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微结构理论的研究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微结构理论的研究

ID:31976217

大小:9.78 MB

页数:161页

时间:2019-01-29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微结构理论的研究_第1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微结构理论的研究_第2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微结构理论的研究_第3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微结构理论的研究_第4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微结构理论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微结构理论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Adissertationfordoctor’Sdegree固ModelingofSolidOxideFuelCellElectrodeMicrostructuresAuNor’SNameSpeciality:Supervisor:Co.advisor:Finishedtime:YanxiangZhangMaterialsscienceProf_ChangrongXiaProf.MengNiApril4“.20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

2、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作者签名:签字日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3、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提交的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团公开口保密(——年)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彭益趔二乡摘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输出性能与电极微结构之间有着紧密的构效关系。从粉体合成到电池制备的工艺过程决定了电极的微结构,也决定了电池的性能。在电池的长期工作过程中,电极微结构的演变也伴随着电池性能的变化。本论文针对电极的微结构及其在制备与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展开理论研究。SOFC电极通常采用高温共烧法制备的传统复合电极和低温浸渍法制备的

4、纳米结构电极两种构型。这两种电极的微结构和性能都有很大差异。在第二章中,根据传统复合电极和浸渍电极的制备过程,将这两种电极看成是电解质表面上逐层堆积的粒子层结构,继而推导出解析形式的统一构效模型。模型将电极极化阻抗、电极有效厚度和电极内有效三相线(rIPB)长度表示为氧离子电阻率、TPB电阻率、电极组成成分、孔隙率、粒子尺寸和电极厚度的函数。计算结果表明,浸渍电极相比于传统复合电极有更高的有效TPB长度,进而表现出更低的极化阻抗和更薄的电极有效厚度。该模型为同时比较传统复合电极与浸渍电极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针对传统复合电

5、极提出了更普适的微结构模型。考虑了电极粒子的粒径分布和电极厚度对复合电极微结构和极化阻抗的影响。可以根据电极粉体的真实粒径分布、电极成分组成、孔隙率、电极厚度计算电极内有效TPB长度的分布。结合TPB和氧离子有效电阻率可以进一步计算极化阻抗。通过Lao.8Sro.2Mn03(LSM)/钇稳定Zr02(YSZ)复合电极的实验数据和文献数据验证了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当电极粉体粒径相对于粒子数量/体积有一定分布时,电极内总的有效TPB长度会降低/升高。在电极内部的有效TPB长度分布不均匀。由于电极内非渗流粒子团簇的影响,靠近电解质界面

6、和集电层界面的有效TPB长度较高,使得电极组成成分在渗流区间之外时也有较低的极化阻抗。该模型为直接从粉体粒径分布预测电极性能提供了可行性。相比于传统复合电极,对浸渍电极微结构的认识相对有限。在第四章中,应用数值重构方法模拟了不同浸渍量下浸渍电极的三维结构,并计算了各个浸渍量下的电极微结构参数,包括浸渍纳米粒子的渗流概率、有效TPB长度、浸渍纳米粒子表面积等。讨论了电极骨架结构、浸渍粒子尺寸和浸渍粒子形成团簇对微结构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骨架结构对TPB长度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浸渍纳米粒子表面积几乎没有影响;减小浸渍纳米粒子尺寸

7、可以显著增加TPB长度以及纳米粒子表面积;随着浸渍纳米粒子形成团簇趋势的增加,TPB随浸渍量的演变速度明显降低,即获得同一TPB长度需要较高的浸渍量,但是对纳米粒子表面积基本没有影响。进一步提出了计算TPB长度以及纳米粒子表面积的解摘要析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文献数据进行了充分验证。结果表明,当电极骨架表面被纳米粒子覆盖63%时可以获得最高的TPB长度。高温烧结在电极制备中是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在复合电极的高温共烧过程中,微结构的演变决定了电极的性能。在第五章中,提出了三维蒙特卡洛模型用以模拟传统复合电极在烧结过程中的烧结动

8、力学和三维微结构演变。模型以LSM—YSZ复合电极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烧结机制考虑了表面扩散,晶界迁移,空位的产生和湮灭。在模拟烧结的过程中计算了三相线长度,孔隙率和气孔曲折因子的演变,并系统研究了粒子尺寸,粒径分布和烧结温度的影响。通过文献数据验证了模拟结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