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王阳明之“心即理”说

小议王阳明之“心即理”说

ID:3193138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20

小议王阳明之“心即理”说_第1页
小议王阳明之“心即理”说_第2页
小议王阳明之“心即理”说_第3页
小议王阳明之“心即理”说_第4页
小议王阳明之“心即理”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议王阳明之“心即理”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语言文化》期末论文标题:小议王阳明之“心即理”说院系:研究学院专业: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小议王阳明之“心即理”说摘要:在王阳明整个心学哲学体系中,“心即理”说是其所有哲学思想的第一命题,是理解“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的前提基础。本文从第一章《徐爱引言》中选取一段分析王阳明的“心即理”说,彰显其经典意义。关键词:王阳明;“心即理”;心;理;《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

2、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在第一章《徐爱引言》中,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阳明先生始终困惑在朱子学说的辨思中,在他37岁那年,终于有所开悟,开创

3、出超越朱学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核心即:“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即是指心方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没有“理”之存在。换言之,无论如何“格物”,其重点都应摆在心上,而不在事事物物上。先生教人处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顺其道,善其德,正其心,心正则事公也。首先什么是“心”呢,对于“心”的拷问,古来圣贤、百家流派从未停止过。孟子言:“心之官则思”,认为心就是心脏,是思维器官。佛家所言“佛心”,指禅心、悟道。阳明均不以为然。阳明所言之“心”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能力,属于意识范畴。“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理”是超乎自

4、然和社会之上,又为自然和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在自然层面,王阳明认为“上震为雷,下巽为风”,这种自然变化中一定存在客观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便是理。至于社会层面,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多次提到君、臣、民、兄等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关系,强调孝悌、恻隐、仁爱等人伦道德,因而“理”又同于“礼”,即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等级制度。什么叫知止而后有定呢?是说对外界的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达到了“定”,就是心常恒在的境界。朱熹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就是朱熹认为天地万物都有恒定不变的道理,大到一片山,小到一滴水,都值得钻研,只要把万物蕴含的道理弄明白了,自然成贤成圣。当年阳明先生也

5、是朱熹的信徒,曾经连续七日七夜不吃不喝,面竹而坐,期望能领悟出竹子蕴含的天理,结果天理没领悟出来,倒是把自己弄病了。大病一场后,阳明先生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苦思冥想,最终龙场悟道。徐爱是针对王阳明的心学宗旨说的,是指万事万物不出心外,学习只在修己心,修得心明自然万物明。那不就是跟这两句话背道而驰吗?那阳明先生怎么回答他这个疑问的呢?阳明先生说:“从外界的事事物物上来追寻天理,却是走了错路了。天理是人的心之本体本来就有的,只要‘明明德’到最精深处,到至简无二的境界,自然就能追寻到天理。当然,天理在事事物物上也存在,朱熹所说的能‘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人也可以

6、追寻到。”在这里,我为什么要把先生所说的至善理解为天理呢,那就要说一下什么是至善。善,应该完善的意思,至善,就是一个浑然天成,再无遗漏的存在,那什么样的存在才是浑然天成,毫无遗漏呢?当然就是天理。  再说明明德,明明德是大学上的话,第一个明是动词,是探寻以使之明朗的意思,后面的明德,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天理蕴含的种种道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明德是天理稍微形象化了点的存在。明明德,其实也是探寻天理。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是针对知之而后定及朱熹的话来说的。先生是用了另一种方式否定他。先生的意思呢,是指如果你按照朱熹说的,把事事物物蕴含的天理都琢磨透了

7、,那也可以追寻到天理,成贤成圣。那怎么琢磨呢?有先生七日格竹的例子在先,不怕累尽可一试。当然,就算不怕累,估计到死的时候,肯定也琢磨不透几样的,朱熹的学说,重在‘知’而不是在‘行’。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就是说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在阐释“心即理”这一命题的同时,王阳明还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传习录·书王纯甫》)的说法,用以补充和完善“心即理”的哲学内涵。“物”是与“心即理”之“心”相关联的“物”。首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