesE.Metabonomicapplicationsintoxicityscreeninganddiseasediagnosis.CurtTopMedChcrn.2002,2(1):35—51.【43】VerhoeckxKC,BijlsmaS,JespersenS,RamakerR,VerheijER,WitkampRF,vanderGreefJ,RodenburgRJ.Characterizationofanti-inflammatorycompoundsusingtranscriptomics,proteomics,andmetabolomicsincombinationwithmultivariatedataanalysis.IntImmunopharmac01.2004,4(12):1499—514.【44】NicholsonJK.MetabonomicapproachestounderstandingtheConsequencesofdrugtoxicityandgene29 参考文献function·T.heToxicologists,2002,66:533·【451付于,黄燕,黄培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溶栓治疗与代谢组学的研究趋势.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662.664[46】胡晓抒,郭志荣,喻荣彬.高血压与多代谢异常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1):1315.13【47】刘爱萍,李立明,曹卫华.脂蛋白酯酶$447X及Hin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的关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22(2):151.157【48】AkiraK,ImachiM,HashimotoT.Investigationsintobiochemicalchangesofgenetichypertensiveratsusing1Hnuclearmagnetic.resonance-basedmetabonomics.HypertensRes.2005,28(5):525—530【49】BridleJT,NicholsonJK,SchofieldPM,eta1.ApplicationofchemometricstoNMRspectroscopicdatatOinvestigatearelationshipbetweenhuman$eTRmmetabolicprofilesandhypertension.Analyst.2003,128(1):32·36【50】方永奇,何玉萍·心脑血管病痰证病人水液代谢及其调节的变化【A】.潘桂娟·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M】·第l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80.82.【5l】Roch—RamelF,GuisanB,DieziJPharmeolExp1nh盯,1997;280(2):839—845【52】吴锡桂.等.我国十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中华医学杂志.1996x76(1):24【53】BerglundG,eta1.Amsterdam:ElaevierSciencePublishersBV.1985:61【54】RamhamadanyE,eta1.IntJObes,1989;13(suppl2):95【55】张镜人.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的辩证施治.内部资料,1997【56】徐济民,等.痰浊型冠心病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5:265【57】董汉良.试谈痰瘀相关,中医杂志,1980,9:7【58】宋剑南,刘东远,牛晓红等.高血脂症与中医痰浊关系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l(1):493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