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05045
大小:110.5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7-11-20
《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感悟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化学基础试验班教学心得化学化工学院李洁化学基础试验班的培养从现代社会的需要出发,打破了原有专业分类的界限,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学科交叉、注重能力、培养全面素质”的思路,根据我校理工医各专业,特别是以化学为基础的各类理工、医药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培养体系。它充分凸现了高等教育中自然科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反映了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以及求真、求实的精神。显然,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以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为主要特征。根据化学基础试验班的培养目标,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人文精神定位为综合理工科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一、教学观念定位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善于把握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性、寻求事物之间于事物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的联系特点,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定,而人文精神主要指执著的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发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二者和谐的融合是体现科学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人力价值与人性价值的统一,而且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社会需要有健全人格和精湛技术相结合的人,社会需要文理复合式、交互式的创新型人才,而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要回归于文化的创新,所以教学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是学生综合不
3、可或缺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要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互相依存。没有科学精神方面的目标,学生的综合理科学习将失去最基本的意义,而人文精神也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文精神方面的目标,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能很好地把握科学精神,将来不能很好地造福于人类。两者的对立和缺乏,都将导致难以预料的灾难。化学处于自然科学的中心,它从分子、原子水平认识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化学教育的对象上至决策者,下至普通百姓。化学与生物、能源、信息等21世纪热门科学领域密切相关,化学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更美好的生活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正确地利用化学知识将造福人类,而
4、不了解化学、滥用化学,就会危害社会。因此,科学教育一定要人文为其导向。二、教学体系定位:“四大化学融合”,体现化学的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化学发展史是哲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育的作用应包含化学科学素质与哲学思辩精神的培养。创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应有一流的知识结构。化学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实验与理论并重的学科,化学理论对现代化学研究和学科交叉中的指导作用日益突出,一些重大的研究进展表明,相关学科一旦进入分子层次,就有大的突破。例如分子生物学,分子计算机,宇宙化学等等。所以,我们在教改班和化学基础实验班中,按大化学理念构筑四大化学融合的新课程体系,实施先理论化学,后反
5、应化学,以“演绎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先逻辑推理,再实验求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1、将传统“四大化学”课程内容在化学一级学科的层次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了“四大化学融合”的化学系列课程新体系,提出“以物质制备为主线,以基本操作、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手段为基本内容”的大学化学实验新体系。2、根据“以理为主,理工渗透,理工兼收,远源杂交”的课程建设思想,在“立足基础,保持特色,大化学理念”的课程建设原则指导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一段式”化学教学,即先理论化学,后反应化学,“演绎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掌握“逻
6、辑推理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增设应用专题,强调学科交叉应用在化学基础知识的逻辑框架下,增设应用专题,强调学科交叉应用,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每个专题比较完整地反映一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但都共同地指向化学的核心内容。无论在材料、信息、能源、环境或生命科学领域,凡涉及化学的,基本上都离不开结构与物性、化学合成及化学反应中伴随的能量转换等。专题讨论和教学使理论化学生动而充满个性。教改过程中已经讲述的应用专题有“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储氢材料”、“燃料电池”、“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刻蚀工艺”,“结晶过程中的超声波强化”、“化学在生命科学
7、中的应用”、“冶金及材料科学中的计算化学方法”等等。学生听了很感兴趣。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科大学化学系列课程中物理化学于2004年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2005年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无机化学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评为学校精品课程。三、教学方法定位:通过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展现教学艺术“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理想中的教学应该是科学地再现求“知”与艺术地表现“美”,进而使师生双方发展求“优”的完美统一。人才培养中,教师就好比国家的“建筑师”,人才培养就好比“建楼房”。“楼房”既要美观实用,又要融合时代气息;不能千篇一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