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特色与再生设计初探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特色与再生设计初探

ID:32125267

大小:6.24 MB

页数:44页

时间:2019-01-31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特色与再生设计初探_第1页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特色与再生设计初探_第2页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特色与再生设计初探_第3页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特色与再生设计初探_第4页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特色与再生设计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特色与再生设计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二章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概述我国的民居类型丰富多样。其中,木结构的吊脚楼建筑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起源于“巢居”,属于典型的“干栏式”穿斗架木楼民居,但又与之不同——吊脚楼建筑往往只有半边悬空或周边部分悬空,因此也可将其称之为一种“半干栏式”建筑。它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因为穿斗及卯榫结构使得居住空间的划分变得灵活多样且更趋合理,其整体构架也更能适用于不平整的山区地貌。同时,它也反映着先民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营建活动中,对自然与社会、生产与生活、建筑材料结构与空间形象等诸多因素的认识与实践。2.1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的演变吊脚楼建筑由早期“巢居”的民居形式演变而成

2、,并曾广泛流行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其早期建筑形态深受当地丘陵、山地地貌特征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其建筑形态也正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如今,它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相对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而当地大量遗存的传统吊脚楼民居、文献典籍、考古遗迹及出土文物则共同记录了它的产生及演变过程。首先,历代文史资料中关于吊脚楼建筑的记载很多。如对“干栏”的称谓就有“干阑”、“干栏”、“葛栏"、“阁栏"、“麻栏’’、“巢居”、“楼居”、“竹楼”、“栏房”、“栅屋”等说法;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也表明,被统称为“百越”的生活于两湖、苏皖、浙闽、两广、云贵川等地区的先民均以“干栏

3、"式建筑为其民居的主要类型。又如,早在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就在《临海水土记》中提到:“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这是关于干栏式穿斗架木楼民居的最早的文字记录。至唐、宋以后,关于干栏式建筑的文字记载则更为详尽。如明代的徐霞客在《粤西游记三》中就有一段关于广西吊脚楼民居的文字记载——“土人俱架屋为栏,下畜牛,上与卧处之所托焉,架高五六尺,以巨竹捶开,径尺余,架与壁俱用之⋯⋯。"【1】这段文字详细的描述了当时广西吊脚楼建筑的结构特征、空间形式及建筑用材,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吊脚楼建筑形态与现今广西地区遗存下来的干栏式民居在建筑空间的整体形态及功能划分方面已相差无几。其

4、次,大量遗存的传统吊脚楼民居、对考古遗迹及出土文物的发掘与研究,为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的演变状况提供了实物例证。如四川出土的商代干栏遗迹、湖南汉墓中出土的干栏陶屋明器等考古成果,均说明“干栏式"的民居建筑类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西南地区便已成型。综合文字记载与实物例证所呈现的信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吊脚楼民居建筑形态的演变与一定历史时期地域环境因素影响下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及方式是紧密相联的。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吊脚楼建筑形态的演变受到了地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1】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128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类的生产方式、文

5、化背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方面,西南地区湿热多雨,且多山地、丘陵及河汊的地貌决定了“巢居”是最适合于当地先民居住的最早期的建筑类型,是导致后来吊脚楼建筑形成的自然因素。随着历史发展,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大量耕地被开发、先前的地表自然环境被改变,导致干栏式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形态上均发生了演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加工技艺均发生了变化。如生产方式由集体狩猎向农耕稻作的转变、生产工具由石器工具向铁器工具的进化、建筑材料及结构的发展等,都是导致吊脚楼建筑形态不断演变的必然原因。此外,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及文明发达程度也决定了吊脚楼

6、建筑形态的变化及差异性。时至今日,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贵州、湖南等西南山区的遗存下来的吊脚楼建筑由于受到功能转变的影响,也正处于复杂而剧烈的演变之中。如吊脚楼的底部空间,其原有的储藏与饲养功能被赋予了洗衣、洗菜,甚至是经商等更多功能,因而其空间形态也由半开敞的形式转变为或完全开敝或完全封闭。总体来说,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结构及形态的演变过程大致依循着以下轨迹:首先,原有的木壁板墙被土坯砖、竹编墙或荆条糊泥墙所代替;其次,用于架空建筑的木柱被砖、石砌的墙、柱所代替;再次,在保留木穿斗构架的『一时,随着当地人对使用用功能要求的变化(如原有的储藏、饲养等功能被赋予了洗衣、洗菜、甚

7、至商业等更多的生活功能内涵),许多吊脚楼的一层空间均转变成了四面围实的地面建筑;最后,原有的木穿斗结构被以墙体承重的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完全取代。[11由此可见,西南地区“巢居”向吊脚楼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反映着当地文明及社会的进步。而其最具代表性的穿斗架和卯榫技艺的发展不仅体现着建造技术的进步,也说明人对居住空间的使用与要求已进入了依据功能进行划分的时期。2.2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的基本类型地域环境条件的差异及对功能要求的不同,导致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在空间形态的表现上呈现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