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66373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29
《中考对联试题专项突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考对联试题专项突破【知识归纳】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对联题,一般是重点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拟写对联,既要明确它的主要特点,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法。下面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对联题为例,解析拟写对联应遵循的原则和解题技巧。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
2、,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5.平仄相谐。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解答对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命题指向。近年来,对联命题材料开始由课内走向以课外阅读为主,尤其是指向当地人文资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2
3、)弄清题目要求。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审题,不要忽视题目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而偏离题意。(3)遵循“宽对”规则。中考对联题的拟写,一般只做“宽对”的要求,所以,应力求达到这样几点要求:一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是上下两联意思相关,上下衔接;三是上下两联结构对称,词性相同;另外,上下两联的字眼最好不要重复。【题型扫描】一、拟写对联(2013内蒙古包头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1)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下联:。(2)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
4、适的下联。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解析】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对联的写作要求,并且认真分析上联的字数、结构、词性、节奏等特点,然后根据题目提供的答题要求或材料,选取与上联具有意义相关的对应词语。如(1)小题,上联陈述的对象是“为人”,那么下联可以选择“做事”、“处世”等,还要注意后句与前句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解答(2)小题,就要从题目所提供的情境中提炼意思,注意抓住地点、行为、情景等要素,拟出与上联相对的下联。【参考答案】示例:(1)做事戒懒,懒会关闭成功门。(2)白云观里望白云,云散见日升。二、组合对联(2
5、013甘肃兰州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简述其故事情节。花和尚唐三藏野猪林火焰山路阻败走大闹下联:故事情节:【解析】组合对联题以变相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比拟写对联题要简单多了。只要根据对联的规则选择与上联对应位置词语意思相对的词语就行了,但解答该题还有一个
6、重要前提:那就是一定要熟悉与备选词语相关的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免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简述故事情节的要求此处不作细述)。【参考答案】示例1:花和尚大闹野猪林故事情节: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途经野猪林。两位押解差役受高俅指示,欲害林冲性命。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林冲至野猪林,在关键时刻救下林冲。示例2:唐三藏路阻火焰山故事情节:唐僧师徒西去取经,来到火焰山前,酷热难当,无法前行。孙悟空借来芭蕉扇,扇灭大火,才得顺利西行。三、链接对联(2013四川雅安卷)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①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②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③翁去千
7、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④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A.①孟子②诸葛亮③欧阳修④“三苏”B.①孔子②诸葛亮③欧阳修④“三苏”C.①孟子②诸葛亮③范仲淹④“三苏”D.①庄子②刘备③王安石④“三苏”【解析】链接对联题即是把对联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语法知识或名句默写、口语交际等结合起来加以考查。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积累知识的能力,解答时,应注意抓住所提供的对联与备选文化名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诗文名句和著作成就等信息,就能正确选择。【参考答案】B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