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00290
大小:30.1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25
《xx二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二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平均分》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第周第节 教学内容:课本P8页,例1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今天孙悟空从天宫给
2、你们带来了一些桃子给花果山的小猴子吃,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桃子?几只猴子? 出示 提问:把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孙悟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感知平均分 老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用圆片代替桃子,港口行动,分一分 学生分好后,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认识平均分 预设1: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一只猴子分3个,另一只猴子也分3个。 预设2: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也分4个。 预设1: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一只猴子分
3、1个,另一只猴子也分5个。 师:这几种分法中那种方法让两只猴子都是比较满意的? 引出:像这样的分法,每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叫平均分。 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2只猴子都很开心。 移多补少理解平均分 师:黑板上的另外两种不是平均分,你能把他们变成平均分? 学生动手移一移。 语言描述,内化平均分 师:假如孙悟空带来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猴子改怎么样分?请同学们再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 学生动手将8个圆片平均分,同桌交流分法。
4、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分的,再让学生用格式化的语言“一共有个桃子,每个一份,一共分成了份”来描述分的结果。 联系生活,说说平均分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是平均分的呢?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理解平均分完成练习三第1题。并说说理由。 练习三第2题。 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12块糖果,每块一份,分成了份。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板书平均分同样多 小学数学人
5、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平均分》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第周第节 教学内容:课本P9页,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形成平均分的表现,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
6、情境,巩固平均分 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下面平均分的分法对吗?请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2,出示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 把18个桃子平均分长6分,每份几个?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预设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放到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预设2:每个盘子放拿2个,再放一个。 预设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预设4:每次放3个,在放3个。
7、 预设5:想到乘法口诀3×6=18 预设6:想到除法18除以6等于3. 刚才的分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同桌之间互相议一议,然后把你的想法分享给大家。 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后汇报。 开动脑筋,拓展练习。 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4题。 知道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来摆一摆。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演
8、示又来了一只猴子。 师:又来了一只猴子,咱们要重新分这24根香蕉了。 学生讨论。 演示又来了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根香蕉? 演示猴子越来越多了,又来了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根香蕉? 师:通过刚才的猴子分桃子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