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6过秦论学案(粤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4.16 过秦论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
2、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车复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自今以往,如
3、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秋之月
4、,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解析:A项,“季”应是“(秋天)最后一月”。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为变亦酷矣吾其还也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也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解析:A项,“其”字,前者为代词“那”,后者为语气副词,译为“还是”
5、;B项,“于”字,前者为介词“比”,后者为介词,译为“对”;D项,“者”字,前者为代词“的人”,后者表提顿,与“也”一起表判断。C项,二者都相当于连词“而”。答案:C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缺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
6、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解析:C项,“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错误。答案:C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2)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解析:注意(1)句中“涉难”“不明”,(2)句中“则”“妇子”及倒装句“食与我”,(3)句中“而”“辞”“者”等。参考答案:(1)人不
7、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为官,也不能够。(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不坐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参考译文:《诗经》上不这样说过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万物不经受变故,则不能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晚秋的月份,天地开始变得肃杀,寒气就要来到。正是此时,天地之间,大凡植物,生长在春夏雨露之后,华美润泽饱满,枝叶繁茂。等到浓霜夜降,早晨起来一看,(它们却)如战败的军队,卷旗弃鼓,带伤而逃,官兵面无人色,岂只如此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进入了冬季,被凋败摧折的植物超过一半,它们经历的变故也够残酷了。但是自
8、此脆弱者变得坚强,虚败者变得充实,多液者变得干燥,都把精华收敛到心中,并且各显其成。深山的树木,上指青云,下遮千人的,没有不显出疲病之态的,何况所说的蒹葭(芦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