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与和谐社会

“中庸”与和谐社会

ID:31922880

大小:3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27

“中庸”与和谐社会_第1页
“中庸”与和谐社会_第2页
“中庸”与和谐社会_第3页
“中庸”与和谐社会_第4页
“中庸”与和谐社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庸”与和谐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要用“中庸”方法求社会和谐〔摘要〕“中庸”作为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对实现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细言之,“中道”是实现和谐的基本准则,“和而不同”是实现和谐的科学依据,要用“中庸”方法求社会和谐。〔关键词〕中庸,和而不同,中道,和谐我国传统的中庸思想经过传承发展,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中所彰显的“中道”精神与“和”“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观,为实现和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一“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地之定理。”〔1〕(p205)可见,“中庸”有“执两用中”、中间、中等的

2、意思,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调和思想。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和哲学智慧,“执中”或“用中”思维之所以被崇尚,绝不仅仅因为它的折中和中间性方法,更是因其内在的“中道”精神。在儒学中,“中庸”既是一种道德行为准则,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方法,它强调思想和实践、做人和处事不应固执己见和偏走极端,而是要合乎“中道”,即适中、适可。这一精神在“过犹不及”思想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儒学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p21)赞赏的是”文质彬彬”,推崇的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1〕(p54)强调的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欲而不贪,泰而不骄”,这些都彰显出只有执

3、“中行”方法,持“中道”精神,才能保持事物的“正”,才能避免自以为是、固执偏见和为所欲为。正如李泽厚所认为的:“中国哲学一直强调‘和’,也即是强调‘度’(处理各种差异、多元的适度),强调‘过犹不及’和‘中庸’,其道理是一致的,”〔2〕(p370)过犹不及,也就是‘度’。艺术或任何成功的创造都有赖于掌握这个‘度’,这是我国辩证思维的要点,也就是‘中’。”〔2〕(p370)中庸这种强调内外协调,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不走极端,追求适度、平衡和有序,强调通过对“度”的把握以获得认知和行为的和谐,其精髓乃是以人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中寻求“中节

4、”,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无不及的表达与实现。儒学的中庸,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为准则。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能使人适其“度”;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能使人合于“礼”。中庸是合于人们内心之“中”和外在之“道”的思想和行为标准,启发人们在“过”与“不及”、“进”与“退”之间找平衡,在“乐”与“淫”、“哀”与“伤”、“怨”与“怒”之间求中节,既要“致广大”又要“极精微”,在对立的两极之间寻通融,通过“用中”来抑制偏激,平衡极端,这种“中道”精神无疑是和谐处事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协和物我和人我的金科玉律。二“和而不

5、同”最能体现“中庸”思想。“和”与“同”...是我国古代用以说明矛盾关系的哲学范畴,其源头可追溯到西周末年。当时郑国的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思想。到了春秋末期,齐国的晏婴以“和羹”、“琴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和与同的差异,认为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济”,否则,“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与晏婴同时代的孔子,采纳了这种“和同”思想,并在“和同”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命题,将其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谓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p103

6、)其中的“同”是指排斥事物和思想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对立性,“和”是指不同事物和观念相辅相成、共生共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对“和而不同”思想作了新的阐发。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譬如一道好菜,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味道调和起来,成为一种统一的新的味道;一首好乐章,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只有一种味道,一个声音,那是‘同’;各种味道,不同声音,配合起来,那是‘和”’。〔3〕(p251-253)“和而不同”强调行事和做人要在不盲从附和的基础

7、上广泛容纳和尊重不同意见,体现了多样甚至对立的因素在一定秩序内的协调和统一,所以“和”是符合“中庸”精神的,而“同”则排斥对立,泯灭差异,导致无原则的苟同,违背了“中庸”原则。可以说“...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庸”的内在意蕴,最精确地表达了“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和而不同”体现出的文化本质正如陈酿老酒,在散发着久远历史醇香的同时,早已超越历史成为永久性的文化共享,彰显着其现代意义,成为实现和谐的科学依据。首先,“和而不同”诠释了和谐的科学本质。“和谐”强调配合、调整,而非一致和相同。从逻辑上说,不和谐和冲突恰恰是同质事物导致的,因为无差异的

8、事物不会产生互动和整合,而真正的“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因为和谐是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