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八”枪响之后

“三·一八”枪响之后

ID:31951430

大小:3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29

“三·一八”枪响之后_第1页
“三·一八”枪响之后_第2页
“三·一八”枪响之后_第3页
“三·一八”枪响之后_第4页
“三·一八”枪响之后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一八”枪响之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一八”枪响之后傅国涌一历史将永远记住——1926年3月18日下午,天色阴沉,寒气逼人。在北京新华门前,段祺瑞政府悍然下令开枪,共杀死和平请愿的学生、民众四十七人,伤二百多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天的《国务院通电》称请愿学生、群众是“暴徒”,第二天的《临时执政令》进一步指控极少数著名□□党人、国民党人(如徐谦、李大钊、易培基等)“啸聚群众”,“散布传单,率领暴徒数百,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持木棍,袭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三·一八”的阵阵枪声震撼了几

2、乎所有知识分子的灵魂。枪响之后,鲁迅先生停止了手头的写作,愤然写下《无花的蔷薇之二》(四—九节),发表于3月29日的《语丝》周刊第七十二期。他把这一天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衰亡民族良知不泯的声音: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之青年男女,至数百人之多。还要下令,污之曰“暴徒!”……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以上都是空话

3、。笔写的,有什么相干?实弹打出来的却是青年的血。血不但不掩于墨写的谎语,不醉于墨写的挽歌,威力也压它不住,因为它已经骗不过,打不死了。这些文字毫不隐晦曲折,直截了当地点名批评了段祺瑞政府,而且在惨剧发生后的第十一天就在北京公开发表。3月25日,鲁迅写《死地》,发表于3月30日的《国民新报·副刊》。3月26日,鲁迅写《可惨与可笑》,发表于3月28日的《京报·副刊》。4月1日,鲁迅先生写下了传世名篇《记念刘和珍君》,发表在4月12日的《语丝》周刊七十四期。这篇文章因为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而广为人知,我们

4、永远都忘不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以及“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忘不了“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时的“惊心动魄的伟大”,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充分见证了中国女性的勇毅和临难的从容!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

5、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些文字传诵了七十多年,感动了一代代的青年。如果不是鲁迅先生在淋漓的鲜血面前写下的文字,后世的人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刘和珍其人,一个年仅二十二岁就被无情杀戮的女孩。4月2日,鲁迅先生写了《空谈》,发表在4月10日的《国民新报·副刊》上。那些一针见血的深刻议论即使今天读来依然令我们触目惊心——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

6、.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4月6日,他写了《如此“讨赤”》,发表于4月10日的《京报·副刊》。直到5月6日,他还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三》,发表于17日的《语丝》周刊七十九期。在“三·一八”枪响后的一个多月中,鲁迅先生接连不断,连珠炮似的写下了一系列匕首投枪一般的文字,并公开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上。一个杀戮青年的民族是可悲的,但有了鲁迅,有了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了《京报》、《国民新报》、《世界日报》和《语丝》,我们的

7、民族便还有希望。杀人果然可恶,但没有鲁迅更加可怕,一个民族的整体堕落以此为甚。二除鲁迅外,以后走上了一条和他截然不同道路的兄弟周作人,这个以苦茶隐士自我解嘲、致力于写小品文的作家,他的忧愤虽然没有他的哥哥来得深重,但对于“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他同样的悲痛。“三·一八”的第二天,周作人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不仅指名道姓地愤怒谴责段祺瑞等杀人者,对无动于衷、至少袖手旁观的国民军也毫不客气。他连续在《京报·副刊》发表《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等文,为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8、之死痛心疾首,对“不知哀矜”的男女感到可怕。第五天,他写下了《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发表在3月29日的《语丝》七十二期),谴责“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认为“中国人似未知生命之重,故不知如何善舍其生命,而又随时随地被夺其生命而无所爱惜”。他说:“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他的文字平稳而不激烈,但对死者的追念,对政府的谴责、抗议则没有什么两样。4月5日,《语丝》七十三期发表了周作人《新中国的女子》,对牺牲学生给予极高评价,觉得“最可佩服的是女学生们的勇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