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下)

【课外阅读】《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下)

ID:31939593

大小:2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29

【课外阅读】《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下)_第1页
【课外阅读】《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下)_第2页
【课外阅读】《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下)_第3页
【课外阅读】《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下)_第4页
【课外阅读】《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下)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外阅读】《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下)鲁迅本人在“题辞”中,将集子的内容概括为一些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朽腐,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它们都被置于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对照的永恒的环链里:朽腐促进生长,生长又造成朽腐;死肯定了生,生也走向死;充实让位于空虚,空虚出会变成充实。鲁迅还给这矛盾的逻辑补充染上了感情色彩的另一些成对的形象:爱与憎,友与仇,大欢喜与痛苦,静与放纵。诗人在对这些观念的反复使用中似乎织成了一幅只有他自己能捕捉住的多层次的密网,使他

2、为多种冲突着的感情的两极建立起一个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漩涡。这是希望与失望之间的一个心理绝境,隐喻地反映出鲁迅在池生命的这一关键时刻的内心情绪。《影的告别》是对这种矛盾情绪的最好说明,提供了“影”在告别时的一系列奇异的独白。这里,“影”的形象显然是以自喻的手法创造的诗人的另一自我的代表。“影”的两件赠品:黑暗和空虚,不仅是它的自然属性,也是用以刻划诗人内心自我的代称,使这内心自我陷人矛盾的情境,是一种时间的错乱,因为这“影”仿徨于黄昏与黎明之间,前者表示过去的黑暗,后者允诺未来的光明。诗人的内心

3、自我也如这“影”一样,在两维的绝境中难于找到出路,失落在“现在”的暂时、空幻的幽冥国土之中,这就是“无地”,无所有之地,为说明时间的两难困境的空间隐喻。“影”陷在这光明黑暗、过去未来之间的恶性矛盾中,只得像它在“自然状态”中所做的那样,选取了逃离的办法:“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这是自我毁灭的结束形式,传达出浓重的悲观失望。1925年3月18日,即写《影的告别》约半年后,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有如下一段话: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

4、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鲁迅这一很少有的自白使我们能对他的心理状态投以本质的一瞥。这里潜藏着他内心痛苦和自我怀疑的“影”。《影的告别》可以理解为他在实有、虚无问题上挣扎的产物。在《死火》里,这一根本矛盾却被赋予了另一种比较积极的色彩。这里不再是独白,而是梦幻中的诗人和冻在冰里的奇异形象“死火”的有趣的对话。诗人在冰谷里遇见“死火”,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并唤醒了它。这时“死火”面临两种一可能的选

5、择:或是随着诗人走出冰谷而燃烧,那样,就会烧完,或是留在冰谷里,那么,就将冻灭。这是在绝灭与自我牺牲之间的选择。“死火”不像“影”,它选择了后者:“那我就不如烧完!”大多数左翼研究者抓住了这个积极形象,视之为革命的完美象征:它只是在白色恐怖中暂时被冻住了,只要有如诗人体温的热忱就可以燃烧起来。这种乐观的解释虽然也说得通,毕竟为时过早。比较恰当的理解是:“死火”隐喻着鲁迅的内心状态:他并不愿意永远蛰伏在自己心中那冷的、荒芜的深处受难,悸动不安地要求着行动,呼唤一种有行动的生活。但是,按照诗中矛盾的逻

6、辑,这行动最后仍将导致死亡。这种矛盾冲突着的情绪,在著名的《希望》中表达得最具抒情意味。诗篇开始时是用一种平静哀伤的调子诉说着青春逝去的寂寞,这种内心世界是用一种镜子似的隐喻——希望的盾——来和外部世界对照的:“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然而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接着,诗人表现了双倍的苦恼。因为,原先虽已知道自己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还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身外还存在着“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悲凉漂渺,“然

7、而究竟是青春”。可是现在他发现连这些也都逝去了。星和月光、僵坠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都没有了,“青年们很平安”。这种对许多青春形象的有意重复,也就是将过去的充实和现在的空虚相对比,造成一种空茫失落的效果。从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影的告别》里的主要的东西:一个老人的虚无失望感。但正是在这最低点,诗人最后决定进行一场与这空虚暗夜的“肉薄”,“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的迟暮。”就这样,悖论地,极深的失望将他引向了希望,即匈牙利诗人裴多斐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

8、和1918年他答应钱玄同为《新青年》写文章时说的话完全是一个意思:“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显然,这一系列相悖的两极正是鲁迅探测他内部紧张的方法。他似乎是在希望与失望的两极之间徘徊挣扎。他将怎样划清内在的自我和身外的现实之间的界限,又怎样在陷入矛盾漩涡的存在中找到意义呢?这个问题存在于鲁迅个人哲学的中心。《过客》或许是对这种探索的最好说明,也可看做是鲁迅的自喻。剧中那个黑须乱发、眼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