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后赤壁赋》教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4.4《后赤壁赋》教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ID:31953736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29

4.4《后赤壁赋》教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1页
4.4《后赤壁赋》教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2页
4.4《后赤壁赋》教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3页
资源描述:

《4.4《后赤壁赋》教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后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儒道禅三位一体的复杂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比较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语】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播放幻灯片),是他去世前两个月所写

2、,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起来的。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

3、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整体感知】题目为“后赤壁赋”,但是本文却写了多个场景,请你把所描述的场景的相关地点找出来,并说说三段各自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一段,黄坂、家;第二段,赤壁下、赤壁上;第三段,

4、江上、家。第一段:夜游黄泥坂。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第三段:夜半江中见鹤,梦中道士化鹤。【内容解析】1、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此句写的季节、对象是什么?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的并不是赤壁?为什么?明确:“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平静的乐。 2、请找出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由此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示苏轼怎样的情感?并生发出怎样的冲动?联系《赤壁赋》中

5、写景的句子,比较景色的异同。明确:写景的句子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诗人由此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从中暗示了苏轼无奈、惊叹的情感。生发出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特点:宁静清幽。两者都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3、苏轼下小舟、登高山,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他为什

6、么要“划然长啸”?明确:第一,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第二,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感情:激昂的乐。4、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明确: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感情:悲伤恐惧。5、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行动?体现他怎

7、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体现了他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态度。                       江山不可复识         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          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         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         随遇而安的淡泊小结:第二段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

8、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6、第三段写了有关“鹤”的哪几个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