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语文学案 1.2 六国论 (鲁人版必修4)

2012高二语文学案 1.2 六国论 (鲁人版必修4)

ID:31937958

大小:2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29

2012高二语文学案 1.2 六国论 (鲁人版必修4)_第1页
2012高二语文学案 1.2 六国论 (鲁人版必修4)_第2页
2012高二语文学案 1.2 六国论 (鲁人版必修4)_第3页
2012高二语文学案 1.2 六国论 (鲁人版必修4)_第4页
2012高二语文学案 1.2 六国论 (鲁人版必修4)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高二语文学案 1.2 六国论 (鲁人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1.2《六国论》精品学案(鲁人版必修4)学习要点1.鉴赏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评析作者的观点。2.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欣赏本文充沛雄劲的气势。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4.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本文的论证结构本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将这一论点一分为二,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二段针对第一个分论点“弊在赂秦”进行论证。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结果也一样——皆因赂

2、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故将它们合写。采用对比论证: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争战得到的土地从数量上比较,说明弊在赂秦;将三个国家“祖先”得来土地之艰与子孙奉献土地之易在程度上对比,说明弊在赂秦;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从道理上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最后引证苏代的话,说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把“弊在赂案”的观点,阐述得入木三分第三段针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论证。因齐、燕、赵三国对秦的态度不同,就分而写之: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于是分别从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说

3、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把这一分论点阐述得鞭辟入里。最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六国论》中“食之”解《六国论》后半篇有这样一句话:“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对于引文中带黑点的词句,一些选本是这样解释的:“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食’,吃饭。‘之’,等于‘而’。”这句是假设推论,是承上文从积极方面指出:如果六国更进一步执行正确路线,也就是拿赂秦的土地分封天下的

4、谋臣,以事秦的谦逊态度礼待天下的奇才,更要紧的是坚持合纵,紧密团结,并力抗秦,那么对秦国的斗争,就会出现坚不可摧的形势,秦国绝不可能灭亡六国。但上面所引对这句的解释,同这层意思却有很大距离。为什么出现距离呢,关键。问题在于对“食”和“之”的解释。“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下去”,的确反映了由于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心理上的恐慌,但并没有明确说明秦人不能灭亡六国。因为秦人恐慌绝不等于秦人不能灭亡六国。《六国论》一文明显地说明作者是“合纵”论者,六国坚持“合纵”,并力抗秦,绝不会被秦国灭亡,甚至还能战而胜之。作者在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5、的末尾,作这样一个积极的假设推断,如果只是止于秦人的不安,那么,并力西向的意义不就微乎其微了吗?这种说法,力量不欠薄弱,态度不欠明朗了吗?这样,他怎能完成他的论点,怎能足以起警戒北宋当权者的作用呢?退一步讲,如果这句真是“秦人连饭也吃不下去”这样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食不甘味”或“食不下咽”一类的词语呢?在古文里,有现成表示吃不下饭的句子,例如:“虽食,且不下咽。”(张中丞传后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说法,“食”字下面都没有“之”字,为什么“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这个句子里却多用一个“之”字呢?由于“食”被解作“吃饭”,“食

6、”下的“之”字,的确不好解作指代“饭”的代词,因为上文没有关于“饭”的先行词。但释者自然是别有解法的——把“之”字释为“而”,这确实别有见地。在古代汉语中,“之”训“而”,有此一说,例如:“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中庸)“玄之又玄”(老子第一章)。“虽僻远之何伤?”(楚辞•涉江)几个句子中的之,有人就释为“而”。但这一用法,就连上古,也不是“之”字的常义,许多古汉语虚词专著如《经传释词》、《词诠》、《古汉语虚词》等书都不录列。作为宋文,特别是不爱玩弄字之古义的苏洵,恐怕不至于置现成平易的“而”字不用,偏偏追求古奥以“之”代

7、之吧!《六国论》一文,写到六国并力西向的作用时,势必要提出它的最深远、最巨大的意义,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这句就可径直地译为“我恐怕秦国蚕食六国却咽不下去吧!”“食”,蚕食。“之”,代六国。“之”字代并力西向的六国,文顺意切,自不待言。灭亡别国说“食”、“并吞”、或“蚕食”,形象生动,也极其常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韩非子•存韩》也说:“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是后千百年间,“蚕食”一词,一直为史家所沿用,几乎成了秦灭六国的专用语,原因是它贴切生动地概

8、括了强秦逐渐灭亡六国的历史情景。况且苏洵熟悉史传,并得力于史传,他沿用这一用语,恐怕是极其自然的。“蚕食六国,却咽不下去”语调辛辣,寓意深刻,能鲜明有力地概括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读者有强烈明确的启示作用。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有特色。为了论证的需要,文中有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