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国民储蓄率的研究.doc

关于我国国民储蓄率的研究.doc

ID:31875190

大小:1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23

关于我国国民储蓄率的研究.doc_第1页
关于我国国民储蓄率的研究.doc_第2页
关于我国国民储蓄率的研究.doc_第3页
关于我国国民储蓄率的研究.doc_第4页
关于我国国民储蓄率的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国民储蓄率的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我国国民储蓄率的研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典型特点是长期持续的高储蓄率。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为基础,测算了1992-2011年我国国民储蓄率的基本状况,并分别从居民、企业、政府等三个部门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出发,研究了国民储蓄率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最终消费-储蓄再平衡的政策建议。一、资金流量表与国民储蓄率资金流量表核算是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收入的形成、分配、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以及各机构部门间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主要涵盖收入形成账户、收入初次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账户和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表格1:201

2、1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示例(单位:亿元)运用账户类型来源劳动者报酬221458收入形成账户增加值473104生产税净额62271  营业盈余189375  初次分配总收入468562收入初次分配账户营业盈余189375财产收入98930劳动者报酬222424  生产税净额62271  财产收入93423经济转移支出88431收入再分配账户初次分配总收入468562可支配总收入470145经常转移收入90014最终消费232112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总收入470145总储蓄238034  在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中,全部经济部门被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和国外等五个部门,其中

3、,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合并为企业部门,居民、企业和政府共同构成了国内部门。通过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中的可支配总收入和总储蓄,就可以测算国民储蓄率和分部门的储蓄率。总储蓄与整个国内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之比就是国民储蓄率。对于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而言,在其可支配总收入中扣除最终消费,便是该部门的储蓄。至于企业部门,由于不存在最终消费,其可支配收入就是储蓄。部门储蓄状况可以用部门储蓄率和部门储蓄倾向来刻画。一方面,将各部门的储蓄与整个国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可以得到该部门的储蓄率,用来反映各部门储蓄对整个国民储蓄率的贡献。另一方面,将各部门的储蓄和该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相比,即为该部门的

4、储蓄倾向,可以反映该部门的消费/储蓄决策。二、国民储蓄率的变化过程根据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提供的数据,可以测算出1992-2011年我国国民储蓄率和居民、企业、政府等部门储蓄率。由表格2和图1可见:(1)国民储蓄率总体呈现出先缓慢下降而后快速上升的形状。2011年,国民储蓄率高达50.6%,较1992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2001年入世以来,国民储蓄率连续八年攀升,反映了这段时期我国经济典型的投资和出口双拉动的特征。2008年金融危机扭转了国民储蓄率的上升势头,也将我国经济带入结构转型期。(2)居民储蓄率总体比较平稳,其提升速度明显落后于国民储蓄率,在国民储蓄率中的占比也有明显的下降。2

5、011年,居民储蓄率为24.8%,较1992年仅提高了3.7个百分点。同时,2008年居民储蓄率占国民储蓄的比重较1992年降低了9.3个百分点,金融危机之后居民储蓄率占比虽然有所回升,但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储蓄率受经济下行影响大幅降低。(3)企业储蓄率自2002年之后实现了较快提升,主要是因为在入世后出口改善、人口红利形成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以及较低的资金成本等因素共同推动下,企业效益好转、营业盈余增加。2011年,企业储蓄率为20.0%,占国民储蓄的比重为39.6%,分别较1992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4)政府储蓄率在2001-2008年间有明显的上升,金融危机后下滑较大。2

6、001-2008年的8年间,政府储蓄率均值达到7.8%,是1992-2000年均值水平的1.4倍。金融危机之后,由于财政收入比经济的波动性更大,政府储蓄率出现了较大下滑。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国民储蓄率的快速提升主要发生在2001-2008年间,这段时间也正好是入世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巨大的外贸出口市场有力地带动和支撑着高储蓄和高投资。此外,分部门看,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是导致国民储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表格2:1992-2011年国民储蓄率和分部门储蓄率年份国民储蓄率居民储蓄率企业储蓄率政府储蓄率分部门占比居民企业政府199240.321.113.35.952.333.114.6199341.

7、719.316.26.246.338.715.0199442.721.516.05.250.337.512.2199541.620.016.74.948.240.111.7199640.321.313.65.452.933.613.5199740.820.814.75.650.936.113.8199840.020.414.35.351.035.813.2199938.618.514.35.84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