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19886
大小:30.2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27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_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课标解读】 应掌握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兼并、租佃经营和租佃关系的变化。 【考试大纲】 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 一、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井田制 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给贵族。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有。私田是劳动者的
2、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瓦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a.生产力的提高b.各国税制改革 表现:a.大量公田抛荒b.部分私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c.贵族间争夺田地 井田制废除的途径 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
3、 集中,保护。 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影响: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统治的稳定。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式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关系。 .发展 ①战国:产生 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 ②汉代:比较普遍: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
4、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拓展】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均田制度 目的:保证财政收入和征发徭役,巩固北魏的统治。 实施:485年,北魏统治者采纳汉族谋臣的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
5、地占有利 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内容: 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④受田农民必须每年缴纳一定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意义: ①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②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走进高考】 例
6、1.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B。均田制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开始推行,后来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在唐朝中期被破坏。因此②③为正确答案。 例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徒二万余家于大宁,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7、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 本题以北魏的土地制度为依托来命题,重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第⑴问比较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结论,重点注意某些材料,如“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和“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均给天下田”等;第⑵问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⑶问回答“
8、溯源”应把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考虑在内,影响则可以结合教材分析。 答案: 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两者的土地分配方式都是有组织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给农户使用。 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①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②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