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15183
大小:8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27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切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教学反思1、关于优化环节静下心来想想,其中几个教学环节如果这样实施会更有效:环节一、经典再现,认识切线上课时我是边在黑板画图,边描述切线的认识过程,从切线判定到性质,不可避免的会有较多术语,考虑下次再教这课时,改进表述,更多的用几何语言代替术语。另外,由于是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难免老师的身影会挡住部分学生的视线,所以考虑这里事先用几何画板做好动态的课件,然后演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场是两块移动黑板,由于比不上常规黑板的稳定性,书写起来凌乱了些。今后要加强练习书写粉笔字。环节二、以题点知,回顾应用如图1,等腰△OAB中,OA=OB,
2、AB=10(1)⊙O与AB相切于C点,则AC=5;(2)若C点是AB的中点,⊙O经过C点,则⊙O和AB的位置关系是相切此环节虽然不能耗费太多时间,但是在点评时,除了点出今天复习的主要内容外,应该引导学生构造辅助线,简单讲述证明⊙O和AB相切的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隐藏线段OA、OB,得到前面“经典再现”的模型(如图2),突出本课重点。接着,从B点引⊙O的另一条切线BD,通过问BD和BC有什么关系点出切线长定理。达到以题变式让学生回顾知识点的目的。可以考虑再从A点引一条切线,得到内切圆(如图4)。虽然切线长定理和内切圆不是本课主要复习的知识点,但可
3、以通过此题的变式带出这两个切线应用的知识点,让复习的内容更具整体性。10《切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教学反思环节三、典例分析,学习共享这个环节作为教学重点,我注意了教会学生读题,从题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充分利用分析图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巡视批改和个别辅导。对于分析完解题思路后,一一批改了学生的证明过程,如果能好好利用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练习卷展示出来,充分暴露学生出现的错误,然后针对这些错误进行讲评,做到“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然后再板演其中一种方法的证明过程,落实证明过程的书写,那么这节课会更有效,也可以是板演一种证明方法(用全等方法证明DE=DF),
4、然后用课件展示另一种方法(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证明DE=DF),接着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其他证明方法。在总结完几种证明方法后,让学生对比例题和前一题第2问,明确证明切线的基本证明方法和思路,掌握合理添加辅助线,作适当的归纳和提升。对于环节四的处理,在课堂上给足够的时间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个别学生的练习卷,点评纠错,比只是口头上校对答案要更有效。有联系的练习进行串讲,而且对于几何复习课,要注意讲解时不离图,提高课堂的有效性。2、关于师生互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还不够充分,只是小组讨论、个别提问和全班齐答的形式。针对各个环节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板
5、演、小组展示、互改纠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所谓教无定法,一切以为教学服务为大前提,向学生展示并传递学习的快乐,无所畏惧,灵活变通。平时要多读多看有关的资讯,多开动脑筋,让课堂“活”起来、“有效”起来、“优质”起来!教学生涯中充满着一系列的成功和失败。教学的成功带给我自信和认可,教学的失败让我审视其中的缘由。教学,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10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
6、,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
7、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
8、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