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176030
大小:175.5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2-01
《重庆市一中2015年初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一中初2015级14—15学年度下期三模考试语文试卷2015.6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A.众人和邻居见这模(mó)样,忍不住的笑。B.戏曲尚未萌芽,诗歌却已奄奄(yǎn)一息了。C.美丽的长寿湖湖面上飘着塑料袋,很是煞(shà)风景。D.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lěi)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缀泣霎时花枝招展B.响晴郎润苦心孤诣C.惊惶清洌遍稽群籍D.做揖屏障无精打彩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可
2、用句后括号内的词替换后改变句意的一项是()(3分)A.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别出心裁)B.詹妮玲珑剔透,我真担心自己会被她笑话。(聪明伶俐)C.传统的家长会、家访,能被“电话家访”取代吗?教师、家长和专家对此莫衷一是。(各执一词)D.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心惊肉跳)4.《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上张着灰色的幔。”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个句子不是比喻句,其中的“张”字,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B.这个句子
3、是比喻句,其中句子的本体是“灰色的幔”C.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其中句子的本体是“乌云”D.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其中句子的本体是“天”5.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
4、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6.参照下面示例中加点词的用法,自选一组词语,写一句话。(要求:不得选用示例中加点词语)(4分)示例1:他禁不住使劲拧了一下,于是堂弟“哇”地一声灿烂地哭了起来。(余华《现实一种》)示例2:江水在船舷边翻开,退去,宽阔江面上的轻声喧哗包含着无奈何忧伤,是一种凄凉的情景。(孙甘露《入夜出门》)7.综合性学习(10分)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
5、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对这件事格外看重。请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文字狱”,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这些让中国始终无法形成代代沿袭的阅读传统,阅读自然难以蔚然成风。材料二:中国人已经不迷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书籍很冷淡;中国人又不太情愿相信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半信半疑,只懂皮毛;中国人对当前的泡沫文化很无奈,甚至很反感。材料三:在华龙
6、网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重庆人爱读什么》主题调查中有如下结果:关键词:有用和无用。问题你喜欢读“有用”还是“无用”的书?其中59%的人选择职场技巧、实用工具书和对生活工作有帮助的书。41%的人选择文学、史哲等看起来对生活没有帮助的书。材料四: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生的所有阅读都要为考试服务,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对考试无益的,一概不被提倡和鼓励。学生被剥夺了自主阅读的权利,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快乐阅读,以致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1)请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中国人不喜欢阅读的原因。(3分)(2)请解
7、释材料二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有用”:“无用”:(3)下列对话的中的妈妈很希望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却遭到了孩子的拒绝。请你依据材料四的观点,以孩子爸爸的身份补出他所说的话。(3分)妈妈:宝贝,妈妈来给你讲个故事。宝贝:我想再玩会积木。妈妈:来吧,这个故事很好听哦。宝贝:“唉,好吧。”孩子无奈地起身目光牢牢的盯着积木。此时孩子的爸爸听到母子的对话,他应该说些什么?爸爸:二.古文积累与阅读(25分)(一)古诗文积累(10分,每空1分)8.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8、。(《诗经·蒹葭》)(2),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3),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学而时习之,?(《论语》)(7),,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山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