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114744
大小:8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31
《哲理散文阅读的思维视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哲理散文阅读的思维视域柯勒律治在《文学生涯?论诗或艺术》中曾诙谐地说道:“假如艺术以临摹自然现象为能事,这是多么无聊的竞赛啊。”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于是,哲理散文成为当下中学生阅读和高考现代文检测中颇受欢迎而采撷的一朵奇葩。那么,如何阅读哲理散文呢?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一、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
2、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从自然万象入手去证悟生命体验,从自然之镜中看到生命的旋律。在孔子看来,整个世界,一切都是哲理的象征。他站在河边,看到的是哲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站在松树下,看到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看到禾苗,就想到人生的价值和结局:“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以一种象征思维去看待事物的自然属性或结构与人的社会属
3、性之间对应关系,再从事物的自然属性的主观联想,引申到人生的价值取向。用这种眼光看世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变都变成了象征意象,变成了人生的象征。2004年高考广东现代文阅读选自吴冠中的《说树》。树,是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景观,作者运用象征思维,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其实,树是人的象征,是人精神的对应物,画家探寻的不独是树的形貌,更重要的是树的内在气质、性格和灵魂。他在文中说:“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作者历数了自己所曾寻访过的树:江南早春体态袅
4、娜的杨柳,黄山背靠石壁伸出臂膀的奇松,美国尤色美底森林中参天的巨树,南国滨江遍体垂着气根的榕树,北国冰雪之中却“无寒意”的白桦,瘦骨嶙峋而又傲视群芳的早树;还有贵州原始森林里,那使画家几乎丧生的“站着死去的树”。画家仿佛在用语言画着速写,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各种树的风采与神韵,让人透视出那棵棵奇树不同凡响的“精灵”。老树是故乡的象征,老树活得久长,阅尽沧桑,成为历史卷轴,老树很有风韵,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象征是手段,哲理是目的,通过哲理之思去探究存在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本义。刘小枫在《一片冬天枯叶上的湿润经脉》一文中追问道:什么象一条
5、秋天的道路上干枯的树叶?可以把太多的语词放在主语的位置上,以致每一年秋天的道路都有新奇感。“我想,这里最适合作为主词的是卡夫卡的身体。”“在卡夫卡的透彻目光里,每个人的身体都是飘落在一条秋天的道路上的干枯树叶。每一个生命的在世命运,就象一片干枯的树叶,在世俗生活中或者说在历史长河中,个人就是不断被扫除或被覆盖的干枯树叶。”“世俗的时间是秋天的道路,令人觉得满目凄凉。幸福是秋天道路上的阳光,给干枯树叶带来可以渴望和想象的生机。”然而,人对幸福的渴望引发的对幸福的想象,很可能变成对幸福的奢望,以至于忘记了,幸福不过是秋天道路上的阳光,斑驳、绚丽而
6、易逝。作者透过秋日的景象的描写给予人以特殊的启示。能以如此自由活泼的话语,进行哲理性的表达,自由意志、主体精神和生存理念构成了一种沉思性散文品格。国内首创艾宾智源网络学习法,基于多媒体学习、掌握分析、记忆力测试,量身化解决学生的学习、练习和复习问题!更多学习资料请登陆智源教育网(www.cnzhixue.com)! 日常生活是哲理散文凝视的矿藏。光怪陆离的社会处处展现着哲理。就个体而言,人的进退、荣辱、生死都是哲学命题;就群体而言,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自身的发展甚至人与自然莫不表现着生活的哲理,无不引起
7、人的深入思索。如:2005年高考北京卷选自史铁生的《合欢树》。在作者看来,浸淫着母亲手泽的合欢树,是上天对他的一种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将某种希望寄寓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这个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合欢树)影儿”,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作者明显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一种渴望时间倒流的幻想;在这里,“合欢树”的象征内涵再一次凸现出来,它不仅仅作为不在场的母亲的象征,而且成为作者与往昔岁月相扭结的一个通道,是作者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的最好
8、见证者。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深刻的思想,闪光的哲理,哪怕感情再“强”,形象再“美”,要开出活鲜鲜的诗意之花,是绝不可能的,恰如纸花、绢花,看似艳丽,却毫无生命力一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