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115291
大小:9.00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31
《传神写影——从“影”的观念出发管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像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美术学院一中国画系一史劫一“传神写影”从影的观念出发管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像观种结构中,以知识性合理为出发点来证明的天道,就是朱熹所谓的“天理”。“‘天理’作为一种有别于外在道德规范的内心境界,其最妙之处乃是一种形式之‘有’、物质之‘无”’17这一概念把宇宙论和修身境界合二为一,都将观念指向了一个形而上的境界。那么如何将这个形而上天理世界推出形而下的现实世界呢?朱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引入了张载的“气论”,将万物生成的过程看做“理”支配“气”的过程。“理”作为事物应然的样子存在于形而上的“天理世界”中
2、,而现实世界的万物是作为“物质之气”来实现“应然之理”的结果。通过讨论“理”与“气"的关系,理学构建了一个建立在常识之上的宇宙论。虽然朱熹的理学是将宇宙的生成和道德实践等同起来的儒学结构。但这种结构的同样可以看出“影”是如何推出“形’’的过程,就如“理”是如何推出“气”的过程。虽然在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之前的五代北宋时期,理气之说尚未提出,但重构宇宙论的趋势却是当时所共有的。荆浩所说的“物之真”,苏轼所说的“常理”都是当时人们观念中高于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境界,是难于图绘难于把握的。而绘画作为现实世界之“常形”
3、的图像表现就要从“常理”,“物之真”中去把握“形”,就是由“理”推出“形”的过程。“影”经历在佛学否定现世成为存在于“形而上”世界中,而与形而下的“形”发生断裂。因此,在佛学观念中的“影”是消极的,只能作为冥想对象。而理学的结构中,“影”虽然也是超越的观念,但由消极转为积极,“影”变成“形”的应然化的体现,更接近于“理”的内涵。南宋诗人楼钥在《题龙眠画骑射抱球戏》诗中说:“人非求似意自足,物己忘形影犹映。”悄“物己忘形影犹映”这句中可以看到“影”的这种超越“形”的思维模式。难怪苏轼在《传神记》中将顾恺之
4、说言的“传神写照”转述为“传神写影’’了。”理学以知识性常识合理为出发点,这一点也决定了这时候“影"对“形’’的把握过程更倾向于“客观化”。如同“天人合一”由外向内的推演方式一般是从对外在世界的把握开始的。简单来说,在程朱理学结果中,知识性常识合理推出“天理”,含有“理”内涵的“影”推出“形”。其过程如表3所示:表3,程朱理学结构下“影”的推演模式3.陆王心学结构下的“影”宋明理学中另外一系,陆王心学的基本结构是:以“人之常情天然合理”为出发点,依据由内向外的“道德价值一元论"结构把道德规范当做道德感情
5、的外在化,由内向外一层层证明道德规范、社会制度、道德化宇宙的合理性。这种以人之常情为基础由内向外推演的心学结构在与朱熹同时的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17见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132页法律出版社18见南宋楼钥《题龙眠画骑射抱球戏》19笔者比较了几种版本,发现苏轼《传神记》有“传神写影’’和‘‘传形写影,,两种说法说,但不论哪种说法为准,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出现“传神写照”一说,以此可以看出这是苏轼自己的观点。中国美术学院一中国画系一史劫一“传神写影”从影的观念出发管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像观其代表人物
6、就是陆象山。陆象山以人人皆有的道德心为出发点,不同意朱熹以知识性常识合理为出发点。陆象山和朱熹曾在鹅湖进行辩论,分歧的焦点就是作为“宇宙论”的“天理”如何落实到人身上。朱熹认为“天理”由外向内体现在人之“性”上。而陆象山则认为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由内向外推出“天理”。可见陆象山将人之常情作为道德的基础,即是“一1.,II理”。陆象山的学说在南宋时期默默无闻,要到明朝的王阳明才真正完成心学的理论建构,取代了程朱理学在明末大为流行。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把良知作为道德的基础,并以“道德价值一元论”的方式由内向
7、外推出。王阳明把宇宙看做“气”,贯通“心的宇宙”,道德价值出发点的良知跃出社会组织直达天地。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影”的来源虽然还是“天理”,但已经不是程朱理学中那个以“知识性常识合理”为基础的“天理”了。而是变成以“人之常情”为基础的“天理”。由这种“影”所推出的“形”当然具有了更多的心性论的主观色彩。由表4可见:表4,陆王心学结构下“影”的推演模式第四节.“影"的观念小结由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影”观念的一种发展过程。“影”的观念在经验常识中,在佛学中,在理学中分别表示“常识之影”、“法身之影”、“
8、天理之影”,是由一种实有的观念走向一种虚幻的观念的过程。“影”和“形”在画面中的关系便从在常识经验中由“形”推出“影”。发展到佛学中由“形”不能推出“影”,只能靠冥想得到“影”。再到理学中“影”超越“形",由天理推出“影”,再由此“影"推出画面的“形”。这种观念的变化体现出人们描绘对象时的认知的变化,最终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常识理性精神的“写影”造像观。绘画作为观念投射的产物,在当时的绘画作品及画论中也能看出这种观念上的变化。第二章.“影”的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