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兰亭集序教案(鲁人版必修三)

4.9兰亭集序教案(鲁人版必修三)

ID:31953906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29

4.9兰亭集序教案(鲁人版必修三)_第1页
4.9兰亭集序教案(鲁人版必修三)_第2页
4.9兰亭集序教案(鲁人版必修三)_第3页
4.9兰亭集序教案(鲁人版必修三)_第4页
4.9兰亭集序教案(鲁人版必修三)_第5页
资源描述:

《4.9兰亭集序教案(鲁人版必修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4.9兰亭集序教案(鲁人版必修三)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  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2、》。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  (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  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 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

3、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 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

4、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  宴饮之乐:  ⑴ 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

5、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⑵ 次:旁边。  ⑶ 一:一些,一点。  ⑷ 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  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 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 所以:用来。  ⑶ 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 极:穷尽。  ⑸ 娱:乐趣。  ⑹ 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  (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  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 与:结交,交往。  ⑵ 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6、 第二句:  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 或:有的人。  ⑵ 晤言:对面交谈。  ⑶ 因:就着。  ⑷ 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  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 趣:通“趋”,往,追求。  ⑵ 曾:竟,乃。  ⑶ 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 之:往,到达。  ⑸ 系:附着。  第四句:  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 向:以前。  ⑵ 俯仰:时间很短。  ⑶ 犹:尚且。  ⑷ 之:代事,指“

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 况:何况。  ⑹ 修短:寿命长短。  ⑺ 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  (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  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 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 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  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 固:

8、本来。  ⑵ 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