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食用甘薯淀粉》(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

国家标准《食用甘薯淀粉》(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

ID:31894899

大小:11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27

国家标准《食用甘薯淀粉》(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_第1页
国家标准《食用甘薯淀粉》(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_第2页
国家标准《食用甘薯淀粉》(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_第3页
国家标准《食用甘薯淀粉》(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_第4页
国家标准《食用甘薯淀粉》(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家标准《食用甘薯淀粉》(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GB/Txxxx—xxxx《食用甘薯淀粉》推荐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本国家标准项目是列入2013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项目,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3年7月18日下达(国标委综合[2013]56号),项目序号为“373”,计划编号为“20130471-T-326”,项目名称为《食用甘薯淀粉》。主管部门为农业部,技术归口单位为农业部,主要起草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河南天豫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圣琪生物有限公司、河南方城县固德威薯业设备厂、郑州精华实业有限公司、河

2、南省平顶山市农天薯业有限公司。(二)目的和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2012年生产甘薯7314万吨(FAO,2012),占全世界甘薯总产量70%以上。由于甘薯中淀粉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70%左右,因此淀粉是甘薯加工的主要产品。甘薯淀粉同谷类(小麦、玉米)淀粉相比,其独有的特性包括:一是高粘性。其分子结构上支链淀粉含量较高(80%以上)、糊化后粘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弹性,加工成的甘薯粉丝(条)韧性强,耐煮、筋、软、口感好、透明度均比玉米、小麦粉条好。二是高聚合度,成膜性高。三是甘薯淀粉口味特别温和,基本无刺激,它不象玉米淀粉

3、、小麦淀粉那样,具有典型的谷物口味,因此对于口味极温和的水果罐头、膨化食品、风味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香草布丁之类的食物不产生任何遮掩作用。食品加工中利用甘薯淀粉可直接加工成粉条(丝)、方便粉丝、粉皮、凉粉等食品,其韧性口感均优于谷类淀粉食品。甘薯淀粉以其独有的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化工、能源、纺织等十多个行业,受到消费部门和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目前国内尚无食用甘薯淀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国内现有GB/T8883(食用小麦淀粉)、GB/T8884(马铃薯淀粉)、GB/T8887(淀粉分类)、GB/T8885(食用玉

4、米淀粉)、NY/T1039(绿色食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等国家及行业标准与甘薯淀粉的相关性较小,不适于直接指导食用甘薯淀粉产品。现有轻工标准QB1840(工业薯类淀粉)中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较落后,难以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另外与甘薯淀粉相关的另一个国标为GB/T8886(淀粉原料标准),但其中只规定了甘薯淀粉原料的标准。此外,目前国际上也没有与甘薯淀粉相关国际标准。以上问题导致我国甘薯淀粉生产企业参考标准各不相同,淀粉质量良莠不齐,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甘薯淀粉产业的健康发展。编制适合我国甘薯淀粉产业发展的国家

5、标准,可以规范行业对于产品的技术要求以及试验方法等,促进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更好的使我国的产品与国际接轨,为甘薯淀粉产业与国际接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产品的合同订立和产品交易提供技术支持。编制此标准,对于规范甘薯淀粉市场,促进甘薯淀粉产品标准化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三)主要工作过程2014年7月-10月:发布立项通知并召集甘薯淀粉加工企业参与制定,截止10月30日已收到12份企业的淀粉样品及4份企业标准。2014年8月:整理甘薯淀粉的企业标准,筛选主要指标及数值范围;2014年9月-11月:测定企业淀粉样品的各项指标,

6、起草《食用甘薯淀粉》国家标准初稿;2014年11月29日:召开“《食用甘薯淀粉》国家标准制定第一次会议”,邀请部分行业内标准专家及标准起草小组成员对《食用甘薯淀粉》国家标准初稿进行审议和交流;2014年12月-2015年4月:针对标准专家及标准起草小组成员意见,对《食用甘薯淀粉》国家标准中涉及的食用甘薯淀粉指标进行补充测定、修改完善,完成第二稿;2015年5月23日:召开“《食用甘薯淀粉》国家标准制定第二次会议”,针对《食用甘薯淀粉》国家标准(第二稿)征求广大甘薯淀粉加工企业及部分业内人士的意见;2015年5月24-27日:根

7、据广大甘薯淀粉加工企业及部分业内人士的意见,对《食用甘薯淀粉》国家标准进行修改,完成征求意见稿;2015年5月28日:将征求意见稿呈送有关主管部门、全国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广泛征求意见;2015年7月:根据专家所提出的各种修改意见,对征求意见稿和标准编制说明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形成标准“送审稿”;2015年8月10日:将标准“送审稿”呈报上级主管部门提请审定;2015年9月:根据标准审定委员会对“送审稿”提出的审定修改意见,对“送审稿”进行仔细修改完善,完成标准“报批稿”及其相关报批程序。(四)制定标准的原

8、则与依据1、本标准依据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的内容。2、本标准按照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制定。(1)科学性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采用文案调查法、专家座谈法、现场调查、试验验证等多种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标准内容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