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31351
大小:3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28
《《我的梦-中国梦》主题班会活动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的梦中国梦》班会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 通过小组同学交流畅谈,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少年梦想。2. 讲述纯美梦想,思考实现梦想需要如何行动?3. 同学们要体会自己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活动准备:1.推选三位主持人,准备好自由发言材料,不过分讲究形式,注重随意开放活泼。2.布置班会黑板。3.同学们都要准备有关梦想的故事,并在小组交流讨论后发言。4.老师准备“我的理想”材料,注意利用在中央电视台1套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材料,如“我的梦”“坚持梦想”“探索梦想”“中国梦”四个篇章结构,袁隆平院士、试飞英
2、雄李中华、马云、李连杰、成龙等知名人士的故事,和当代优秀少年的故事。5.学生准备一张32开纸做记录,准备积累总结设计开学第一期板报。活动过程:一、老师准备“我的理想”材料,师:“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著名诗人流沙河对理想的描述诠释了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许许多多的伟大人物在年幼时就树立了伟大的理想。让我们从他们身上来汲取精神力量吧!“大家能说说自己的梦想,现在的和将来的都可以”?(学生合作交流,最好能说出梦想的纯美境界)师:你们都准备好了吗?现在,我
3、们开展一次讨论,大家想一想:(1)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演讲?(2)注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表达得更精彩,更出色?,内容要充实,实在,最好是真情实感,4人一组,每组可选择一个问题重点讨论。二、畅谈理想1、学生自由讨论2、请部分代表同学发言,注意平时不爱出头的同学,多让他们发言,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三、老师小结:是的,我们有今天的梦想,也有长大后想做什么的理想,我们与祖国共成长,祖国的明天的强大也是我们的希望,因此我们的远大理想就是从现在开始去一步一步实现,也就是中国梦的高尚,是从现在开始的。理想也是人都应该有的,有了远大而美好的理想,我们的
4、人生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为之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那么,你的理想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开展一次有意义的主题活动。让大家感受“理想”一词的丰富蕴含有所了解和感受,体会到理想对人生的“指航”作用。四、让学生了解一些梦想成真的故事1.袁隆平院士的故事(材料附后)2.马云创业的故事(材料附后)五、《我的梦中国梦》记录材料整理并展示1.简单介绍自己写下来的梦想。2.注意给予更多的同学以肯定。六、班主任总结同学们,我们现在都有了自己的梦想,请您记住我们今天为梦想而奋斗的历程,从现在做起,从小的进步开始,去描绘出我们的人生精彩篇章。附:1.袁
5、隆平院士的故事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祖籍江西德安。1949年~1953年就读重庆相辉学院(今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80年至今,多次赴美国、印度、越南、缅甸等国作技术指导。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863-101-01”专题责任专家。他杰出的科技才华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
6、的典范:一是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曾目睹有人挨饿的场景起,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强烈使命,对此他意志坚定、锲而不舍。有人说,袁隆平院士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其实应该说人生的种种困难境遇都被他挺过来了。具有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困难在他面前变得渺小,杂交水稻研究的一道道难关被他攻
7、克。出了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国,他把情浓浓地洒向了祖国人民。前几年,美国的经济学家布朗先生提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观点,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而作为农业科学家的袁隆平院士,则以自己研究杂交水稻的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他还以博大的情怀认为,中国人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课题一上马,就能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支持,能吸引众
8、多相关领域专家的主动协作,就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而是提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