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18702
大小:26.8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27
《xx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设计 018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设计 第4课时练习二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P7——P8 二、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基础训练 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生交流后明确: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
2、分间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二”的习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课题:练习二。 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07题。 完成教材第7页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反馈。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创设情境:有一只调皮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你有办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
3、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由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来填的。 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完成教材第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检测评价 出示“练习二”第
4、7~9题。 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题目出示后,学生直接口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完成教材第8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教材第8页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明确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 组织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及依据。 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二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单元四则运算教案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单元四则运算教案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乘法
5、除法除数=被除数÷商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 六、教学反思: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高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第5课时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有括号的混合运算P9——P10 二、教学目标: 了解括号产生的必要性,掌握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带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并能准确表达
6、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授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2865-25+4012×5÷6172-42×324×3+32×5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法四种运算叫四则混合运算。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导入:
7、刚才,我们复习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果在算式里有括号,又按什么顺序计算昵?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探索发现 环节教学例4 教师出示教材第9页例4的算式:96÷12+4×2。 观察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中包括几种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指名板演:96÷12+4×2 =8+8 =16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应该怎么办? 教师适时介绍:可以利用小括号改变运算的顺序。 启发学生思考:只要在算式中加上一
8、个小括号,就可以满足要求,即:96÷×2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6÷×2 =96÷16×2 =6×2 =12 师:在这个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介绍中括号的知识。 教师介绍中括号的写法,及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