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19654
大小:24.9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27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表格教案 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课时碳的单质、碳的燃烧 一氧化碳的性质[可燃性、毒性等 一、主要内容 ①碳的主要单质及性质、用途、性质与用途的关系;②碳的可燃性和燃烧产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③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及用途、毒性 二、学习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知道石墨、金刚石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了解碳的单质的化学性质。 .知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
2、各种碳单质的的性质和用途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等的学习,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及用途、毒性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通过一氧化碳用途和危害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常见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碳的燃烧产物 难点:碳
3、、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间的转化、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关键: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分为两部分: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教学基本思路:“常见的碳单质→用途→性能→应用→结构”。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基本思路:“碳的充分燃烧→碳的不充分燃烧→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复习导入法,复习了氢气有关内容后,让学生列举出一些常见的燃料,能给出化学式的,教
4、师给出化学式,不能给出化学式的,教师可给出组成元素,如汽油[c5~c8]、柴油[c12~c19],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等,引导学生分析除H2外,其它燃料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碳元素——碳是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从而引出课题。教师陈述教材126页下本节自然段内容。然后进行后面,也是本课时重点内容的教学。 关于碳的单质的用途、性质教学,可采取先由学生自学教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先归纳出碳有哪些单质,然后讨论、交流这些单质的性质、用途。教师作相应的板书或投影。 在进行了130页
5、讨论与交流后,可安排有关碳单质性质、用途等方面练习。 教师可设疑并讲解:为什么它们都是碳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它们各自中的碳原子排列形式不同,这里需要使学生明确c60、c70等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 关于碳的燃烧: 由前面的古字画经久不变色,再次强调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转而提出碳在点燃或高温下化学性质变得活泼。然后让学生回忆——谁知道碳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让学生说出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之后,教师提出:碳燃烧
6、是否一定生成二氧化碳?。投影教材130页图5-10——燃烧的炉火,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上述现象?学生自学教材131页上半部分内容后进行讨论,由学生解释130页你知道吗的有关问题和现象,并归纳出碳燃烧的两种情况,写出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总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毒性等知识。第二课时: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一、主要内容 ①二氧化碳主要物理性质、干冰;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③二氧化碳的检验 二、学习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某些现象。 .初步学
7、会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 难点: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关键:探究
8、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加工 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活动→收集信息→解释、结论。 首先需要复习碳的燃烧及产物,可由此引出本课时题目,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通过观察,通过观察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由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三个主要化学性质,教材安排的是探究活动,至于此探究活动可有两种处理方法。 种是:按教材的设计思路,实验、观察实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和结论。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教师作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