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论文-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doc

文化研究论文-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doc

ID:32149702

大小:32.6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31

文化研究论文-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doc_第1页
文化研究论文-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doc_第2页
文化研究论文-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doc_第3页
文化研究论文-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doc_第4页
文化研究论文-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论文-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化研究论文-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内容提要】唐末五代是唐代苦吟诗风的高潮期,出现了全新的现象——普遍苦吟现象。苦吟不仅是中晚唐诗人的一种艰苦创作的自觉追求,而且是一种审美鉴赏的方式。孟郊和刘禹锡,分别代表了中唐以后两种不同的苦吟观念。到了唐末五代,两种苦吟观趋于合一,“苦吟”已成为绝大部分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或排遣孤独寂寞,或自我陶醉于诗歌境界,其本身又成为诗歌的重要题材和意象;苦吟者的诗绝大多数更加通俗易懂;许多极端苦吟的现象都成为时人称赏的佳话。文章还从七个方面深入地探讨了普遍苦吟

2、现象的文化根源,并论述了普遍苦吟现象与“晚唐体”五律诗兴盛之间的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关键词】苦吟唐末五代普遍苦吟现象唐代诗坛出现了苦吟之风,最为人熟知的是贾岛推敲的故事。而学界对苦吟诗风的研究却比较薄弱,一般只在研究贾岛、孟郊等诗人时才有所涉及(如《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中唐苦吟诗人综论》)。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对此作比较全面的梳理(如《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略论唐代的苦吟诗风》),逐渐厘清了人们对于苦吟诗风的一些模糊、狭隘的认识。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试图深入揭示某些长

3、期被忽视的问题和现象。一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由于晚唐五代是“贾岛的时代”,学习贾岛苦吟为诗的人很多,因此学术界在给晚唐五代诗歌划分流派的时候,有人习惯将学习贾岛苦吟作风的诗人划为“苦吟派”,与“通俗派”、“艳情派”等诗派并列①。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因为苦吟之风发展到唐末五代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现象——普遍苦吟现象②。几乎所有的诗人都苦吟,无论是刻意追随贾岛的,还是不追随甚至批评过贾岛诗的诗人,都有苦吟的表现和自白。如果以苦吟来分派的话,唐末五代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是“苦吟派”。不仅像方干、齐

4、己、李频、李洞这样的小材苦吟,就是像罗隐、韦庄、韩偓、陆龟蒙这样的大材也苦吟,连一向以浅显通俗甚至小儿能解而著称的郑谷、杜荀鹤、李山甫、卢延让也是苦吟诗人。通过计算机检索《全唐诗》(未包括《补编》),直接在诗中表白自己“苦吟”的共121首,其中晚唐五代计97首,约占80%强,中唐计24首(中唐以前,“苦吟”一词与吟诗无关,详后文),约占20%,而且愈至唐末五代愈多愈集中。其中杜荀鹤(9首)和齐己(8首)二人可谓整个唐五代所有诗人中的“苦吟大师”。其次是贾岛(6首)、刘得仁(5首)、方干(5首)、

5、杜牧(4首)、韦庄(4首)、裴说(4首)、李中(4首)、孟郊(3首)、刘沧(3首)、许棠(3首)、李频(3首),余皆2首或1首。3首以上共十三人,其中孟郊、贾岛二人属中唐,杜牧、刘得仁二人属晚唐前期,其余九人都是唐末五代人。宋代陈与义有一段论述唐人苦吟的话,经常为学者引证:“唐人皆苦思作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蟾蜍影里清吟苦,舴艋舟中白发生’之类是也。”(见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陈与义所列举“唐人”诗句的作者分别是卢延让、刘

6、昭禹、方干(后两联),皆唐末五代人。又,《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一“苦吟门”所列诗人除贾岛一人外,全为唐末五代宋初人。因此说,唐末五代是苦吟风气的高潮期,出现了普遍苦吟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末五代人的苦吟观是互为表里的。二“苦吟”含义的演变及唐末五代人的苦吟观在讨论唐末五代的苦吟观之前,需要分析一下唐代“苦吟”一语的含义及其演变。一提到“苦吟”,人们习惯将其等同于花费时力进行诗歌创作;或者说殚精竭虑、苦心竭智的思考、构思。因为盛唐王昌龄曾鼓吹过“苦心竭智”说,中唐皎然又大力提倡“苦思”论,都与苦吟

7、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苦吟”绝不等于“苦思”:“苦吟”的“苦”,虽有苦心思考的意思,也有反复、极力的意思;特别是“吟”,才是“苦吟”含义的落脚点。要理解“苦吟”,还必须从唐人普遍喜爱的“吟”谈起。1.“吟”与“诵”、“歌”及“啸”的关系。古人吟诗的方法是口耳相传的,可是近现代以来渐渐失传了,也罕有人作专门的探讨。作为一种抒发感情的技艺,“吟”即吟咏。《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孔颖达疏曰:“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文心雕龙·神思》:“吟咏之间,

8、吐纳珠玉之声。”可见,“吟”类似于歌,具有优美的音乐性。唐代的近体诗,韵味优美,不宜案头阅读,要靠朗诵或长吟才能体现韵味,特别是曼声长吟,更便于抒情,李白、杜甫都多次提到“长吟”,杜甫《解闷》诗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张乔《再题敬亭清越上人山房》:“久别多新作,长吟洗俗愁。”可见,长吟是抒情的最好方式。姚合《武功县中》:“山宜冲雪上,诗好带风吟。”风里吟诗,可以传播更远,兴会更高。只有通过吟咏,才能体验诗的音乐性,才算全面的欣赏。惟此,“吟”到唐代以后就相当兴盛。“吟”和“诵”不同,必须区别开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